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引导区域进行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促进土地资源的高效持续利用,该文在对区域土地利用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适合于黄淮海平原县城可持续土地利用空间差异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引入距离函数法对各县域土地利用系统状态进行了定量评价,揭示了各县土地资源利用的相对优势与不足。结果表明:区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仅取决于各子系统本身的不断优化,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支持系统间的协调程度,只有实现系统间的相互配合,协同进化,才能真正实现土地利用大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评价结果也表明,采用距离函数模型进行县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空间差异评价是适宜的、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张听  于清峰 《今日科苑》2010,(18):96-97
研究目的:构建土地整理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对研究区进行土地整理项目成功度评价,提出土地整理发展对策。研究方法:特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研究结果:研究区土地整理项目的评价结果完全成功,分析显示其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研究结论:建立集约高效的管理机制,确保土地整理项目获得成功;整合资源、实施区域性土地整理,显现最大化经济效益;落实公众参与制度,确保相关利益人广泛接受土地整理;采取适宜的工程和管理措施,发挥土地整理改善生态环境、协调人地关系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基于GIS和神经网络的川西高原生态旅游适宜度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秋文  方海川  苏维词 《资源科学》2010,32(12):2384-2390
区域生态旅游适宜度评价是土地适宜性评价中一个较新的领域。川西高原由于其脆弱的生态环境和近年较快的旅游发展速度,成为我国生态旅游研究中一个值得关注的区域。本研究将两者有机结合,对川西高原生态旅游适宜度进行评价。以GIS和人工神经网络为评价手段,地理网格作为评价单元,从生态旅游的概念和内涵出发,得出区域生态旅游适宜度的四个影响因素:生态旅游资源、环境承载力、旅游基础条件、当地社会经济状况,进而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从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区域生态旅游适宜度评价方法。评价结果将川西高原生态旅游适宜度分成四个等级:高适宜、中适宜、低适宜、不适宜,并相应地将川西高原生态旅游分成四个区:九寨沟-茂县-康定一线的高适宜区;若尔盖-马尔康-雅江-稻城条带状分布的中适宜区;以新龙县为中心呈三叉状分布的低适宜区;石渠、色达、壤塘三县为主的不适宜区。  相似文献   

4.
以华北-辽南土地潜力区为案例区,研究了GIS技术支持下基于多要素空间数据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与技术,评价对象包括土地限制因子、土地限制型、土地质量等和土地适宜类。根据研究区的自然地理和土地资源系统特征,选取气候、地形、灌排水、土壤和植被等五大类10个指标为评价因子;应用基于栅格数据模型的空间分析技术在1km2尺度建立评价因子基础数据库,并将评价原则用地图代数语言加以表达,形成了“要素数据”、“原则标准”与“分析技术”相结合的、逐级递进的评价技术流程。案例区实证研究表明:评价方法与技术切实可行,高质量的基础数据、合理的评价方法和有效的分析技术共同保证了评价过程的准确与高效;案例区的土地限制因子以土壤质地、水文与排水条件、坡度和灌溉条件为主,而土地适宜类则以宜农类、宜林牧类和宜农林牧类为主。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总结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的相关理论基础上,将城市规划用地评价方法与地理信息技术融合成一整体,利用GIS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使得城市用地的适宜性评价方法更加科学合理.文章以泉州市为例.利用AHP方法,对泉州目前的城市用地情况进行了适宜性的定量分析,将现有城市用地划分为适宜开发土地、经改善后适宜开发的土地、不适宜开发的土地三类.有机地结合了GIS技术手段,使得所得到的分析结果更加具有科学性.  相似文献   

6.
GIS支持的县级区域柑桔土地适宜性综合评价   总被引:40,自引:1,他引:39  
张红旗 《资源科学》1998,20(1):62-70
以往县级柑桔土地适宜性评价多采用定性和单要素的方法,致使评价结果中存在着主观性、片面性以及空间定位精义低等缺点。本文以江西省泰和县为研究区域,引入土地适宜度的概念,满足应用计算机进行定量评价的因子量化要求,并运用GIS技术,实现了对县级柑桔土地自然、社会经济属性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的数量化方法,也为其他类型的单作物(广义)土地适宜性评价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模式。  相似文献   

7.
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城市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衡量城市土地利用是否可持续,需要对城市土地利用系统进行定量的科学评价。从影响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用地面积,用地效益,用地结构和用地管理等方面构建了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对其计算方法进行研究。最后以杭州为例,对杭州市及所辖六区的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程度进行了评价和分析。  相似文献   

8.
1前言 土地资源信息共享系统是以土地资源数据库为核心的信息网络化,共享系统.土地资源数据库是以"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为基础建成的,根据土地生产力高低、土地适宜性、土地限制性及利用状况,采取土地潜力区、土地适宜类、土地质量等级、土地限制型与土地资源单位5级制,并依据区域生产力差异分为九大潜力区;根据土地对农林牧生产的适宜性划分为8个适宜类;土地对农林牧业生产的适宜程度的差异,各划分为3个等级;按土地的限制因素及其强度分为土壤侵蚀、地形坡度、裸岩、土壤质地、土层厚度、水文与排水条件、盐渍化、水分、温度及无限制等10个限制型.土地资源单位是由地貌、土壤、植被要素组成的土地类型与耕地、林地、草地所组成的土地利用类型的结合.  相似文献   

9.
城市土地利用绩效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是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基础。论文从土地投入水平、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效益、土地利用可持续性四个方面构建了城市土地利用绩效评价指标,采用改进TOPSIS法和障碍度模型,根据重庆市1997年-2007年的城市土地利用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评价其土地利用绩效水平及障碍因子。结果显示:①重庆市城市土地利用绩效逐渐提升,1997年-2007年绩效指数从0.1866增加到0.7707,土地绩效程度经历了低级绩效—中级绩效—良好绩效的演变历程;②2005年以前,土地利用生态可持续性是影响城市土地利用绩效的最大障碍因子,其中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的影响最大;2005年后,土地投入水平是最大障碍因子,地均从业人数的影响最大;③长远来看,土地利用程度是影响城市土地利用绩效的首要因素。土地利用程度和土地投入水平障碍度以年均9.66%、1.47%的速度增加,而土地利用效益和土地利用生态可持续性障碍度以年均3.00%和1.44%的速度下降。最后,根据重庆市城市土地利用绩效现状提出提升土地利用绩效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0.
在从社会、经济、生态以及环境效益四方面构建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的协调度模型,评价土地利用四个子系统效益及协调程度.研究表明,梧州市土地利用效益处于中低等状态,并呈现上升趋势;四个子系统处于高度协调,其协调度的变化波动大.  相似文献   

11.
结合沈阳市远郊四县(市)的土地利用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建立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指标体系,从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土地利用综合效益三方面对远郊四县(市)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沈阳市远郊四县(市)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土地利用现状综合水平均处于可持续合理利用,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处于初步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12.
地形约束下的西部山区农业生产用地可持续利用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西部山区农民的生活主要依赖农业生产用地.人们对农业生产用地的利用超过其适宜承载能力将导致生产潜力下降、环境恶化和生态失衡.本研究以甘肃南部山区26县为例,从土地人口容载率的角度来评估其农业生产用地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土地人口容载率定义为实际供养人口与适宜供养人口之比.土地实际供养人口是由其净初级生产力的经济产值来确定;土地适宜供养人口包括:耕地、林地生产实际所需劳动力的可抚养人口和牧草地的适宜供养人口.考虑山区的特殊性,用地形复杂度校正系数来修正耕地、林地生产实际所需的劳动力.结合前人对草地适宜载畜量的研究和纯牧业县玛曲的现状,推算草地单位面积适宜承栽人口为0.026人/hm~2.研究分析表明:研究区农业生产用地的人口容载率为0.89.处于可持续发展的临界状态.鉴于人口增长、非农用地逐渐扩张的事实,该区域农业生产用地的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需要开拓思路、多方并举.  相似文献   

13.
西部山区农民的生活主要依赖农业生产用地。人们对农业生产用地的利用超过其适宜承载能力将导致生产潜力下降、环境恶化和生态失衡。本研究以甘肃南部山区26县为例,从土地人口容载率的角度来评估其农业生产用地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土地人口容载率定义为实际供养人口与适宜供养人口之比。土地实际供养人口是由其净初级生产力的经济产值来确定;土地适宜供养人口包括:耕地、林地生产实际所需劳动力的可抚养人口和牧草地的适宜供养人口。考虑山区的特殊性,用地形复杂度校正系数来修正耕地、林地生产实际所需的劳动力。结合前人对草地适宜载畜量的研究和纯牧业县玛曲的现状,推算草地单位面积适宜承载人口为0.026人/hm2。研究分析表明:研究区农业生产用地的人口容载率为0.89,处于可持续发展的临界状态。鉴于人口增长、非农用地逐渐扩张的事实,该区域农业生产用地的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需要开拓思路、多方并举。  相似文献   

14.
土地集约利用是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是解决人地矛盾的重要途径,边境地区城镇具有特殊性,对土地利用具有特殊要求。文章以凭祥市为例,基于凭祥市边境特色构建评价模型,结合凭祥市2008-2016年相关社会经济数据,以熵值法客观计算指标权重,使用综合评价法对凭祥市土地利用情况进行评价。通过障碍因素分析法发现,近年土地利用程度和土地可持续性对凭祥市土地高效集约利用障碍较大。最后,结合凭祥市当地土地利用情况针对生态及利用程度方面提出模式创新和实现途径,为凭祥市的土地高效集约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及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首都圈上风向农牧交错带的土地利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华北和北京地区频繁爆发了沙尘天气,成为该地区严重的自然灾害。因此预防和减轻沙尘天气的危害,是近期包括北京在内的几个重要地区生态建设上的重要目标。根据相关研究,受土地利用变化等过度人类活动造成的地表物质结构变化对沙尘灾害具有更强烈的影响。本文以横跨河北和内蒙古的地区为例,分析了北京上风向农牧交错区因风蚀带来的土地退化。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主要采用地形、植被、风速和风向,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类型、沙地分布、水源和村庄等因素评价了该地区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根据退化程度,当前土地利用分为农用地、保护用地、退化地和严重退化地四种类型,用层次分析方法对每种类型各因子进行生态安全评价。在此基础上,得到了土地退化程度的评价图,结果表明多伦大部分地区和丰宁坝上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程度较低,其分布与半固定沙丘、退化草地和坡耕地相一致,丰宁北部河谷地区中也较低,是防治的重点区域。本文研究对土地利用规划和景观建设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6.
首都圈上风向农牧交错带的土地利用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华北和北京地区频繁爆发了沙尘天气,成为该地区严重的自然灾害.因此预防和减轻沙尘天气的危害,是近期包括北京在内的几个重要地区生态建设上的重要目标.根据相关研究,受土地利用变化等过度人类活动造成的地表物质结构变化对沙尘灾害具有更强烈的影响.本文以横跨河北和内蒙古的地区为例,分析了北京上风向农牧交错区因风蚀带来的土地退化.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主要采用地形、植被、风速和风向,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类型、沙地分布、水源和村庄等因素评价了该地区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根据退化程度,当前土地利用分为农用地、保护用地、退化地和严重退化地四种类型,用层次分析方法对每种类型各因子进行生态安全评价.在此基础上,得到了土地退化程度的评价图,结果表明多伦大部分地区和丰宁坝上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程度较低,其分布与半固定沙丘、退化草地和坡耕地相一致,丰宁北部河谷地区中也较低,是防治的重点区域.本文研究对土地利用规划和景观建设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前经济发展进入"三期叠加"新常态,对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提出新的要求。文章以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构建新常态下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采用多指标综合法对其主区和发展方向区土地利用集约程度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的建议,以此加快开发区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8.
石竹筠 《资源科学》1993,15(4):39-46
本文从制图的基础、土地评价的基本原则、制图的依据等方面论述了土地资源制图的理论。用系统论方法划分土地潜力区、土地适宜类、土地质量等、土地限制型与土地资源单位五级分类系统,提出土地资源评价系统与土地资源系统的结合,形成土地资源根类系统。并简述了不同比例尺土  相似文献   

19.
宋延洲 《资源科学》1981,3(4):12-22
土地质量评价是土地资源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就是为着一定的利用目的,以一定的等级系统对土地的好坏程度进行区分,从而决定土地的利用价值、改造途径和保护措施。土地质量评价包括质量分类、因素鉴定、等级评定、图件编制,特征分析等五个方面。去年我们  相似文献   

20.
丁宁  金晓斌  汤小橹  周寅康 《资源科学》2010,32(12):2349-2355
针对高速铁路临时用地复垦技术难度大、复垦效果不好及传统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中权重确定主观性等问题,尝试采用生态位适宜度变权方法,应用生态位基本原理,计算高速铁路临时用地复垦生态位适宜度指数,在此基础上识别出非均衡评价因素的优劣性,对其中劣性因素进行变权处理,用以突出限制性评价因素的制约作用,并以京沪高铁常州段典型制梁场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对象的农用地方向复垦因其破坏严重而适宜性较低,主要限制因素表现为桩基础密度、保存耕作层厚度、平均挖损深度等;建设用地方向的复垦适宜性较高,综合适宜复垦方向为建设用地。评价结果与现实状况较为吻合,评价结果较为客观。对此,建议在高速铁路临时用地使用过程中加强土地破坏防控,调整现行政策中模糊之处,允许临时用地后续利用方式多样化,以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