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则珊为我国终身体育思想的主要倡导者,他的学术思想曾对终身体育理论与实践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运用文献资料、文本分析与逻辑思辨方法,以王则珊终身体育论述为研究对象,梳理与剖析终身体育思想的核心论点与内在逻辑,并在此基础上展开辩证思考。研究认为:1)王则珊终身体育思想随国外终身教育导入与我国教学改革推进而生成;2)王则珊终身体育思想基本追求包含倡导体育锻炼终身化、主张学校体育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与主动锻炼意识3个层面;3)王则珊终身体育思想的历史影响为引领终身体育研究热潮、拓展学校体育理论视点和体育教学改革提供方向;4)王则珊终身体育思想理论构架在“体育与健康关系、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关系、学生体育健身方案可行性”3方面存在疑点,有待进一步推敲与商榷。  相似文献   

2.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历史研究法,从体育学科建设的视角对加强中国体育管理思想史研究的重要意义进行了论述,认为通过一种深入的哲学思考并以一种他人可以理解并能指导行动与实践的方式进行阐释,是体育管理思想史研究的重要出发点与意义所在。研究认为,国内外至今没有系统论述体育管理思想史的著作和论文,这使得我们对体育管理思想的历史演变的把握不完整,因此,加强体育管理思想史的研究势在必行;认为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科内在建制存在不足、学科分类存在不足、学科建设创新不足以及体育史学科弱化造成的。鉴于此,建议对体育学科体系存在问题进行解决的基础上,对中国体育管理思想史研究内容进行了规划:确立体育管理思想研究的前提、基本范畴与研究范式,梳理中国体育管理思想的历史演进过程,确定影响中国体育管理思想的因素,探讨中国体育管理思想史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3.
快乐体育自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已历经30余年发展历程,围绕此议题的各种探讨在开拓视点与推进理论建设的同时也遗留了诸多问题。文章立足学理反思视角对快乐体育研究存在的若干基本问题展开回溯性反思,以澄清相关概念、修正认知误区、指明未来方向。研究认为:(1)快乐体育来源的多元认知遮蔽了其自身的问题导向,应基于体育学习心理视角重探其立论之本;(2)快乐体育异化认知存在众多含混之处,同时以异化形容快乐体育发展状态值得商榷;(3)快乐体育的内容框架包含中国式快乐体育思维理念,其在路线上呈现独特的发展轨迹,但在内涵上与日本快乐体育论多有混淆;(4)快乐体育实践困境内因在于认知错位及中外教学观念分歧,其未来发展路径应基于运动乐趣观念予以重塑。  相似文献   

4.
对近几十年来有关马约翰体育思想研究进行了历史回顾,梳理了以往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展望了未来的研究趋势,以期为进一步深化马约翰体育研究服务。  相似文献   

5.
“红色体育”是中国共产党在特殊历史时期领导军民开展的体育实践活动,并发展为中国近代最具群众基础的体育形态。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红色体育”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法和逻辑分析法,通过对其历史分期的讨论,梳理了“红色体育”在不同阶段的思想演进及其实践进程,阐明了“红色体育”蕴含的时代特征与历史意义。研究认为:为夺取革命战争胜利的军事化体育、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从实际出发的创新实践,是“红色体育”最鲜明的时代特征。而通过“红色体育”的开展,增强了军民体质,丰富了军民文化生活,增进了革命根据地的军民团结,是“红色体育”历史意义的充分体现。“红色体育”为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体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和实践基础,储备了体育人才,是当代中国体育事业发展初期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前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的研究现状并不理想,很多研究者并未从社会科学研究范式(paradigm)的角度去结合理论研究与体育实践,造成大多数体育社会科学领域在研究问题、理论框架、研究方法等方面尚缺乏规范性和针对性,也未特别考虑要对我国体育领域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制定规范性的研究程序。基于此,主要采用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对国内外体育社会科学博士论文研究范式进行分析,发现我国相关研究的规范性与国外同类研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在研究范式选择、方法的结构上表现的十分混乱。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不但应该国际接轨,而且更应该与母学科接轨。研究应该遵循母学科的研究范式,而不是随心所欲、自娱自乐。应该培养学者选择研究范式的自觉性,依据研究问题的性质选择合理的研究范式,掌握每种研究范式的理论体系、研究规则和方法的结构。并严格在这一研究范式的规则下,建立自己的理论框架,让自己的话语体系建立在该研究范式理论的话语体系之下,从而可以在同一个话语体系里进行理论对话。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规范性。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传统教育思想、现代教育思想和后现代教育思想的辨析,梳理后现代教育思想对课程文本体系开放性的阐释,厘清其对我国体育课程体系中理念、目标、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的影响,同时分析了其在当代中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局限性,为中国体育教育范式的视点位移和摆脱现实困境谋划方向,指出后现代教育思想对中国学校体育改革的干预是有效的,同时也是渐进的  相似文献   

8.
抓住中国共产党体育思想的核心——体育目标思想,进行宏观概说,将中国共产党体育目标思想归类为三大向度,在向度与向度之间以及每一向度内部又依历史顺序梳理出它们的梯度性样态。这样,梯度隶属于向度,向度又隶属于根本向度,中国共产党体育目标思想凡80年的体系轮廓就清晰了。这对当前政界的体育改革和学界的体育研究乃至大众的常识性了解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法和归纳法等研究方法,对国内体育态度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国内学者在不同群体体育态度、体育态度的结构与功能、体育态度的形成与转变、体育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存在一定问题。后续研究应注意将结果研究与过程研究相结合,充分利用态度理论去测量体育态度,同时还要注意体育态度测定对象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0.
在系统梳理学术界对体育人类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体育人类学研究对象、研究范式与研究方法以及应用的案例实践等层面对体育人类学的研究状况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对体育人类学的学科发展进行反思,认为体育人类学的发展中存在基础理论薄弱、研究队伍偏颇、学科关系模糊、研究领域有待朝向应用方向拓展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梳理了国外休闲体育研究的历史,从我国休闲体育研究领域、休闲体育研究特点、休闲体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三个方面描述了我国休闲体育研究的现状。指出,探究休闲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不同群体休闲体育参与的特征、学校休闲体育发展方式、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休闲体育服务企业的典型案例研究是未来我国休闲体育研究的任务所在。  相似文献   

12.
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发表的学术论文为研究对象,从学校体育、体育思想、红色体育、中外体育交流、武术、区域体育、体育新闻传播、体育组织等方面,对学术界关于中国近代体育史的研究进行了梳理,以期从一个侧面描述中国近代体育史的研究概况,同时提出深入研究中国近代体育史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为提升体育人文社会学学位论文的质量,探讨大数据在学科方法论中的作用,促进学科研究范式的完善与发展,主要采用文本分析法和比较法,分析近七年社会学、传播学、情报学和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学位论文发现,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学位论文存在研究范式的选择缺乏合理性、研究范式的使用缺乏规范性、逻辑性等问题。为此,提出了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培养单位要加强对研究范式的重视;研究者个人要提高范式意识,使自己与前人的研究在同一个科学共同体内等建议。应充分认识大数据方法论在推动体育人文社会学方法论的融合、弥补定量研究的缺陷、挑战三角互证法的权威,进而变革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范式等方面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体育国际传播是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攸关国家形象塑造和国际话语体系建构。当前,中国体育国际传播实践存在着诸多现实挑战与理论难题。研究以1999年正式申办北京奥运会至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为时间节点,在梳理中国体育国际传播主要议题的基础上,将中国体育国际传播研究的主要议题总结为体育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体育国际话语权、体育赛事与奥林匹克国际传播、体育文化国际传播。国内相关学术研究在研究设计的整体性与规划性、研究视角的综合性与系统性、研究内容的创新性与全面性等方面存在不足,研究提出学界应注重体育国际传播的交叉学科属性,拓宽研究视野,推动中国体育国际传播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探索中国体育国际传播的综合研究模式和多元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新建本科体育院(系)实验室建设、管理、使用及后续建设等问题与老牌本科体育院(系)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目前新建本科体育院(系)实验室建设方面存在"六不够",即数量不够、面积不够、投入不够、后续建设力度不够、管理不够、师资不够,并客观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对库恩范式进行解读的基础上,指出了库恩范式理论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从体育事实范式、体育行为范式、体育定义范式和体育传播范式等方面分析了当前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的多元范式现状,最后提出了对体育人文社会学多元范式进行整合的设想。  相似文献   

17.
对2002年以来有关大学生体育目标定向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涵盖理论与结构、测量与分析、影响因素、应用研究四个方面,认为大学生体育目标定向研究存在着研究者研究能力欠缺、不同研究对象与情境单一、测试量表缺乏公认的研究结论、社会目标定向研究较少、目标定向研究存在倾向性等问题。研究认为,今后应扩大大学生体育目标定向理论的研究领域,应涉及社会目标定向、目标定向三元和四元理论体系、跨区域和民族的文化研究等。  相似文献   

18.
摘要:竞技体育的发展是一种生产与供给竞技体育产品的实践活动,基于供需关系的视角来审视我国竞技体育产品生产与供给的发展历程,及在此基础上梳理其在生产与供给方面的结构性调整思路与策略,能够就研究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问题,找寻到新的视角和切入点。为此,通过文献资料法从生产与供给对象、内容、主体、方式、资源配置5个方面分析了我国竞技体育产品生产与供给的阶段划分及发展特征,立足于这5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当前供需环境与条件的特点,提出了结构性调整的思路,规划了推进供给方面改革的路径,即以发展定位的调整服务于核心主体、以制度创新推进供给产品结构的调整、以政府职能改革促进民间力量的参与、以推进多元治理机制改革供给方式、以技术创新提升资源要素配置水平。  相似文献   

19.
体育价值观与体育本质、功能、目的之间关系密切,是以体育应然作为问题研究主线。目前我国 体育价值观理论研究缺乏系统性梳理,故通过文献资料法,对体育价值观的内涵层次、领域体系、特征分析 三大方面进行梳理。认为:(1)体育价值观内涵探讨主要围绕主体和主客体两个层面,从功能论角度定义体 育价值观为一种社会效应或道德情感;(2)体育价值观的领域体系研究在宏观层面表现为“工具与手段”的 理性探讨,在微观层面表现为体育价值观的多元与复合及多维与统合;(3)体育价值观特征具有选择性和导 向性、相对稳定性和历史流变性、中西方体育价值观特征的个性和共性及逻辑系统性。  相似文献   

20.
根据哲学、教育学、现代课程论的基本观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观和方法论,对当前学校体育思想研究中存在的泛化现象,提出一些理性思考:(1)学校体育思想研究出现泛化,是对这一研究对象客观性和实真性的忽略,主观和随意性的膨胀;(2)把体育课程思想和理念混为一谈,是对这一对象问题认识上存在的混浊造成;(3)确立学校体育思想既要考察其产生的原因和条件,也要考察是否经得起历史的检验;(4)学校体育思考应力戒盲目照搬或拿来主义倾向,更要避免行政行文的套用和人云亦云的从众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