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前段时间,在学术期刊界,有两件事惊爆了人们的眼球.一件是《肿瘤生物学》集中撤销107篇中国论文事件,另一件是《求索》杂志社原主编乌东峰严重违纪被"双开".和这两个事件一起走进人们眼帘的,还有一个新名词:掠夺性期刊.  相似文献   

2.
郭磊  王润泽 《青年记者》2009,(13):25-27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发表及所引发的大讨论,堪称中国新闻史上的标志性事件。曾任《光明日报》副总编辑、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的王强华是这一事件的亲历者,他结合这一事件的前前后后,分析了媒体与政治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一、规避禁区准确选择切口 事件是这样的:进入2012年,河南省安阳市因民间借贷崩盘引起的群体性事件连绵不断.1月1日,新年第一天上午,数千名市民聚集于安阳火车站、文化宫广场等地,导致该市主干道解放大道等道路堵塞不通.随后,安阳市调集几百名警力,维持现场秩序,并要求全市前往安阳火车站、汽车站等地的车辆绕道通行.网络媒体纷纷报道:《河南安阳非法集资引发群体事件》《传安阳担保公司外逃卷走400亿》《河南安阳40多企业涉非法集资》《全民借贷到全民追债:河南安阳民间借贷危机四起》……从媒体报道的标题上足见这一事件的重大和敏感性.  相似文献   

4.
柳竹 《青年记者》2016,(30):60-61
朱启平是二战时期《大公报》杰出的战地记者,曾参与报道过太平洋战争、中缅公路修建等重大历史事件.其长篇通讯《落日》细致描绘了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仪式,勘称传世之作.本文从叙事学视角分析《落日》的报道特色. 《落日》的叙事视角 受众通过新闻文本了解原初的事实或事件,而受众看到的事件取决于叙述者的视角,即认识世界的角度、程度、层面和方式.朱启平的《落日》之所以反响强烈,这与朱启平选取的叙事视角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特写这一文体,一是肇始于电影学术语,强调截取新闻事件的一个精彩片段,重要的横断面,另外一种是美国五十年代兴盛特写文体,强调主观与客观事例的新闻旨趣。作为特写要在报道里张扬个性,体现一种风格。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命运化就是一种突破。《洛杉矶时报》在5月11日刊登了卡罗琳·科尔一篇文章《从一个神圣而又破败的地方向外看》(摘自《参考消息》2002.5.13),这是一则亲身体验形式的特写,从中我们可以  相似文献   

6.
魏德圣导演的《赛德克.巴莱》号称是台湾第一部民族史诗电影。电影所反映的是著名的"雾社"事件,围绕这一事件,以往的叙述和各种仪式性实践已经形成了固化,同时也是偏执的社会记忆,这种社会记忆在很大程度上通过确认他者,以促进和完成台湾社会的自我认同。但是,台湾自解禁以来,社会认同日趋多元化,这也为像类似"雾社事件"这样的历史事实提供了重述的可能。在此意义上,《赛德克.巴莱》就应当被视为台湾社会对族群记忆重构的一次努力,一次全新实践。然而,由于电影所反映事件本身的限制,认同确认的主体却指向不明,导致影像叙述与认同主体的悖论。  相似文献   

7.
聂静虹  王永星 《传媒》2013,(2):64-66
2011年8月6日,伦敦爆发了持续近一周、蔓延至周边数个大城市的骚乱.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恶性群体事件,伦敦舰队街的报业巨头纷纷响应,投入大量版面予以报道.同样,该事件也成为国际舆论焦点.本文以这次骚乱为例,以框架分析为理论依据,通过英国《太阳报》有关报道,分析英国媒体的报道框架和策略. 之所以选取《太阳报》为分析样本主要基于以下几点:首先,该报是英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读者数量高达1000万,这意味着每5个英国成年人中,平均每天就有一个人读《太阳报》.并且《太阳报》的受众定位于普通民众,这正是这次伦敦骚乱中政府必须面对并争取支持的社会群体.其次,《太阳报》的超政党背景使其对于敏感政治事件的报道更易不受党派倾向的束缚.此外,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终身教授赵鼎新在《东方早报》发表评论,分析《泰晤士报》《太阳报》《卫报》《每日电讯报》等英国主流媒体在这次骚乱中的新闻报道,指出英国的主流媒体在骚乱过程中既能和政府紧紧地站在一起,又有能力影响英国公众对骚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3月27日,央视《新闻1+1》节目评论哈医大医院杀人事件,引起舆论广泛关注.许多媒体转载时,标题都用原题《杀医生:我们可能也是凶手》.这不是耸人听闻,是对我们媒体人的提醒.  相似文献   

9.
4月1日发生的中美撞机事件,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作为新闻研究人员,我们注意的不仅是事件本身,而且更注意美国媒体对这一事件的报道,虽然我们透过一些美国媒体了解到美国一些有识之士在这一事件上对美国政府的批评,但总的来说,美国媒体在对这一事件的报道中,基本上是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充当美国政府的“喉舌”。本文尝试通过对《今日美国》(4月2日—5日)和《国际先驱论坛报》(4月2—8日)40余篇有关报道的分析,探讨一下美国媒体是如何为国家利益服务的。  相似文献   

10.
不久前读到《一条电视新闻使她成为名人》一文,说达娃央宗这个西藏少女名字,如今在西藏,在中国几乎人人皆知,这要归功于《亚运圣火采集仪式在西藏举行》电视新闻片。可文内有与这标题咬得不紧之处,文曾提到“是预知性新闻,记者抓住这重大历史事件”这观点是不错的。因采集亚运火种,是全国人民瞩目的一件大事,作为事件直接参与者;达娃央宗是沾了光的。可标题含义和通篇却撇开这一重大史实,愌新闻片置于事件之上,势必夸大了新闻宣传之功能,有点本末倒置之嫌。达娃央宗与任何名人都一样,离  相似文献   

11.
赵庆 《新闻记者》2004,(3):34-35
新年伊始,《足球》报因刊发《“国资委”阻击中国足球》一文,被中国足协严厉斥责为“假新闻”,从而剥夺了该报采访足协组织的所有赛事和活动的报道权。这一事件顿时掀起轩然大波,媒体非常关注这一事件,网上讨论更是热闹非凡。新闻界、法律界多数人士对《足球》报持同情的立场,不少媒体甚至指责足协的“封杀令”是违宪违法。  相似文献   

12.
周俊 《青年记者》2012,(10):39-42
职业意识 1.传媒假事件是由传媒采编部门或记者策划并作为新闻进行报道,具有公共关系性质(包括记者的个人职业主义动机)的一系列活动.这与其他社会组织或传媒内部公共关系部门策划和实施的一般假事件不同,是由传媒采编部门或记者自编自导自演自播的.① “假事件”(pseudo-event)一词起源于美国历史学家丹尼尔·布尔斯廷(Daniel Boorstin)的著作《形象》(The Images).  相似文献   

13.
郝建国 《新闻实践》2010,(12):27-29
摄影记者张轶拍摄的《挟尸要价》是由《华商报》首发的。笔者是这张照片的发现者和传播者,也是短语"挟尸要价"的编码者,可谓是这一事件的主要(文字)报道者之一。  相似文献   

14.
王姗姗  魏星 《今传媒》2016,(12):160-161
近年来,各类大大小小的交通事故成为新闻媒体日常报道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种带有刻板印象的报道手法使受众对"豪车车主"这一群体产生消极认知.本文选取《凤凰网》《新京报》《半岛晨报》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这一阶段有关豪车交通事故的报道进行统计分析,展示媒体对此类事件报道中存在的刻板心理现象及其负面影响.同时,本文提出增强记者和受众的媒介素养等以减少这类报道的刻板印象.  相似文献   

15.
《新闻战线》去年第七期刊登了阮礼录同志的文章《“野人”的报道失实》,11月14日人民日报《科学园地》副刊又发表了彭祝平同志的文章《猴是怎样“变”人的?》。这两篇文章对“野人”事件起了很好的正本清源作用。也许有同志说,事情过去了这么久,要搞清楚不难,但当初报道时不出错就不容易做到了。我们报纸最早报道了这一事件,但并没有出现差错。这是由于在开始报道时,我们注意做到了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6.
一、《阿凡达》热映事件回顾 3D电影《阿凡达》在2010年1月份于中国上映,它是由二十世纪福克斯出品,詹姆斯@卡梅隆导演的一部3D巨作,是迄今为止世界电影史上预算金额最高的电影,制作团队将数字技术完美地运用在电影中,生动地描绘出了纳美星球的人物和场景.《阿凡达》是英文Avatar的中文音译,词根源自梵文,指的是降临人间的神之化身.而这一名字与电影本身的故事情节和氛围非常之吻合①.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70年代的人不会不知道尼克松。知道尼克松的人不会不知道水门事件。知道水门事件的人不会不知道,那是两个小记者掀起的轩然大波——尼克松总统在水门事件中被拉下了马。 1972年6月17日,美国的一帮警察在华盛顿的水门大厦里——那是美国民主党总部所在地——抓住了5个装窃听器的人。6月18日,《华盛顿邮报》以显著位置报道了这一事件。6月19日,尼克松的新闻秘书称这一事件是“三等盗窃未遂案”。尼克松则否认白宫与这一事件有任何关系。 《华盛顿邮报》负责这一事件报道的两位记者不吃这一套。他们一个叫卡尔·伯…  相似文献   

18.
红一、四方面军会师的时候,四方面军约有80000人,一方面军经过长征中的损失,兵力上居于劣势。张国焘仗着自己兵多,个人野心膨胀,以至于反对中央北进方针,分裂红军,分裂党。关于分裂红军的问题,长江的通讯中也作了一定程度的反映。《红军之分裂》一文,就是专门谈这一事件的。《毛泽东过甘入陕之经过》、《从瑞金到陕边——一个流浪青年的自述》和《松潘战争之前后》三文,对这一事件也有所报道和分析。这是长江笔下的红军长征又一引人注目之处。  相似文献   

19.
近一个多月来,《世界新闻报》事件成了国内外新闻媒体连篇累牍进行报道的一大热点.究其原因,乃是这一事件暴露了当今西方新闻媒体面临的极为严重的职业危机.透过这一事件,西方新闻界内外有识之士也看到了历来为新闻行业奉为圭臬的新闻自由权利,即使在社会责任论已被普遍接受的当今西方社会,仍然为资本所肆意扭曲与滥用,并已发展到足以从行业内部摧毁自身的危急境地.  相似文献   

20.
2009年5月18日,《城市信报》编辑部从炎热的济南搬到了清爽的海滨城市青岛.作为《半岛都市报》的一个“小兄弟”,报业竞争的一堵防火墙,《城市信报》一开始的定位,就让这张小报纸走进了极端的“夹缝”. 按照要求,《城市信报》与《半岛都市报》合并发行,新闻选题须完全“区别化”.也就是说,在信息源本就了了的二线城市青岛,同样一个新闻事件,《半岛都市报》有的,《城市信报》就不能碰,这绝对让人纠结.但正是这个“夹缝”,让《城市信报》“无心插柳柳成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