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奥运环境传播场域是国家利益角逐的平台,也是重构国际话语秩序,建构传播主体性的话语场。基于此,以《人民日报》和人民网北京冬奥会环境报道为研究样本,采用语料库辅助的内容分析方法,以批判话语分析所包含的媒介呈现、媒介生产和社会实践3个维度为研究路径,考察我国主流媒体冬奥会环境报道的话语实践,并进一步挖掘其背后的话语属性和政治哲学,从国际话语秩序重构的视角揭示我国主流媒体冬奥会环境报道的价值。研究发现:1)在话语实践的媒介呈现层面上,主流媒体冬奥环境报道搭建了“国家利益”“经济发展”等6类话语框架,突破了传统环境话语的危机范式;高频主题词的选取建构了从中国到发展中国家乃至世界的多层次环境治理“共同体”。2)在话语实践的媒介生产层面上,主流媒体通过“接合”修辞构建了符合国家利益的话语符号组成的话语场;通过互文修辞完成了国家叙事。3)在话语实践的社会实践层面上,冬奥环境报道具有国家治理和公众环境理念再塑的功能。此外,主流媒体冬奥环境报道体现了国家话语的属性,体现了由西方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话语政治哲学向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政治哲学的转向,是我国在国际性议题中构建传播主体性的尝试。  相似文献   

2.
北京2022年冬奥会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首次如期举办的全球综合性体育盛会,也是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2020议程》颁布后第一届从筹办之初就全面规划管理奥运遗产的奥运会。北京冬奥会在各个领域都创造了丰厚的奥运遗产。基于对奥运遗产框架中的精神遗产概念,对北京冬奥会办奥实践进行具体考察,提出:奥林匹克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和合共生,是北京冬奥会赋予历史、当下和未来的精神遗产,并从3个方面来论述和阐释。1)冬奥梦交汇中国梦,中国梦辉映世界梦,见证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2)北京冬奥会主题口号“一起向未来”,为奥林匹克新格言“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提供中国注解,北京冬奥会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新实践。3)北京冬奥会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与奥林匹克文化传播双向互动、交织融合,冬奥办奥践行文明交流互鉴理念,北京成为现代奥林匹克文化传播中心。  相似文献   

3.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在即,世界范围内新冠肺炎疫情仍是重大威胁,北京冬奥组委提出了“一起向未来”的冬奥口号,传递了携手共进的中国体育态度,其理念表达更是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一脉相承。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北京冬奥会口号进行内涵解读和价值阐释,解构了冬奥会口号蕴含的中华文化、体育精神和体育期望的具体内涵;指出北京冬奥会口号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提出背景、具体内涵、未来期待上存在着诸多逻辑契合点,进一步阐释北京冬奥会口号在理论上丰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体育内涵、在实践上践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体育实践的重要价值,旨在凸显北京冬奥会口号助力实现人类美好未来的愿景。  相似文献   

4.
立足于现实的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研究以北京2022年冬奥会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展开。其理论基础在于,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三层逻辑与人作为类存在的本质,在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身的关系上贯通一致,北京冬奥会这一现实的实践同样处于人类命运共同体与现实的人的互相生成中,因而关注北京冬奥会之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共同体的实现的价值,才能发挥其实践的力量。而在现实展开上,一方面,北京冬奥会致力于对人类命运共同体之“人”存在的关切,以体育的本质穷究人的生命之真,以体育的价值体现人的生命之善,以体育的活力彰显人的生命之美;另一方面,北京冬奥会推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进程,起到了人与自然相宜和谐、人与他人的互鉴繁荣以及人与自身的理解完善的作用。即事而理、即理而事,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具体实践中,形成了现实的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良性互动的局面,有力地回答了时代之问。  相似文献   

5.
某个国家的国民的国家认同通常建立在集体记忆基础上。北京2022年冬奥会为中国人留下了大量珍贵的集体记忆,并在中国人心中实现了个人荣誉与国家荣誉的高度认同。但是人的集体记忆会随时间流逝而衰减,需要不断复现和强化。新媒体是存储和重建这些集体记忆的重要手段。如何通过新媒体的多样化传播技术手段和议程设置整合与重构中国人的北京冬奥会集体记忆,发挥北京冬奥会强化中国人对自己国家的认同的作用,是北京后冬奥时代亟待思考的命题。由此,从集体记忆的角度重新审视了北京冬奥会的文化传承问题,深入分析了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与其对自己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以及新媒体建构北京冬奥会集体记忆的方式及存在的挑战,提出新媒体建构北京冬奥会集体记忆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北京2022年冬奥会成为了一届真正无与伦比的冬奥会,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对中国、对奥林匹克运动本身、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实现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创造了丰厚的冬奥遗产。基于此,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重要论述以及冬奥会相关资料进行分析,从促进中国发展、丰富奥林匹克精神内涵、实现全人类共同价值3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加快了我国体育强国和科技强国建设步伐,坚定了全民文化自信,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基石、凝聚力量;也丰富了奥林匹克精神内涵实质,深刻地诠释了“更团结”的实践内涵,拓展了奥林匹克赛事办赛理念;此外,还推动了世界体育发展,凝聚了全人类共同价值,对加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步伐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也是媒体争相报道的宠儿。外面的世界纷繁复杂,大众传媒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帮助人们选择值得他们注意和关心的事,通过强化报道,引起人们的重视,这就是媒体的“议程设置”。对于北京奥运会,媒体将始终坚持“人文奥运”这一理念进行议程设置,宣扬主流文化,承载人文理念。在奥运会来临之际,思考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走出议程设置的误区,既有前瞻性,又为奥运会的成功报道作了必要的准备。  相似文献   

8.
北京冬奥会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进程中的重要历史节点。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聚焦于北京冬奥会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探讨北京冬奥会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理念彰显与实践诠释。研究发现,中国不仅仅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发起者和倡导者,更是其坚实的实践者和维护者。北京冬奥会对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其通过办奥理念、口号以及吉祥物和奖牌等象征符号充分彰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理念,用实际行动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核心内涵,生动例证了国际权利、共同利益、包容互鉴、绿色持续的发展理念。未来,深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北京冬奥会筹办举办的思想引领与行动指南,努力将北京冬奥会打造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实践载体与鲜活案例,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擘画北京冬奥会的愿景和遗产,以推动北京冬奥会“精彩、非凡、卓越”的办赛目标的实现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持续深入。  相似文献   

9.
体育强国战略的提出在不同历史时期都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采用文献资料、逻辑推理等方法对体育强国的多维定义加以概括,对体育强国与2022年冬奥会的内在联系进行探索。建议:积极筹备北京张家口冬奥会的赛事建设,打造一届“无与伦比”的中国冬奥,构建中国冰雪口碑;鼓励冰雪相关产业发展,推动我国冰雪产业自主研发,开辟中国冰雪产业经济大时代;加强冰雪人才培养,鼓励群众参与冰雪,体育强国与群众强身并举,推进我国建成体育强国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2022年冬奥会的国际传播面临复杂的舆论环境,来自不同国家地区的竞争修辞为这场世界体育赛事提供了多元的报道框架与意识形态导向。在此背景下,回顾中国在冬奥会与冰雪文化推广中的最初寓意与基础叙事。以2018—2021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出的纪录片《冰雪之巅》作为样本,依照视听要素—幻想主题—幻想类型—情态社会幻想与修辞视野的研究路径,由微观至宏观逐层分析话语背后的共同价值,总结出与“超越”精神相关的15类幻想主题:民族认同、肩负使命、榜样力量、获得荣誉、团队力量、追逐梦想、突破自我、克服困境、坚持不懈、战胜伤痛、直面挫折、文化交流、热爱生活、尊重自然、开拓创新,以及4种幻想类型:进取与超越、出走与回归、自洽与和解、荣誉与传承。15类幻想主题中,对“人”的关怀成为重点:追逐梦想、获得荣誉、突破自我、克服困境、坚持不懈、战胜伤痛、直面挫折以及热爱生活这9类幻想主题,都落在人的体验、追求与成长;幻想主题类型从肩负使命—团队力量—民族认同—文化交流4个层层递进的社群维度,阐释了地球村中身份认同的丰富性与共同体的流动性。通过幻想主题分析,提出2022年中国冬奥会的叙事话语策略体现出“去政治化”特征,...  相似文献   

11.
在“视频社会化时代”,短视频日益介入到当代社会文化知识生产和传播过程中,北京2022冬奥会期间,互联网上出现了一批北京冬奥会短视频作品,成为信息传播、舆情引导、情感连接的重要载体。这些短视频作品从视觉、心理和审美层面“按摩”观众,并努力在新的文化语境中建构人们新的“情感消费模式”。本文通过对北京冬奥会短视频作品展开媒介文本解读,以模因传播为主要研究问题,探究影像背后所蕴含的情感肌理、文化传播机制和消费逻辑,进而更深入地探讨短视频赋能体育文化传播的普适性路径,这将是视频社会化时代体育文化传播的重要命题。  相似文献   

12.
当前奥林匹克传播已进入数字3.0时代,数字化生存已然成为北京冬奥会“一起向未来”的重要标志。为有效提高北京冬奥会国际传播效能,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从数字化生存视角切入,剖析数字赋能技术、赋意话语、赋权个体的内在逻辑,探究北京冬奥会国际传播的三重进路,回应数字化3.0时代如何实现连接世界、价值共享与全球认同的北京冬奥会国际传播愿景,以此来“讲好中国故事,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这一时代命题。  相似文献   

13.
奥林匹克运动会与政治关系密切,其公共外交的功能和价值不容忽视。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公共外交的基本概念入手,梳理奥运会的公共外交历程,认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将树立更加开放的国家形象、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构建国际交流新机制,从而实现其公共外交价值的完美表达。但是这一过程也面临着西方国家将冬奥会政治化的巨大压力,以及新媒体承载的西方主导舆论的挑战。为此,应推进奥林匹克精神与新时代公共外交理念的契合,用冬奥会之火照亮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体育传播的国际化,旨在实现北京冬奥会公共外交价值最大化。  相似文献   

14.
体育国际传播是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攸关国家形象塑造和国际话语体系建构。当前,中国体育国际传播实践存在着诸多现实挑战与理论难题。研究以1999年正式申办北京奥运会至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为时间节点,在梳理中国体育国际传播主要议题的基础上,将中国体育国际传播研究的主要议题总结为体育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体育国际话语权、体育赛事与奥林匹克国际传播、体育文化国际传播。国内相关学术研究在研究设计的整体性与规划性、研究视角的综合性与系统性、研究内容的创新性与全面性等方面存在不足,研究提出学界应注重体育国际传播的交叉学科属性,拓宽研究视野,推动中国体育国际传播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探索中国体育国际传播的综合研究模式和多元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5.
摘要:中苏关系是20世纪最重要的双边国际关系之一,对苏联体育的报道自然成为中国媒体国际体育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文献资料法、内容分析法为主要方法,对冷战背景下《人民日报》的苏联体育报道进行了阶段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伴随着中苏关系从同盟加兄弟、到分裂与对抗、走向“正常化”的演变,《人民日报》的苏联体育报道也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在意识形态认同阶段(1949—1965),《人民日报》苏联体育报道侧重报道苏联体育事业发展、苏中体育交流、苏联参与国际赛事、苏联运动员创造世界纪录,并从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共产主义理想三方面积极建构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在意识形态斗争阶段(1966—1980),《人民日报》苏联体育报道侧重报道苏联和资本主义国家在体育领域的“勾结”、苏联在国际体坛的霸权行径、世界各国抵制莫斯科奥运会等,以达到批判苏联“修正主义”路线、“霸权主义”政策的目的;在意识形态淡化阶段(1981~1991),《人民日报》苏联体育报道侧重报道苏联参与国际赛事、苏中体育交流、苏联打破世界纪录,呈现出尊重事实、客观报道、淡化意识形态色彩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2022年北京冬奥会已成功申报三周年,相关建设工作紧张有序进行,研究其综合效益对北京冬奥会得到社会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社会公众及媒体对北京举办冬奥运会的意义进行研究与解读,并没有形成综合性的认知与广泛性的共识。采用文献和对比论证的方法对北京冬奥会增加民族自豪感和提升国家形象、构建体育强国、体育产业经济及其综合经济收益三个角度进行论证分析,意在通过本研究明确北京举办冬奥会的宏观意义。研究认为:北京冬奥会举办权得之不易,民族自豪感与国家形象都将得到提升,体育强国梦、中国复兴梦将更进一步。  相似文献   

17.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世界变局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发展观,成为当前世界发展的指南针,亦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举办的指导思想。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归纳法等研究方法,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充分剖析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北京冬奥会的理论耦合,认为两者都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方式、构建“和而不同”的发展格局以及追求“共享共赢”的发展目标,在此基础上,北京冬奥会从绿色办奥、共享办奥、开放办奥与廉洁办奥4个层面的具体实践工作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相似文献   

18.
为备战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加拿大联邦政府设计了“登上领奖台”战略,委托OTP组织负责财政援助的划拨和绩效管理。OTP组织采用“决策层—执行层”的双层治理架构,以“奖牌至上”为原则,创建了由“项目文化”“以往成绩”“夺牌潜力”“领先优势的可持续性”4个一级指标的协会分层分类资助制度,邀请国家奥委会和残奥委、国家运动项目协会、体育科研院所等利益相关者组成协同治理网络。通过梳理加拿大治理经验,建议我国当前的备战2022年北京冬奥工作,应重视“一臂之距”理念,明确政府在冬奥备战中的职责;尊重专业自治准则,锻炼社会力量成为竞技体育治理主体;改进绩效管理模式,优化冬奥备战财政资金的申请和使用程序;重视科学创新,促进体育智库组织网络化。  相似文献   

19.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调查的方法,对2018平昌冬奥会奥林匹克教育进行了系统地回顾和梳理。丰富多彩的平昌冬奥会奥林匹克教育活动具有凸显和平议题,注重体验式教育,聚焦民族文化和现代科技,重视网络奥林匹克教育,平衡冬奥与冬残奥教育,发挥明星、平民两个效应6大特色,同时存在5个方面问题:启动时间较晚,冬奥项目普及度不高,形象大使过于侧重演艺明星,冬残奥与冬奥线上课程不同步,对志愿者保障不足。在分析特色和问题基础上,提出平昌冬奥会对2022北京冬奥会奥林匹克教育的启示有:突出青少年为重点教育人群;回应我国主要社会诉求;创办“一带一路”国家冬奥交流项目;注重网络、移动客户端建设;设置大量体验性活动;平衡冬奥和冬残奥教育内容;控制形象大使道德风险;抓好志愿者招募、培训和保障8个方面。本研究结论对即将开展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奥林匹克教育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和个案研究等方法和调查数据,对北京奥运会申办成功以来至举办期间的中美主流媒体议程设置进行了梳理和比较研究.研究侧重探讨了隐含在北京奥运会中美议程设置层面后的媒体体制、意识形态、他塑等背景和中美媒体正负议程设置的客观环境,并通过分析找到了我国媒体议程设置和美媒的差异所在.认为提高我国各级官员和媒体工作者的媒介议程素养、他塑能力、媒体传播效果、借鉴美媒负面疏导理念应是后奥运时期我国媒体议程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