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乡村产业振兴背景下,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传播日益受到各地的高度重视。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的整合重塑包括产品形象、企业形象、使用者形象、地域文化形象和国际传播形象等五方面。基于AIVSA模型,形成了特色农产品全域品牌传播策略,品牌方需要准确寻找品牌与消费者的接触点,引起关注;强化品牌与消费者的有效沟通,产生兴趣和互动;深度传播品牌核心理念,加深消费者价值认同;促使消费者与品牌双向互动,信息分享交互共鸣,提高品牌忠诚度;爆款产品出圈,促使消费行为和价值共创,同时根据需要进行品牌的国际形象传播。  相似文献   

2.
当代国际传播体系发生重大变化,由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传播到实现互联网传播。电视产品作为重要文化产品在传播国家声音、树立国家形象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01年中宣部和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提出并实施广播影视“走出去工程”战略,福建各级广播电视媒体逐年加快“走出去”步伐,省级卫视、城市电视台、社会影视公司、高校都行动起来,对外传播形成从传统媒体到融媒体的立体格局,电视内容产品在境外尤其在东南亚地区的传播备受人们关注。随着媒体融合步伐的加快,福建各级媒体发挥侨乡优势,在国际舞台上主动出击,积极寻找提升中国话语权的主渠道,做有侨乡文化特色和品牌的广播电视内容产品。  相似文献   

3.
全媒体时代,网络意识形态风险呈现出隐蔽性不断增加、复杂性显著提升、对抗性持续增强的基本特征。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与全效媒体的迅猛发展加剧意识形态茧房效应,助推网络谣言扩散,网络圈群加速形成,激化管理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网络意识形态的信息生产风险、内容风险、传播风险与管理风险,这些风险极易衍生并转化成为威胁国家安全的重要风险变量。对此,应以增强价值引领效度为遵循,以提升智能技术治网水平为主线,以构建立体化全媒体传播体系为抓手,以强化网络意识形态制度建设为保障,主动冲破“信息茧房”、精准狙击“网络谣言”、全面赋能主流意识形态“破壁出圈”、推动全媒体传播效能“稳步提升”,筑牢全媒体时代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防线。  相似文献   

4.
“梗”文化是网络社交媒体快速发展的产物,青年网络交往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深受“梗”文化的影响。“梗”文化本质上属于网络亚文化,具有表达形式多样、流行传播圈层化和价值情感成分多元的特征,为青年群体热衷追捧。但由于“梗”文化内容鱼龙混杂,形式泥沙俱下,容易引发侵蚀语言文字规范、触犯网络空间道德底线等问题,冲击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这需要从提升青年网络素养、纾解青年成长成才压力、创新主流文化内容等多个角度发力,推动主流意识形态与青年网络交往活动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5.
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以《舞蹈风暴》为代表的综艺舞蹈节目一度成为“爆款综艺”。就其形式和内容而言,该类型节目有悖于“舞蹈本体”艺术,具体体现在影像技术的泛化、大众审美的干预以及身体语言的弱化等几个方面。基于此,文章提出建构舞蹈动作的“身体修辞”、强化文以载道的“审美标准”,以及形成“本土化意识”的综艺理念,以此为标准对综艺舞蹈节目进行规制与优化。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深刻影响了青年的性格特征,其开放性和便捷性使得用户可以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中,依据自己的兴趣偏好参与相对固定的圈层。然而,网络圈层化引发了传统话语权威性消解、审美能力异化和主流价值失序等一系列问题,对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造成了严峻挑战。对此,社会各界应当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准则,整合新媒体资源,打造新型传播平台。同时,立足实际解决难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空间“出圈”与破局。  相似文献   

7.
自媒体时代,城市形象建构的维度更加多元,“旅行叙事”再次进入公众视野。旅行的内容在空间位移的基础上加入了媒介书写:将自己经历过的地理景观和风俗人情连同个人感受描述通过自媒体分享,形成一种自媒体传播中的“旅行叙事”。这类“旅行叙事”也因其具有庞大的数量、丰富的内容题材、鲜明的民间话语特性而产生了空间拓展和文化传播的功效。这种旅行书写由于再现了地理景观,传播了地域文化,同时加入旅行者个人体验,最终集结成为关于旅行目的地全方位的信息提供者,因此亦是城市形象构建和营销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原文化生态研究缘起主要基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成为时代命题;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成为国家战略;中原历史文化具有典型代表性,传统文化资源丰厚但开发相对滞后;广大人民群众阶段性猛增的精神文化需要与供给相对滞后;以文化生态优化杠杆,快速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其内涵结构主要包括当代中原文化的外部生存环境、主要文化圈层存在形态、发展趋势及相互之间的合理结构与发展状态、良性文化圈层对消极文化的竞争态势和能力等。主流文化圈层的存在形态为价值与制度形态、理论与文献形态、媒体与舆论形态、遗址与文物形态、文学与影视形态等;大众文化圈层的存在形态为媒体舆论与娱乐节目形态、作品产品与休闲场所形态、民俗民风与礼仪行为形态、服饰饮食与流行风尚形态等;传统文化圈层的存在形态为历史文献典籍保存、历史文物遗址保存、传统人文精神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当代中原文化生态的优化,一是促进主要文化圈层内部环境的活跃与和谐;二是促进主要文化圈层之间的协调与互补;三是促进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与互动。  相似文献   

9.
张娇 《文学教育(上)》2014,(13):138-139
《汉声》,“中国民间文化的守望者”。自1971年创刊起,其内容涉及民间文化、民间生活、民间信仰、民间文学、民间艺术等若干方面,成为中国民间文化名副其实的“基因库”。2006年,它被美国的《时代》杂志评为“最佳行家出版物”。在市场化浪潮的冲击下,它坚持初衷,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有着重要意义,堪称出版界的表率。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核、以新创意为表现形式、以新媒介为传播载体的文艺作品和文艺形式屡屡“出圈”。这种融合古典与现代的文艺作品和文艺形式,受到青少年的追捧,在社会上形成一种审美风潮,人们将这类文艺作品和文艺形式称为国风文艺。国风文艺让传统文化实现了青春化表达,点燃了青少年群体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同时也成为一种“流量密码”。但一些组织和个人为了吸引眼球,  相似文献   

11.
全面记录受众相关消费信息的大数据的合理分析与利用是奈飞公司《纸牌屋》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大数据是技术与媒体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一种资源。从文化产品生产的角度考量,大数据可以帮助我们分析了解受众兴趣,进而按照受众兴趣进行生产;合理利用大数据,为受众定制的方式提供了可能。但受众定制的生产方式会对文化产品内容的独特性带来影响。如何合理利用大数据拓展文化产品的消费市场、规避其对文化产品生产带来的负面影响成为当下文化产品生产必须考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网络媒体的革新为“圈层”的多样化发展提供了场域和条件,在媒体和大数据的推动作用下,大学生对网络圈层的依赖度逐渐提高,大学生网络“圈层化”已经成为一种群体现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紧跟时代发展的新变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明析大学生网络“圈层化”的时代特征及挑战,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提出应对策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13.
网络舆情“圈层化”的出现促使网络舆情在传播路径、内容、场域等方面发生结构性的变化,加剧网络舆情的传播路径窄化、信息内容群体极化、传播场域闭环化,增加网络舆情有效应对的难度。针对网络舆情“圈层化”的生成机理,归纳分析网络舆情“圈层化”治理困境,探寻出以意见领袖增强思想引领有序性、以议题设置占据话语传播主动权、以管理矩阵提高舆情治理实效性的应对策略,为有效应对网络舆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美国情景喜剧《老友记》在中国的青年群体中引发了巨大的文化传播效应.这种文化现象的显性表征,为我们带来了研究的命题和思考的意义.实际上,这是一种跨文化传播呈现的经典样本.爱德华·霍尔的“非语言传播理论”突破了文化的“陌生人”、“边缘人”的概念,启发了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文本意识.由此,在求同存异的目标价值下,从《老友记》的剧作出发,在剧作的形态特征、内容特征和叙事特征三个层面对其跨文化传播过程的内在机制进行总体梳理,通过剧作这把钥匙打开跨文化传播的门径,探寻其规律构成.  相似文献   

15.
《世说新语》是中国古代“志人小说”的代表。相比于其他“志人小说”,《世说新语》具有独特的玄学文化特征。自东晋中期开始,世族阶层纯粹的思辨性的谈玄活动逐渐被其他形式的玄学活动取代,这个短暂的文化变迁时期和后来的文化追怀时期合称为“后玄学时代”。在“后玄学时代”,谢灵运的山水诗成为新的内容,而比谢灵运稍早,一种在世族中风靡的具有语料传播功能的作品应需而生,《语林》《郭子》正是这类作品的代表。这些“语料”迅速成为世族子弟领会玄学精神、学习名士风范的指南。《世说新语》正是对这种文化风尚的总结。结合现代文学意义的“小说”定义,《世说新语》可称为“语料体小说”。  相似文献   

16.
《长恨歌》主题具有多义性,其蓄含的思想永不止于讽喻、爱情之说。李杨爱情是诗的核心意蕴,其辐射出圈圈层意,“饥皇讽政”是一圈层蕴。其余还有“缓歌漫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的皇家逸文说,“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的感伤说。而讽喻兼爱情说则更趋近于白居易的思想和意图,从审美角度上讲更趋于真实性、完美性。 《长恨歌》内容较复杂,对其主题评说虽众说纷纭,百花齐放,但“篇无定句,句无定字,系于意,不系于文”,力求从作者生活背景及思想真实意图上去体会这千古绝唱。 从白居易对生活的真实体验上  相似文献   

17.
赵琛 《文教资料》2020,(8):72-73,59
信息化时代网络的迅速普及,带动了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这样一种即时传播、全息传播的信息化传播特性,将促进媒介的深刻变革和新生事物的崛起,刺激跨文化传播圈层的交叉与融合。本文以二十一世纪少数民族纪实影像《我从新疆来》为例,从我国多样性民族文化特征的角度入手,研究以纪实影像为主要题材的跨文化传播,从人物的语言、行为、所处的文化背景当中,探寻跨文化传播交流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刘徽 《现代教学》2011,(12):75-77
[本书及作者简介] 尼尔·波兹曼是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任纽约大学文化传播系系主任,首创了媒体生态学专业。他的代表性著作有《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诚心诚意的反对》等,深刻地揭示了传播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辛辣地讽刺了后现代工业社会的种种弊端。《童年的消逝》是一部有关“童年”的历史,阐述了“童年”的产生、发展以及日益走向消逝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伴随着人类传播方式的变迁而完成的,信息与媒介与“童年”的起止相伴始终,文字、印刷、电视等都在“童年”的变迁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自媒体呈现出的裂变式传播、强交互性、碎片化以及去中心化等特点,为传播领域带来了一场革命.红色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将红色文化传播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是自媒体时代的必然选择,也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红色文化传播要善用自媒体,充分挖掘"微红色经典"内容,改变话语形式、加强主流媒...  相似文献   

20.
暴力文化寄生于书籍、影视、网络游戏等媒体,它以文化为形式,以暴力为内容,成为文化园地里的一株罂粟。随着影视和网络的普及,暴力文化借助现代媒体技术的威力,以前所未有的态势进行侵袭,构成文化领域的一股“黑色沙尘暴”,破坏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苦心经营的“绿色德育生态”。对此,我们的社会还缺少必要的预警机制与有力的制控手段,不少家长和教师也缺乏有效的防范措施和合理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