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现在的孩子天天感受着“人人爱我”的滋味,却缺少“我爱他人”的体验。 其实孩子的心里都是有爱的,只是需要我们去引导,去激发。[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小学生》2005,(5):8-9
河南邓州一位家长来电说:我11岁的儿子从小到大,亲朋好友不知给了他多少无私的爱,可孩子很少对别人说句感谢的话,更不用说主动为别人做点什么以示谢意了。我想问问,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相似文献   

3.
何献芳 《教师》2014,(10):8-8
人本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强调完美的人性,其内涵在于充分发挥人的友爱、合作、求知、审美、创造等潜能。从这个角度来说,关爱他人本身就是人实现自我的重要潜能。本文从整合教育资源、创设生活情境以及构建评价体系三个方面阐述为孩子营造关爱他人的空间的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我们应该把作文看成是一种自然的生命状态,一种朴实的生活行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作文是生活的必需,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生活中抓住契机,时时指导学生作文。  相似文献   

5.
关爱他人是一种优良的传统美德。心中有他人的孩子容易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儿童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面对当今的学生大多数为独生子女的现状,教师应针对相关案例,探索培养孩子学会关爱他人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当孩子来到世上,他们首先感受到的就是父母之爱、家庭之爱,是成年人对他无数的奉献。正是在享受爱与奉献之中,孩子渐渐长大。与此同时,孩子也需要在对他人的关爱中,更深刻地了解爱的真谛、学会关爱,在帮助和服务他人的行动中凸显个体价值、完善自我。可是,社会现实告诉我们,许多父母给孩子的爱是不完整的,孩子只知道接受爱,却不懂得回报父母和他人之爱。不久前,多家媒体报道了这样一个典型事例:青海农民陈邦顺有3个儿子,只有大儿子小良考上了大学。为了供小良完成学业,年近50岁的陈邦顺和病弱的老伴不得不卖血换钱,连续6年,卖出的血量能装满…  相似文献   

7.
社会的需要才是教育的目标,孩子的需要就是教育的契机。找准教育契机,才能适时、适度、适当,这样教育就会成为愉快的过程,理解沟通的过程,心灵交融的过程。一、寄语换来了成绩的回升在一次期中考试后,学生成绩变化幅度较大。部分学生因成绩陡然下降,情绪波动较大。这时他们需要的是理解和鼓励,于是我在学生放学后,给全体同学写了一段寄语在板报上。第二天到校,我在操场看到了孩子们脸上的喜悦和激动。毕竟这是老师第一次给他们写信。孩子们感到了新鲜、温暖,看到了希望,有了上进的力量。之后,孩子们及时调整心理,恢复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期末考试成绩很快回升。  相似文献   

8.
教育契机,指教育者对孩子施加教育影响的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关键时机,具有突发性、短暂性等特点。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的意图,对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大”。通过捕捉教育契机让孩子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的方式,尤其适合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逆反心强的孩子。  相似文献   

9.
现代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是家庭的中心,家里的大人都把全部的爱和关心给他们,但是,由于生活压力所迫和我国特殊的国情,现代年轻一代的父母主要是承担起抚养一个孩子,四个老人的负担。幼儿往往是由老年人带着,家里的每个人都护着小孩,把他们当作宝一样,含在嘴里怕融化了,放在手里怕丢了,这种充满溺爱的成长环境,也造就了幼儿自私、冷漠的性格,本篇文章主要是论述如何提高幼儿关爱他人,给身边人带来温暖。  相似文献   

10.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作为一名班主任兼语文教师,一直把这句话当作自己的座右铭。要践行好这句话的内容,要当好一名班主任,需要付出自己的真心诚意,需要付出自己的满腔热情,需要付出自己的无私爱心,甚至需要付出自己的青春年华、毕生精力。  相似文献   

11.
梁伟 《家教指南》2007,(6):17-18
闲来整理以前的教育报刊,偶遇一则非常经典的小故事,读来想去感觉颇有教育启示。  相似文献   

12.
张骄 《今日教育》2007,(11):39-39
公交车上, 镜头一:孩子准备给老奶奶让座,被妈妈甲制止.并悄悄对孩子说“傻瓜,自己坐好”。  相似文献   

13.
教育工作是辛苦的,教师每天都进行着大量平凡而琐碎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是什么使教师以苦为乐,甘于寂寞呢?是爱!爱是一种万能消毒水,能化解人们对世间的仇恨;爱是春日里的阳光;能融化人们心底最坚硬的冰块。有时候,多给别人一些宽容和关爱,常怀一颗博爱的心,教师改变的也许将是别人的一生。  相似文献   

14.
同情心是一种对他人的不幸和困难产生共鸣,并形成对其行为的关心、支持、援助的情感。同情心是个体重要的人格品质,具有同情心的幼儿更能体会他人的情感,更容易融入社会。同情心是人类的财富,一个充满同情心,充满爱的社会才会和谐而温馨。[编按]  相似文献   

15.
楚刚 《家教世界》2014,(9):55-55
当下,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他们在家庭中尽情享受着"被爱"带来的幸福感,过着"小皇帝"般的生活。他们在家中说一不二,特立独行,自私、任性、娇气、蛮横、固执、受挫力差,不懂得谦虚、宽容,不懂得为他人着想,不会关爱他人。这不仅是孩子性格上的一种缺陷,更是家庭对子女在道德品质教育上的一种忽略和缺失。学校是实施教育的主阵地,我认为在教育教学中教会学生关爱他人是不可或缺的,这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方慧 《教育导刊》2006,(3):50-51
每逢去离家不远的公园散步,类似的场景不止一次地映入我的眼帘:“儿童乐园”里有各种各样的游戏器材,孩子们在这里正玩得起劲,气氛十分和谐。突然间,仅有的一个秋千成了孩子们的“宠儿”。一个拽着另一个嚷道:“我要荡,让我荡!”另一个则死死抓紧秋千两边的绳索不放:“不让,就是不让!”口角渐渐地演变成一场“战争”,逐步升级、愈演愈烈,两个孩子面红耳赤地扭成一团、不可开交,大有“不达目的绝不善罢甘休”之势。最后,双方的家长赶忙跑过来,以“各打50大板”的方式草草收尾。诚然,在孩子们的世界里,类似由争抢引发的冲突屡见不鲜,若成人干…  相似文献   

17.
做父母的总是希望孩子少犯错误,甚至不犯错误。很多父母看到孩子犯错就着急,并不是因为孩子犯了一个错误,而是他们认为孩子犯了一个错误永远都会这样,父母把问题无限度地延迟了。  相似文献   

18.
19.
王任梅 《教育导刊》2006,(10):30-31
幼儿“嘲笑”其他幼儿的现象在幼儿园并不少见。看到别的幼儿出一点小错,如说错了话、做错了事等,一些幼儿马上会“嘲笑”他,很少考虑到被嘲笑者的感受。幼儿的“嘲笑”一般会使被嘲笑者产生消极的情绪反应,如很伤心地哭、显得非常沮丧等。一、幼儿喜欢“嘲笑”他人的原因分析幼儿喜欢“嘲笑”他人主要是受他们的身心发展水平和年龄特点的影响。1.自我中心。自我中心是幼儿思维一个重要特征。自我中心使幼儿往往只注意自己的观点,无法接受别人的观点,也不能将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相协调。幼儿以自我为中心往往使得他们经常毫不掩饰地“嘲…  相似文献   

20.
左丽云 《幼儿教育》2012,(Z4):64-65
妮妮拥有某种享有特权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很可能出自对成人社会的模仿。我们可以推测,从她身上折射出的就是教师的不可违抗的绝对权威性,于是她才会成为强势的"游戏规则"的执行者,使其他幼儿失去自主选择的权利。对此,教师应加以关注,宜抓住契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