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熙凤是一个聪明俊俏、才干独特、伶牙俐齿的巧媳妇,同时又是一个狡猾泼辣、独断专行、口蜜腹剑的管家婆,她贪权好利,争强逞能,深通权术,娴于机变,她个性突出,形象鲜明,简直可以让人听到她的声息,看到她的神态,感到她的心跳,而呼之欲出,她的语言更是随机而出,自然天成,她的性格之所以如此鲜明突出,一多半得力于对她性格化语言的创造,她的语言中,独有的那种俗语、俚语、歇后语,这些口语的精华,形成了她独特的语言艺术及特色。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写了上百人物,这些人物又代表了封建社会各个阶层不同背景的世态众相,在书中又是哪一个阶层的人物把封建社会给弄腐烂的呢?  相似文献   

3.
杨宪益夫妇英译的《红楼梦》完美的再现了原文,人物刻画的淋漓尽致。但王熙凤这一典型形象的重塑有所欠缺。本文从选词,句子结构以及翻译的叙事角度对译本进行分析,发现译文中王熙凤泼辣,粗俗,直率的鲜明个性减色不少。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是古典文学中杰出的长篇小说,在它灿若群星的人物大观中,王熙凤无疑是最让人过目不忘的人之一。王熙凤之所以如此引人注目,与她多样的人物性格密不可分,她的聪明、她的才干、她的玲珑、她的心机、她的狠毒……她的种种与一般世俗大家闺秀不同的地方,深深的吸引着我们,让我们不由自主的想了解她,深入她。  相似文献   

5.
王熙凤形象在《红楼梦》影视剧中大放异彩。《王熙凤大闹宁国府》中顾兰君饰演的王熙凤,狡诈、泼辣、狠毒,是畸形婚姻制度的受害者。87央视版电视剧中邓婕饰演的王熙凤,全面展现了其性格的多样性。89电影版中刘晓庆饰演的王熙凤,心狠手辣有余而人情味不足。96华视版中徐贵樱饰演的王熙凤,形象复杂、性格多样,成为拯救家族厄运的"女强人"。这些影视剧中的王熙凤形象,因剧本特色以及演员表演风格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风采。  相似文献   

6.
“忠实性”一直被视为翻译的第一要务,原语的主体地位也是不可动摇的;然而有些翻译家则坚持译语主体,以通顺、地道的文字来愉悦读者。本文从纽马克的语义和交际两种各具特色的翻译策略着手,探讨目前《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中译者关于原语主体和译语主体的不同倾向,以及未来翻译方向的定位问题。  相似文献   

7.
王熙凤是一个典型的有权无势,有威无戴的人物,其具体表现在:坚持原则,遭遇抱怨;熙凤克毒,执事艰难;倒也公道,倒不公道;骑上老虎,也难宽放;自事不管,替人张罗;成千上万,一一调度;家亲引鬼,嚼说于我;千揍万挪,放账名儿;自杀自灭,一败涂地;出多进少,绕不过弯;贾芸私心,图谋工程;面对现实,不搀公事;勉强挣扎,衣锦还乡;一生要强,如今落后;权威不再,诎失人心等层面。对会计文化的建设贡献在于坚持原则,主持公道,防范风险,统一调度,筹集资金,廉洁奉公,预算管理。  相似文献   

8.
杨宪益夫妇英译的《红楼梦》完美的再现了原文,人物刻画的淋漓尽致。但王熙凤这一典型形象的重塑有所欠缺。本文从选词,句子结构以及翻译的叙事角度对译本进行分析,发现译文中王熙凤泼辣,粗俗,直率的鲜明个性减色不少。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这部古典文学名著 ,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没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现象 ,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价值。本文仅就第十三、十四两回有关秦可卿死后 ,王熙凤治理宁国府一段 ,从王熙凤所采用的管理方法 (这里姑且不对王熙凤为人多加评论 ,只对她到宁府协助处理秦氏丧事与管理家务的方法加以分析 )谈一点个人粗浅看法。一、贾珍授权、王熙凤走马上任查询“病症”王熙凤到宁府之前 ,首先得到了贾珍的授权 ,这体现为贾珍给她宁国府的“对牌”。贾珍说 :“妹妹爱怎么办就怎样办 ,要什么 ,只管拿这个取去 ,也不必问我。”这是她…  相似文献   

10.
王熙凤在贾府最高统治者贾母及荣国府掌印王夫人的支持下大胆地工作。利旧利废,艰苦朴素;合算米帐,增补衣服;下马拜印,敬献会费;节约资源,少许补差;遵从长愿,妥善保管;全部外账,一概收进;铜锡家伙,遮羞礼儿;太监借款,当物支付;当物取银,协调平衡;置些根基,点儿底子等环节。对会计文化建设的贡献在于利旧利废,加强核算,助学资金,节约资源,周转资金,协调平衡,增加盈利。  相似文献   

11.
邓宏春 《考试周刊》2007,(38):94-95
王熙凤是《红楼梦》中塑造得最丰满、最生动、最富生活气息的人物,这完全得益于她个性化的语言。本文结合《红楼梦》原著,援引数例王熙凤的语言,从机心、辣手、刚口三方面分析了她复杂的性格。同时,结合杨译本中王熙凤的语言的相关翻译,采用纽马克翻译理论作出适当评价,认为杨译以"语义翻译"为主,兼顾"交际翻译",成功地再现了王熙凤这一不朽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12.
浅谈《红楼梦》两个英译本对文化词语的翻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试以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作对比,举例评析制度习俗文化词、比喻性词语、物质文化词、双关词和习语的翻译,探究两位译者在处理上的得失,并总结出译者在翻译古典文学作品中的文化词语时应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是中华化的杰出代表。《红楼梦》的艺术表现手法丰富多彩,本就其中人名寓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胥吏在清代社会普遍存在。《红楼梦》描写的胥吏形象多而生动:他们挟持主官、包揽词讼、贪赃枉法。薛蟠致人死亡案中,胥吏的形象更是被作者揭露得淋漓尽致。胥吏形象的刻画,对《红楼梦》中主要人物的性格具有明显的铺垫作用,同时,胥吏形象的刻画,将爱情掩盖下的《红楼梦》的政治主题、社会主题彰显出来,是《红楼梦》群像刻画的成功体现。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茶文化绵延数千年,历史悠久。到《红楼梦》成书时期的清朝已经接近成熟完美的地步。古典名著《红楼梦》展示了我国历史悠久的茶文化。书中描述了不少精致茶具。本文从目的论的角度对比分析了杨宪益和戴维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有关茶具的翻译效果,让读者在欣赏这些精美茶具的同时,领略我国饮茶的情趣。  相似文献   

16.
黄敏慧 《海外英语》2012,(3):123-125
小说《红楼梦》人物对话中存在着大量仿拟修辞。但是仿拟的翻译却是一个艰难的任务,因为有的词句在汉语中能够制造出仿拟效果,但英语中不一定存在着与它们对等的词句。该文以彼得·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为基础,对比分析杨宪益和霍克斯的《红楼梦》英译本中仿拟辞格的翻译,归纳出两位译者在处理仿拟时使用的翻译方法,并分析了两种方法的巧妙之处。  相似文献   

17.
陈曜 《考试周刊》2007,1(29):42-44
俄罗斯文艺理论家米·米·巴赫金从语言的本质角度,把文本的创作与阅读概括为对话关系,提出了文本不仅仅是写和读的最终产物,而且也是作者与读者的对话交流过程,先有对话,后有审美。他的这些观点是集前人在哲学、语言学、心理学方面的经验而发展的成就,克服了新批评主义只重文本不重审美,和文学接受理论只重主观审美而忽视文本客观话语的缺陷。在米·米·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指导下,本人将对《红楼梦》两个译本及原著三者进行比较研究,试图研究英汉文化历史背景对译者理解小说中对话的影响,以及译者的母语文化历史背景对其在另一文化历史背景中再现原著的对话的过程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回目翻译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被喻为中国十八世纪社会百科全书。多年来,中外译者都不遗余力地通过翻译将其介绍给西方读者。其中的优秀作品首推杨宪益与霍克思(Hawkes)两位翻译家的《红楼梦》英译本。他们的译文各有特色与侧重点,充分为我们展示了翻译的艺术。本文选取《红楼梦》回目翻译作为对比研究的切入点是由于其别具特色,异彩纷呈,美不胜收,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审美价值。通过对这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我们可以对两位译者的翻译风格与翻译方法有一个大致的认识,这对于提高我们对翻译作品的鉴赏能力,加深我们对翻译理论的认识都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9.
通过个案描述与理论分析的结合,对宏观视域下翻译目的与微观视域下的行文措辞进行研究,分析功能理论对文学翻译的指导作用。一方面,以对比和分析《红楼梦》两个英译本来探究每位译者所采用的具体翻译策略。另一方面,结合目的论的理论观点,深入分析译者的翻译策略和翻译目的间的关系。《红楼梦》的解码过程体现了不同译者在特定文化氛围和社会历史环境中,受不同翻译目的驱使的译风、译貌等典型性特征。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两个英译本诗词意象翻译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意象在诗歌创作和鉴赏中的重要作用,怎样在诗歌翻译中处理它就成为一个重要议题。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诗词篇篇精品,意象丰富,比较杨宪益夫妇和大卫.霍克思的两个英译本对诗词意象的处理,发现各有特色,怎样结合两者的长处,是译者应该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