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游戏对儿童的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孤独症儿童由于游戏技能缺乏,加深了其社交和沟通障碍。本研究采用多基线跨被试设计,使用视频示范对三名孤独症儿童的象征游戏技能进行干预,将被试观看视频示范后的脚本语言、脚本行为以及非脚本语言、非脚本行为的出现数量作为观测指标,探讨视频示范对孤独症儿童象征游戏的干预成效。结果表明,视频示范能够有效促进孤独症儿童象征游戏技能的获得与泛化,但干预效果表现出一定的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2.
假装游戏能力的显著缺乏是孤独症儿童的主要临床特征与早期诊断依据之一。虚构客体是假装游戏的表现形式之一。采用单一被试研究中的跨行为多探测设计,通过视频示范对一名孤独症儿童的虚构客体游戏技能进行干预。结果表明,视频示范策略有效提升了孤独症儿童虚构客体游戏行为的数量,促进了其假装游戏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视频游戏干预是一种现代辅助技术治疗方法,是通过用户在视频设备上进行游戏互动,并产生视觉反馈的干预方法。归纳和梳理近年来国外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采用视频游戏干预的实证研究发现:其主要采用严肃游戏和虚拟现实视频游戏的干预方式提升孤独症儿童认知能力、运动能力,促进其社会性发展;在干预效果方面,认知训练的干预效果低于社会性发展和运动技能的干预效果。我国未来应重视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认知行为的干预,鼓励学校合理使用视频游戏干预法并防止儿童游戏成瘾,同时注重视频游戏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4.
时间延迟是在孤独症儿童教育和行为干预中被广泛应用的循证实践。通过梳理国外近十年运用时间延迟对孤独症儿童进行干预的实证研究,总结其在干预对象、实验设计、干预目标、提示类型及强化、干预效果等方面的现状和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干预效果的因素,以期为我国后续开展相关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5.
口语模仿既是儿童获得语言的最初方式,也是提高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孤独症儿童的语言康复训练中,复诵能力是口语模仿的一种方式,是儿童完成要求某样物品、命名常见物品及回答简单问题等干预活动的基础,培养与提高儿童的复诵能力是干预者需要重视的课题。通过文献分析法对近二十年孤独症儿童复诵技能干预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从干预准备、干预策略等多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以3-15岁的47名孤独症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结构式观察法等对其生活自理、运动、感知与注意、语言、思维与想象、情绪、社会交往等方面的行为表现进行研究,并与同年龄段的400名正常儿童、70名智力残疾儿童做比较。通过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儿童行为表现存在差异,特别是在社会交往行为、同一性行为和言语沟通三方面有显著差异,这一研究为诊断和教育训练提供了较科学、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家长参与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康复,有助于干预效果的长期保持和迁移,可以促进孤独症儿童症状的改善和能力的发展。辅助提示是通过给予适当的提示,引发孤独症儿童的正确行为,帮助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康复训练技能。江西省九江市特殊教育学校通过加强家校合作,指导孤独症儿童家长在家中运用辅助提示来帮助孤独症儿童进行康复训练,有效提升了教育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采用单一被试研究中的跨行为多探测设计,以成人与同伴混合视频示范作为干预策略,嵌入动机操作的原理,对一名孤独症儿童实施以玩偶为中介的虚构客体游戏行为的干预.研究结果显示:孤独症儿童在干预期的目标游戏中表现出的与视频脚本一致的假装游戏行为数量显著增加,并能够得到良好的维持;在未经教学的游戏情境中能够表现出恰当的虚构客...  相似文献   

9.
动画视频示范法是一种新兴的、针对孤独症儿童的有效干预策略,探讨该策略在自然情境中的应用具有现实意义。分析国际上16项干预研究发现,自然情境下动画视频示范法的使用涵盖“目标选择”“动画内容”“策略实施”与“评价体系”四个部分,目标聚焦于社交和生活领域;内容多基于“社会故事”和“任务分析”设计,并设置旁白、字幕和背景音乐;实施需增设事前培训并加入辅助策略;评价多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未来研究可考虑拓展目标领域,呈现更专业化的动画内容,进一步落实培训环节及建立多层次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0.
孤独症学生存在明显的情绪问题。为满足孤独症学生教育康复需求,基于应用行为分析的原理,案例通过巧用学生偏好、改变固定游戏模式、增加教学灵活性、采用共同游戏等有针对性的干预方法,对一名有情绪问题的孤独症学生进行个案干预,引导学生走出情绪困境,达到良好的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数学问题解决是指学生初步运用已掌握的数学知识与数学活动经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有利于发展孤独症学生的应用意识。本研究采用单一被试实验设计中的跨被试多探测实验设计,探讨基于图式教学法对3名孤独症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干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干预后3名被试数学问题解决的正确步骤数大幅提高,说明干预效果强,且维持效果良好。本研究对教学实践与未来研究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生活自理能力缺陷在孤独症群体中普遍存在,它会对儿童未来的工作、生活造成负面影响。研究表明,生活自理是孤独症儿童今后能否独立自足的预测性因素。国外研究者多采用单被试实验法对干预策略进行验证,发现视频榜样、自我管理及认知行为疗法对提高孤独症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有较好的效果。文章从实验设计和干预方法两方面梳理当前国外孤独症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干预研究,总结干预研究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以引起我国对孤独症儿童生活自理的重视,为国内相关研究及实践提供启示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教育和促进社交技能项目是一项基于循证支持的社交技能训练课程,旨在帮助高功能孤独症及其他有社交障碍的青少年学习如何交友和维持友谊。30例孤独症青少年在经过该项目训练后,社交技能、友谊质量和参加聚会数量显著性提高,并有效改善了其社会交往障碍。  相似文献   

14.
基于行为功能分析的结果,采用单一被试实验的A—B—A—B倒返设计,运用结构化教学对1名孤独症儿童的咬手行为进行干预。结果发现,通过结构化教学的干预,该儿童咬手行为发生的次数显著减少,表明结构化教学对孤独症儿童咬手行为的干预具有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15.
在视频系统中,有各种视频输入输出端子,清楚地了解各端子的传输方式及传输信号,有助于选购、利用好相应的视频端子,保证视频信号记录或重现的质量。  相似文献   

16.
孤独症学生的课堂干扰行为不仅会影响其自身课堂学习效率,而且会扰乱教师的正常上课秩序。文章通过梳理积极行为支持的实践研究,发现孤独症学生课堂干扰行为主要有离座行为、语言干扰等;课堂干扰行为的功能评估主要有描述性评估和间接性评估两种方法;问题行为功能可分为正强化、负强化和获得自我刺激。在功能评估的基础上,干预策略主要为基于情境和前奏事件的干预策略,基于行为的干预策略和基于行为结果的干预策略。研究发现,积极行为支持能有效减少孤独症学生的课堂干扰行为,由此结果为干预孤独症学生的课堂干扰行为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干预的个案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帮助孤独症儿童回归生活主流,本研究运用综合方法对一名进入幼儿园普通班的孤独症儿童进行了融合教育干预的个案研究。结果证明融合教育在提高孤独症儿童语言表达能力和交往能力、改善其问题行为和情绪情感表达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孤独症儿童通过自我刺激行为满足自身感觉需求,获得感官舒适。高频率发生自我刺激行为会对孤独症儿童的生活、学习造成消极影响,也会阻碍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因此,开展针对自我刺激行为的干预,是学前特殊教育教师需要重视的课题之一。文章通过一名孤独症儿童的个案研究,探索自我刺激行为干预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按照《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语文课程标准(2016年版)》要求,特殊教育教师可充分利用孤独症学生的视觉学习的优势,以绘本为载体,尊重差异,促进个性化发展,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阅读,提高孤独症学生的认知、语言理解和社会交往能力,为他们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0.
出走行为会威胁到个体的生命安全。孤独症个体的出走行为具有发生地点的随机性和外显动作特征的多样性,高发群体为5-12岁的孤独症儿童与60岁之后的老年孤独症个体,出走行为发生的概率与年龄大致呈现“U型”曲线关系。研究发现孤独症个体的核心症状及共病表现与出走行为存在显著相关,对所处环境的感知觉异常及不良体验也容易诱发孤独症个体的出走行为。在出走行为的初期阶段,通过前事控制等应用行为分析策略能有效降低离座行为的发生概率;而在出走行为的后期阶段,使用电子屏障设备和教授安全技能等方法应对个体走出安全空间的行为,效果同样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