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探讨拖延行为对大学生体育锻炼动机的影响,验证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作者采用特质拖延量表、运动情境动机量表及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对1 07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拖延倾向令人堪忧,但有较好的自我效能感和锻炼动机;自我效能感和锻炼动机在性别上存在差异,性别在拖延行为解释锻炼动机时不具备调节效应;拖延行为各维度与自我效能感和内部整合动机皆负相关,与外化原则动机和缺乏动机皆正相关。回归分析表明:拖延行为对自我效能感和锻炼动机皆具负向预测效应,自我效能感在拖延行为基础上对锻炼动机具有正向预测效应,在拖延行为解释锻炼动机时具备部分中介效应。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拖延行为对锻炼动机的影响,以及自我效能感显著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为制定大学生体育锻炼决策提供重要的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2.
对大学生体育锻炼动机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现阶段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动机进行调查与分析。其目的在于,通过了解和掌握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动机,为进一步调动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显示,动机强度依次为:健康因素、形态因素、心理因素。高、低年级大学生之间在第1因子得分上有显著性差异,在第2、第3因子上没有差异,性别之间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以自我决定理论为基础,探索中学生运动动机与体育锻炼行为之间的关系,为中学生体育教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运动调节行为量表》和《体育活动等级量表》,对定西市4所中学的564名中学生的运动动机及体育锻炼行为进行测量及分析。结果: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由高到低依次是认同调节,内摄调节、外在调节、内部动机、无动机。且内部动机和认同调节与体育锻炼强度、时间、频率和运动量呈显著正相关,而内摄调节、外在调节及无动机则与体育锻炼强度、时间、频率及运动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结论:内部动机及认同调节能够有效预测体育锻炼行为,且外在调节、内摄调节对锻炼强度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无动机对锻炼频率、强度都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和锻炼动机的性别差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2072名大学生问卷调查数据,对比分析了男女大学生的健康状况、锻炼行为和锻炼动机。结果表明:1)与男大学生相比,女生每次锻炼的时间短,锻炼强度小,锻炼频率低,锻炼坚持差;2)男生的健康动机、能力动机和社交动机比女生强,女生的外貌动机比男生强,乐趣动机的性别差异不显著;3)大学生健康状况和体型的性别差异存在显著性,男生的健康状况比女生好;4)应该通过学校体育制度、体育教学、校园文化等方面的改革缩小在体育行为和健康状况方面的性别不平等。  相似文献   

5.
本通过国内外的献资料研究,并结合最新的心理研究成果,认为:活动动机是影响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影响体育锻炼的活动动机的心理因素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其中主要有目标刺激方面的、行为方面的、认知方面的以及社会环境方面。而且,这些因素贯彻于活动的始终;有些心理因素不仅有利于促进体育锻炼,而且对人的健康成长都会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旨在探讨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以及耐力在其中的作用机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共收集421个有效样本。数据分析主要采用结构方程模型中因子分析和路径分析的方法。研究结果发现:(1)体育锻炼对个体耐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体育锻炼对一般自我效能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3)耐力在体育锻炼--一般自我效能感之间具有显著的完全中介作用。这就表明,在青年学生群体中,体育锻炼是提高耐力素质的有效手段,并且能够通过耐力素质进而提升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水平,增强他们完成任务、适应社会的信心。  相似文献   

7.
对重庆市几所高校学生的自我体育锻炼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了解现阶段大学生的自我体育锻炼状况,指出学生自我体育锻炼的方式方法、途径及存在的问题,结合科学体育锻炼知识及亲身实践,就增强学生自我体育锻炼,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提出合理性建议,为重庆市高校体育的开展及学生自我体育锻炼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动机自我决定理论对运动员内部动机培养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动机自我决定理论的主要内容,对自我决定理论在运动领域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并从动机氛围、目标内容、教练反馈几方面为教练培养运动员内部动机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紧密结合当前自我决定理论最新研究动态和研究的实践情况,采用体育活动气氛问卷、运动基本心理需要量表、因果关系知觉轨迹量表和体育活动等级量表,对在校500名本科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并基于自我决定理论试图探索大学生参与体育课动机,为更好地指导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提供理论指导和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索自我同情对女大学生锻炼动机的影响,并且比较自我同情和自尊这两个心理结构对锻炼动机的预测作用。采用自我同情问卷量表、Rosenberg自尊量表,锻炼行为调节问卷对208名有规律性锻炼习惯的女大学生自我同情、自尊和锻炼动机进行问卷测量,采用相关性分析和层次回归分析评估数据。自我同情与自尊、内部动机成正相关,与外部动机、内摄动机成负相关。层次回归分析表明:自我同情对内摄动机独立方差的贡献率超过自尊对内摄动机的贡献率。在运动情境中自我同情与自我决定的锻炼动机之间存在相关性,自我同情得分较高的女大学生更有可能进行有规律的体育锻炼。  相似文献   

11.
女大学生自我体育锻炼情况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女大学生体育锻炼情况的问卷调查,分析了女大学生自我体育锻炼的现状和各种影响的因素,提出了解决措施和方法,从而加强培养女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增强自我体育锻炼意识,并养成良好的自我锻炼习惯,提高体育锻炼能力和身心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以及力量在其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共收集400个有效样本;数据分析主要采用结构方程模型中因子分析和路径分析的方法。结果:体育锻炼对个体力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体育锻炼对一般自我效能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力量在体育锻炼与一般自我效能感之间具有显著的完全中介作用。结论:在青年学生群体中,体育锻炼是提高力量素质的有效手段,并且能够通过提升力量素质进而提升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增强他们完成任务、适应社会的信心。  相似文献   

13.
女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行为心理学理论为分析框架,在理论分析女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机制的基础上,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显示:女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机制是具有社会性和心理性特征的,集动力机制、运行机制和约束机制于一体的复杂工程。女大学生的体育需要和动机具有多样性、多向性、多层次性特征。偏倚的行为目标、淡漠的消费意识、不良的行为结构、受限的行为内容,导致大多数女大学生不符合体育人口的标准。心理因素、环境因素以及家庭因素是制约女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主要因素。建议:科学的引导体育认知、培养良性的体育需要、激发健康的锻炼动机、规划科学的体育行为、充实行为的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14.
对重庆女大学生自我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从家庭、社会、学校、自身特点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对提高女大学生自我体育锻炼方法做了阐述。  相似文献   

15.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运用身体自我量表(PSPP)、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及机遇量表(IPC)以及体育锻炼影响因素自陈问卷对南京市大学生进行测试和调查,以身体自我为中介变量,对心理控制源、身体自我与业余体育锻炼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结果表明:(1)南京市大学生心理控制源倾向于外控,存在显著性别差异;(2)控制源与体育锻炼的参与水平有显著相关;(3)大学生心理控制源与身体自我相关;(4)身体自我、心理控制源对体育锻炼水平的预测活动是通过两个途径完成的。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为综合考察整体自尊、自我同情对大学生锻炼动机的综合影响。方法:采用Rosenberg自尊量表、Ryan身体活动动机量表和Neff自我同情量表对43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整体自尊、自我同情、锻炼动机两两显著正相关;整体自尊对自我同情、锻炼动机的回归效应皆显著,并分别解释了变异的15%和8%;在整体自尊基础上,自我同情对锻炼动机的回归效应显著,在整体自尊解释锻炼动机时具备部分中介效应,该中介效应值占总效应的38.26%。结论:改善整体自尊、自我同情等心理特质是激发大学生锻炼动机的有效策略;自我同情是整体自尊影响大学生锻炼动机时的一个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17.
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自我控制量表(SCS)与主动拖延量表(NAPS)对广州市42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探讨自我效能感、自我控制能力与主动拖延的关系。数据表明:自我效能感既可以直接预测主动拖延,也可以通过自我控制的中介来预测主动拖延,即自我控制在自我效能感和主动拖延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这一结果说明:在教育领域,应该有效区分主动拖延和被动拖延,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要积极关注自我效能感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以提升学业统筹能力、实现学业成就;要运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和策略,变被动为主动,促进主动拖延。  相似文献   

18.
试析大学生兴趣对体育课行为动机的激励与导向因素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体育课是当前在校大学生唯一能得到保证的运动形式。可有效增强体质、调节心理机能和生活节赛、恢复体能。通过对同济大学1999—2000级学生上体育课兴趣和动机的调查研究,分析本校大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课程设置的需求,体育锻炼的参与意识,体育理论知识掌握情况。提出课程设置的科学性、教材的针对性、教法的适应性,必须遵循大学生健康体育心理规律,促使大学生能热衷于体育活动、保证大学生上好体育课。  相似文献   

19.
以自我决定理论(SDT)为基础,采用锻炼目标内容、运动行为调节(第二版本)和Godin的业余时间体育锻炼3个量表对664名青少年进行抽样调查,以考察青少年锻炼目标内容、自主型动机和不同强度体育锻炼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青少年锻炼内在目标可正向预测剧烈、适度和轻度运动,而锻炼外在目标仅可预测剧烈运动;2)青少年自主型期望可正向预测剧烈和适度运动;3)青少年自主型动机在锻炼内在目标与剧烈运动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内在目标与适度运动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研究结果基本支持SDT相关观点,但青少年锻炼目标内容对体育锻炼的预测作用具有文化特异性,不同强度体育锻炼的自主型动机预测作用和中介机制不一。  相似文献   

20.
利用Bootstrap交叉验证的方法对女大学生应对方式在体育锻炼与抑郁之间的中介作用进行检验.结果发现,问题解决纬度在体育锻炼对抑郁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其中介效应值为-0.0193,中介效应置信区间为[-0.0433 -0.0053],中介效应量占总效应量的28.4%;其他8个应对方式纬度中介效应都不显著.结论认为,积极应对方式在体育锻炼对女大学生抑郁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