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京冬奥会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进程中的重要历史节点。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聚焦于北京冬奥会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探讨北京冬奥会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理念彰显与实践诠释。研究发现,中国不仅仅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发起者和倡导者,更是其坚实的实践者和维护者。北京冬奥会对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其通过办奥理念、口号以及吉祥物和奖牌等象征符号充分彰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理念,用实际行动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核心内涵,生动例证了国际权利、共同利益、包容互鉴、绿色持续的发展理念。未来,深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北京冬奥会筹办举办的思想引领与行动指南,努力将北京冬奥会打造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实践载体与鲜活案例,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擘画北京冬奥会的愿景和遗产,以推动北京冬奥会“精彩、非凡、卓越”的办赛目标的实现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持续深入。  相似文献   

2.
立足于现实的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研究以北京2022年冬奥会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展开。其理论基础在于,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三层逻辑与人作为类存在的本质,在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身的关系上贯通一致,北京冬奥会这一现实的实践同样处于人类命运共同体与现实的人的互相生成中,因而关注北京冬奥会之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共同体的实现的价值,才能发挥其实践的力量。而在现实展开上,一方面,北京冬奥会致力于对人类命运共同体之“人”存在的关切,以体育的本质穷究人的生命之真,以体育的价值体现人的生命之善,以体育的活力彰显人的生命之美;另一方面,北京冬奥会推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进程,起到了人与自然相宜和谐、人与他人的互鉴繁荣以及人与自身的理解完善的作用。即事而理、即理而事,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具体实践中,形成了现实的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良性互动的局面,有力地回答了时代之问。  相似文献   

3.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世界变局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发展观,成为当前世界发展的指南针,亦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举办的指导思想。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归纳法等研究方法,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充分剖析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北京冬奥会的理论耦合,认为两者都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方式、构建“和而不同”的发展格局以及追求“共享共赢”的发展目标,在此基础上,北京冬奥会从绿色办奥、共享办奥、开放办奥与廉洁办奥4个层面的具体实践工作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相似文献   

4.
北京2022年冬奥会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首次如期举办的全球综合性体育盛会,也是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2020议程》颁布后第一届从筹办之初就全面规划管理奥运遗产的奥运会。北京冬奥会在各个领域都创造了丰厚的奥运遗产。基于对奥运遗产框架中的精神遗产概念,对北京冬奥会办奥实践进行具体考察,提出:奥林匹克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和合共生,是北京冬奥会赋予历史、当下和未来的精神遗产,并从3个方面来论述和阐释。1)冬奥梦交汇中国梦,中国梦辉映世界梦,见证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2)北京冬奥会主题口号“一起向未来”,为奥林匹克新格言“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提供中国注解,北京冬奥会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新实践。3)北京冬奥会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与奥林匹克文化传播双向互动、交织融合,冬奥办奥践行文明交流互鉴理念,北京成为现代奥林匹克文化传播中心。  相似文献   

5.
北京2022年冬奥会成为了一届真正无与伦比的冬奥会,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对中国、对奥林匹克运动本身、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实现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创造了丰厚的冬奥遗产。基于此,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重要论述以及冬奥会相关资料进行分析,从促进中国发展、丰富奥林匹克精神内涵、实现全人类共同价值3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加快了我国体育强国和科技强国建设步伐,坚定了全民文化自信,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基石、凝聚力量;也丰富了奥林匹克精神内涵实质,深刻地诠释了“更团结”的实践内涵,拓展了奥林匹克赛事办赛理念;此外,还推动了世界体育发展,凝聚了全人类共同价值,对加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步伐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奥林匹克运动会与政治关系密切,其公共外交的功能和价值不容忽视。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公共外交的基本概念入手,梳理奥运会的公共外交历程,认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将树立更加开放的国家形象、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构建国际交流新机制,从而实现其公共外交价值的完美表达。但是这一过程也面临着西方国家将冬奥会政治化的巨大压力,以及新媒体承载的西方主导舆论的挑战。为此,应推进奥林匹克精神与新时代公共外交理念的契合,用冬奥会之火照亮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体育传播的国际化,旨在实现北京冬奥会公共外交价值最大化。  相似文献   

7.
国际奥委会将“更团结”加入奥林匹克格言,旨在通过体育鼓励全球更加团结,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不谋而合。运用系统性文献回顾和内容分析法进行归纳、梳理。研究表明:新格言是全球意识形态极化下,奥林匹克自身发展的需要,是新冠疫情造成世界割裂的特殊背景下逐步形成的,是奥林匹克在百年历史不断发展过程中的传承与展望,是塑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独特价值需求。奥运新格言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源头思想、文化价值、目标结果有很多理论契合,剖析二者的理论契合基础,解读新格言的时代价值,认清现实意义,为更好地推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践行奥林匹克新格言精神,举办一个更团结的冬奥会提供理论与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8.
摘要: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周期中,中国奥林匹克教育取得了丰厚的遗产,并不断探索未来奥林匹克教育的方向和价值。面对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的第二个奥运周期,中国奥林匹克教育需要在继承原有奥林匹克教育遗产的基础上,形成符合时代和国情的新的教育理念和价值。本文基于新时代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思想,对北京冬奥会周期内中国奥林匹克教育的时代使命及其新方向进行分析。本文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奥林匹克精神有着内在的契合性,应成为中国奥林匹克教育的指导思想,即新时代中国奥林匹克教育应通过奥林匹克运动平台培养新一代中国青年的世界公民理念,从而树立正确的奥运观和体育观,形成对世界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包容,培养具有全球责任意识的世界公民。  相似文献   

9.
基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采用文献资料、逻辑演绎等方法,分析了我国体育外交的价值和面临的挑战。研究表明,体育外交是展示国家形象的窗口,传播和平与发展理念的平台,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载体,实现各国民心相通的桥梁,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路径。当前,我国体育外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体育外交组织体系不够完善,体育外交价值挖掘不够充分,国际舆论挑战日益加剧。为此,应不断健全我国体育外交组织体系,积极调整和创新体育外交战略、思路和方式,着力改善体育外交国际舆论环境,深度挖掘和充分释放体育外交的价值功能,使之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中作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0.
教育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安身立命之本,开展奥林匹克教育是确保奥林匹克运动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因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成功申办,有组织有计划的奥林匹克教育活动在中国第二次开启,从传承和创新的视角,对历时约7年的北京冬奥会奥林匹克教育的教育内容、教育载体、教育机制进行了全面分析。北京冬奥会奥林匹克教育由教育内容——奥林匹克核心价值、教育载体——奥林匹克文化、教育机制——有组织有计划、教育目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教育对象——青少年五大要素构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冬奥精神”“一起向未来”的口号与奥林匹克价值理念高度耦合,全面拓展了奥林匹克价值体系的内涵和外延,丰富了奥林匹克教育内容,同时为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留下了融入中国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中国文化的奥林匹克教育资源,为国际奥林匹克教育留下了丰富的奥林匹克教育载体遗产;在新时代中国治理体系建设背景下开展的北京冬奥会奥林匹克教育,建立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共建共治共享”的组织治理体系,联动制定了政策计划,打造“奥林匹克教育示范校”和“冰雪运动特色校”同步建设的奥林匹克教育的“中国方案”,为国际奥林匹克教育贡献了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1.
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全球性的社会文化活动,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同样也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获得了新的契机。奥林匹克教育贯穿于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始终,基于“文明共生、交流互鉴”的目标,奥林匹克教育的发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愈发紧密。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的奥林匹克教育进行剖析,并运用个案研究法来论证奥林匹克教育的三维度发展。研究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奥林匹克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新的起点,同时奥林匹克教育也通过搭建文化传播环境、提供文化传播媒介和丰富文化传播形式的途径践行着“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并向着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目标不断迈进。北京冬奥会奥林匹克教育在中华文明所蕴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基因的基础上,着眼个人实现动起来的奥林匹克教育、突出认同通过冰雪运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实现本土化的奥林匹克教育、聚焦全球通过国际理解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来实现多元化的奥林匹克教育。  相似文献   

12.
后冬奥时代,主流媒体等我国对外传播主体仍需全面提高体育对外传播能力,讲好中国体育故事,展现好中国形象,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创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基于此,以网络议程设置理论和符号聚合理论为研究视角,选取《中国日报》北京冬奥会报道为案例,运用主题模型和幻想主题分析方法,在总结主流媒体北京冬奥会对外报道经验的基础上,为后冬奥时代主流媒体体育对外报道寻求镜鉴启示。研究发现,《中国日报》等主流媒体的北京冬奥会报道主要设置了“赛事消息”“科技、绿色与经济”“防疫与赛事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等8类议题,形成了“简约、安全、精彩的北京冬奥会”“成果丰富的北京冬奥遗产”和“创造‘一起向未来’的团结世界”3种幻想类型,继而建构了“北京冬奥盛会圆满成功,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修辞视野。研究认为,在后冬奥时代,主流媒体体育对外报道需做到:议程设置上,围绕国家对外传播战略和任务设置议题,维护良好的国家形象;及时研判外媒体育议程设置特点,提前形成应对方案。修辞实践上,应注意运用好各类修辞主题,以跨文化传播思路讲好中国体育故事;注重分析西方媒体体育修辞特点,为我国主流媒体参与国际体育论辩和话语博弈奠定思路。...  相似文献   

13.
模因论视域下北京奥运主题口号的价值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北京奥运主题口号是奥运会举办理念的高度概括和集中体现,具有丰富的意蕴和深厚的内涵。运用文献资料、综合分析等研究方法,从模因论视角对其进行阐释,指出这一口号是一个强大的模因复合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北京奥运主题口号对我国乃至世界体育文化的启迪:凝结和传播举办理念,体现传统文化精髓,整合东西方文化,注重提升人类凝聚力。  相似文献   

14.
中华“和合”文化蕴含着天下为公、同舟共济、和而不同、以和为贵和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和合”文化思想特征,针对国际环境新变化新问题,创造性地提出构建以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和生态共同体为主要内容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中华“和合”文化的内在契合性,对于重申“和合”文化心理、整合“和合”文化价值、引领“和合”文化实践,推动“和合”文化视域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代构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共享发展理念、体育强国理论与实践进行研究。研究认为,面对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困境和挑战,我国顺应世界发展潮流、着眼长远利益、创造性地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为破解全球发展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共享发展的核心内涵是解决社会发展公平正义、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问题,与体育强国的价值目标相契合。体育强国作为我国新时代的体育发展的战略任务,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发展的根本要求。共享发展是我国体育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必由之路和目标方向。体育强国的价值建构要符合共享发展理念,其理论和实践应坚持体育发展的公共性特点,体现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和渐进共享的发展内涵,体现以人民中心的发展思想、满足全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体现体育发展的均衡性、公平性、普惠性的价值原则、以文化自信作为根本动力,同时要反映我国体育发展与世界的互动,体现我国体育发展的世界贡献和服务全人类的根本理念,强调体育全球协同共享发展新秩序的建设,使体育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共同体思想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理论。从唯物辩证法角度论述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共同体思想的双向建构,阐释实践基础上人与自然的相互确证与辩证统一;从唯物史观角度展开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共同体思想的纵向论述,揭露资本逻辑下的生态异化,描绘共产主义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图景,启迪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对丰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7.
摘要: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体育工作,多次对体育工作做出重要论述。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以习近平系列讲话、治国理政等文献入手,结合2012以来的学术文献进行分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重要论述,以体育强国梦、体育改革、竞技体育思想、群众体育思想、体育外交思想为主体的新时代体育思想体系内容丰富,并从体育目标论、内生合力论、体育发展论、体育价值论、体育外交论维度阐释其科学内涵,同时具有从体育强国层面阐释新时代体育思想体系的内涵、为十九大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力量、从人民和国家的视角弘扬新时代体育价值、体育外交开创中国大国特色外交新格局,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18.
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海洋领域的运用和发展。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是回应21世纪“人类如何与海洋和谐共生”“人类如何在海洋领域协同合作”的重大时代问题,为人海和谐指明了路径和方向,对推动国际社会深化务实合作、共同维护海洋和平与安宁、永葆人类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大且深远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海洋思想的创新发展,具有深厚的唯物史观意蕴。  相似文献   

19.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深刻体现了应然、实然和使然的统一。在应然维度,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旨在推动全球治理常态化、实现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和促进国家与国家和睦相处;在实然维度,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面临的是一个贫富分化日趋严重、霸权主义强势抬头和全球治理混乱失序的世界;在使然维度,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以对话协商超越霸权主义、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和以合作共赢超越零和博弈。在中国的积极引领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创造美好生活的理念指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成为顺应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0.
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东南亚来华留学人数众多,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力量.东南亚留学生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有助于提高中华文化软实力,推动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传播,加快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我国综合国力持续增强,东南亚国家与我国长期友好交往,近代东南亚国家与我国具有相似的历史命运,这些因素为增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认同奠定了现实基础.推动东南亚留学生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需要改进教材体系,拓展教学内容;把握对象特点,分层有序推进;加强社会实践,丰富学习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