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一种追求:有大事发生的地方,就有我在香港凤凰卫视著名记者吴小莉有一句充满豪情与职业感的话:“有大事发生的地方,就有吴小莉在。”我觉得这句话说出了一个职业新闻人存在的意义。作为一名新闻记者,他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哪  相似文献   

2.
当得知自己获得了第八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奖时,内心的激动是可想而知的。因为作为一名记者,“长江韬奋奖”是至高的荣誉,激动之余,内心又忐忑不安,感到自己做出的成绩远没有达到获得这项荣誉的程度。这一荣誉实在不应该是我一个人享有,他属于集体,属于团队。在我不长的记者职业生涯中,十分幸运,能够和一批有着很高专业素养,热情、睿智和敬业的高原新闻人一起共事.  相似文献   

3.
获首届范长江新闻奖提名荣誉,使我感到意外,更使我感到惶恐不安。因为,这荣誉对我来说太高,太重。虽然获得这一荣誉,也无法消除我与新闻界老前辈们在学识、水平、成就等诸多方面的差距。所以我想,这一荣誉应该属于新疆新闻界,属于所有那些为党的新闻事业辛勤工作的优秀新闻工作者。对此,我周围一些新闻界的朋友和同事都十分羡慕,说我真够幸运的。是的,我很幸运。因为我是在1976年底粉碎“四人帮”后走上新闻工作岗位的。在此后的新闻改革中,报纸不再是“大字报”,新闻也不再是“棍子”,它逐渐恢复了用事实说话、说真话的本来面目。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新闻更贴近生活、更贴近群众,变得更短、更快、更活。这个大气候让我赶上了,确实是够幸运的。更幸运的是,我有许多很好的老师。16年来,是这些老师教我怎样当一名合格的党的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4.
四十元稿费     
去年10月12日,我收到了解放军报社寄来的40元稿费汇款单。这使我异常激动,因为我在军报上登的这篇稿子(9月24日七版),打破了我团近两年来在军报上稿为零的记录,而且也是我这名新闻写作路上的新兵第一次收到中央级报刊的稿费。消息不胫而走,战友们都来为我祝贺,既有羡慕的目光,又有鼓励的话语,忽地不知谁冒出一句:“军报上稿值得庆祝,你请客才对呀!稿费不够我们凑一点!”听着战友的提议,我很爽快地答道:“好!这次我一定请客!”第二天,我拿着汇款单来到邮局,只见邮局的董师傅正忙着给几个官兵办理各种业务手续,我凑上前…  相似文献   

5.
记者是一种社会职业。所谓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群体。采访风格很受朱镕基总理喜爱的凤凰卫视新闻主持人吴小莉曾撰文说:“当记者首先要喜欢与人打交道”。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记者根本上是一种与人打交道的职业,而笔下写出的文字,只是与人打交道所产生的有形记录。  相似文献   

6.
卡瓦科·席尔瓦总理在北京同一天两次感到非常激动:一次是当他紧紧握着中国领袖邓小平的手时,用不太连贯的声音反复说:“非常高兴,非常高兴,非常高兴”。另一次是当他用金笔签署使澳门实现堪称楷模的非殖民化的中葡联合声明时。席尔瓦在北京非正式会见葡记者时,记者问:抛开作为葡萄牙总理的地位,作为一位公民,您在签署关于澳门前途的联合声明时有什么感想?他沉默片刻,严肃地回答:“这是一种荣誉。我想到东帝汶,安哥拉和莫桑比克为什么没有这样实现非殖民化……我还想到只有同中国才可  相似文献   

7.
对新闻记者来说,一起新闻事件中的当事人是记者要采访的主要对象,同时也是新闻媒体面对的受众之一。对新闻当事人的采访,核心问题是对受众心理的把握。只有掌握了受众心理,采访才能顺利展开,并能取得最具新闻性的信息,还原真实的新闻事件。重视采访的“首次效应”“首次效应”即对事物的第一印象。对记者来说,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接近素不相识的采访对象,并能与其进行深入采访,这其中“首次效应”的运用也就显得格外重要。在1998年举行的全国“两会”的记者招待会上,著名的凤凰卫视主持人吴小莉的出名就是因为在“两会”上被朱基总理点名回答提…  相似文献   

8.
怎样提高稿件采用率,这是令我们基层通讯员很伤脑筋的问题。我从十几年写稿中体会到选好“婆家”再“嫁人”,才能提高稿件命中率。 首先要掌握每个报刊的版面及栏目特点,尤其是一些固定的栏目,这样可为投搞准确率起“向导”作用。举个小例子:记得去年三四月份,我在看报时,无意中从《经济参考报》上读到这样一条消息:吉林某珠宝店在开业时请顾客“剪彩”。当时,这篇短消息登在第二版一个不显眼的位置。我看后,觉得这是一条“有潜力可挖”的新闻。因为,以前从报刊及广播电视上看到或听到的开业“剪彩”全是领导同志或名人,而这篇消息报道的这家珠宝店开业剪彩却一反常规,清顾客剪彩,这  相似文献   

9.
张计红 《新闻世界》2004,(10):27-27
人们习惯以“女强人”的眼光来审视吴小莉,她在荧屏前镇定自若,锋芒毕露。可以想象的是,这样一位凤凰女主播在养育孩子上似乎也应该是雷厉风行,甚至是家里唱“白脸”的角色。但吴小莉自己却一个劲地说,你没想列吧,这在我们家全是反的,我家娃娃有的是严父慈母。  相似文献   

10.
前些时,温家宝总理在接受《华盛顿邮报》总编辑唐尼采访时,有一段非常深刻、非常精彩的对话。当唐尼问到“六·四事件”时,温总理说:“作为中国的总理,我最关心的是中国的稳定与发展问题,因为中国有13亿人口。”又说:“……作为中国的总理,我感觉担子很重,工作难度很大,工作也做不完。13亿,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如果你用乘法来算,一个很  相似文献   

11.
《声屏世界》2007,(12):45-45
有些,陡乐,有些幸运,我带着这样的心态开始第一天的直播。终于,幸运观众揭晓了.是位大姐,在热线中她说:“我参与节目已经有一年多了,终于……”直到直播结束,我们都认为她只是爱看我们节目的普通观众。就在准备离开单位的时候,我接到了一个电话,说明天幸运观众不会过来。因为此刻她的家里只有一个人。而让她从宜春赶到南昌简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她失明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了……听到这里.我的心一颤.不知道这一年多的时间她是靠什么办法和电视机里的我们交流的。我也不知道她是怎样把那么多的平台号码准确无误地输入到手机里面的.也许她已经把这些深深地刻在心里。  相似文献   

12.
我来河南日报工作7年了,有8篇新闻作品获得了全省好新闻奖(其中两篇与他人合作)。我静下心想想,这8篇好新闻,有的属幸运,有的是“无意插柳”,也有一些是“有心栽花”。随便说两句可以,真要弄成文章,写出个子丑寅卯,既觉得理不出头绪,又感到诚惶诚恐。因为,我在这方面的理性认识尚少,报社内又多是行家里手,好在“初生牛犊”,谈些个人的体会吧。一、脑子里要经常有好新闻意识我们工商处的几个年轻人私下议论起写好新闻,一说“事在人为”,一说“可遇不可求”。各  相似文献   

13.
宋丽芳 《新闻三昧》2005,(11):11-13
2005年10月17日,一个令世人瞩目的日子,一个令中国人感到无比欣喜的日子。因为这一天,在太空邀游了115个多小时,总行程325万余公里的航天英雄费俊龙、聂海胜回家了。作为中国航天报社的记,能有机会亲身到“神六”返回舱着陆现场采访,目击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我在感到兴奋和激动的同时,更有一种自豪感,因为这种难得的经历,是其他行业报记梦寐以求而不可得的。  相似文献   

14.
说署名     
在报刊上发表作品,然后署上作者的大名,如今似没有什么忌讳的,一则表示“文责自负”,二则证明此文是我的“专利”,三则在某些人心目中这是一种“资本”“荣耀”。是故,一般都十分计较署名权。可近来笔者发现,在一些地方报刊上,往往能看到在署名上出现的不怎么正常的现象:有的在文章上只署“本报记者”,没有实姓名;有的在“本报记者”后面虽有名有姓,却是个假名字,或者只署个“笔名”;有的记者编辑从发表报道时起,就不用自己的真名而用“笔名”。 在报刊上出现这类现象,我以为有两个原由: 其一,记者编辑自有“难言之隐”,…  相似文献   

15.
读者来信     
尊敬的新闻技联相关领导:作为在广电基层从业多年的新闻技术工作者,以前从来没有听说“中国新闻技联”这个娘家!第一次知道娘家非常偶然,记得在中央电视台主办的杂志有一则短消息,是关于评奖的。这让我产生了多年来少有的冲动,就像在外多年的游子突然得到母亲消息的那种激动。今天如愿以偿,我回到了“中国新闻技联”这个属于所有新闻技术工作者的大家庭,并且结识了许许多多的娘家人,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够像我一样幸运呢?他们也同样像我一样渴望着回到“中国新闻技联”这个娘家来呀!作为娘家的一员,我衷心觉得 “中国新闻技联”的工作还有待加…  相似文献   

16.
不可辜负作者王志英《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有一句名言曰: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这使我想到时下某些出版社与报刊杂志社,在与作者的关系上仿佛正步曹操的后尘,而采取了“宁可我负作者,不可作者负我”的原则。据说如今读者是“上帝”,因为读者能掏钱给出版社...  相似文献   

17.
有位记者曾经问过许多企业家:“你最需要的是什么?”得到的回答几乎是一个:“最需要被人们所理解。”一提起《工人日报》,我就想到自己是很幸运的。因为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工人日报》不仅深深理解我,而且坚定地支持我,实在是改革者难觅的知音。 1984年,我在本溪率先租赁了消防副食商店,引起舆论一片哗然,围绕着姓“社”姓“资”问题争论不休,  相似文献   

18.
奥巴马老婆去买花,花店老板说:“你真幸运,嫁给了一位总统!”她微微一笑说:“我嫁给你,你也是总统!”这是怎样的一种自信!不是我嫁给谁我就幸福,而是我是谁,  相似文献   

19.
刘荣庆 《今传媒》2003,(4):86-87
美国舆论学家李普曼有言,报刊“就像探照灯的光束一样,不停地照来照去,把一件又一件事从黑暗处带到人民的视线内”。 报刊是社会的“探照灯”和监测器,反过来,报刊也需要“探照灯的光束”照射和社会的监测。 报刊监督社会与社会监督报刊的矛盾互动规律的科学,即“探照”、监测、评价报刊活动的学问,叫报刊批评学。  相似文献   

20.
去年,在我国舆论界、理论界发生了一场关于“姓社姓资”的争论。公开争论的时间,从这年的4月到9月达半年之久。这场争论该怎样概括?有的同志认为,这是“改革要不要问姓‘社’姓‘资’”的争论。我觉得这一概括不妥。因为被批评的报刊并没有提出“改革不要问姓‘社’姓‘资’”这样的主张;批评者硬说有的报刊有这种观点,实际上是虚设论敌。有的同志把它概括为“改革中要不要对每个问题都问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