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上古声调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是否有声调、有几个声调、声调的分类。王力先生的研究成果代表了目前上古声调研究的最新水平,原则上可以接受。但是,其中上古的平声与上声有长短的区别和入声分为长入与短入两类的观点,值得商榷,本就此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上古声调的研究,从明代陈第算起.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这四百多年的研究史,从研究的内容和所获得的成果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否有声调 上古声调研究的第一个阶段,是对上古时代是否有声调的研究。 陈第在他的《毛诗古音考》里肯定地说:“四声之辨,古人未  相似文献   

3.
上古有没有声调?有几个声调?这个问题直到明,清时才被古音学家列为研究课题,然而其研究结果却不一致。顾炎武以为上古虽有四声,但“一字之中,自有平、上、去、入”,因而“上或转为平,去或转为上,入或转为上、去,则在歌者之抑扬高下而已。故四声可以并用。”(《音学五书·音论中》)这便是他的“四声一贯说”。  相似文献   

4.
关于上古有没有声调、声调有几个、每个声调的具体调值是怎样的,古音学家意见最为分歧,难以有比较一致、可靠的看法.本文就上古声调研究的代表性观点做了一番梳理和述评.  相似文献   

5.
中古入声调在西南官话中的今读类型,可以分为入声调存留型和入声调消失型两大类。其中,入声调存留型根据调型的差异,可分为岷赤型、丹陆型和天石型;入声调消失型根据其派归舒声调的不同,又分为雅棉型、仁富型和武昆型。每一小类型在地理分布上,大体呈现出连片分布的格局,这既与方言间的接触影响有关,也与历史行政格局有联系。  相似文献   

6.
对于上古声调的论说历来都众说纷纭,前人也有相关文章时其进行梳理,但是都不够全面和深刻.陈第的《读书拙言》否定上古音有四声 顾炎武和江永一方面肯定古有四声,另一方面认为古人在歌唱时不拘四声之限 段玉裁首次从系统上否定了四声模式而提出另一种声调系统.他主张古无去声,只有平上入三声 孔广森的《诗声类》中认为《诗》有三声而无入声云云.本文对历代学者观点进行梳理和分析,力求能给大家在上古声调方面的学习上提供资料和思路.  相似文献   

7.
在上古音研究中,古音学家对阴声韵歌部,或祭部,或至部,与入声韵月部,阳声韵元部的搭配上一直存在不同的见解。本文将对各古音学家有关歌月元部的观点进行梳理,从古音学家在阴阳对转、考古与审音以及上古声调等方面入手,探析各古音学家歌月元部的成因。  相似文献   

8.
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在《语言与文学》一文中说:"为了欣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形式美,我们需要懂得古韵和古代声调。"这里仅略说一下声调。声调、声母、韵母是汉语音节的三要素。所谓声调也叫字调,它所指的是字音的高低升降。 众所周知,语音古今有很大变化,声调也不例外。一般说来,上古时期的声调是怎样一种情况,目前还不大清楚。我们平时所说的古四声是指中古时期汉语的平、上、去、入四种声调。这种  相似文献   

9.
翁慧珊 《文教资料》2014,(10):21-22
粤语有九个声调在方言学学术界里是众所周知的,除了平、上、去、入各有阴阳调之外,阴入声还延伸出一个声调,因此把阴入分为“上阴入”和“下阴入”。马来西亚的粤语,在声母、韵母方面与广州基本上都大同小异,唯声调方面有了简化的迹象,即从原本的九个声调简化成七个,当中以阳上调的消失最明显,主要原因是受到当地语言——马来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古代汉语的声调,在中古时期,可以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个。平仄也是对古代汉语声调的分类,平,是指的古平声字,仄,则是古代上声、去声和入声三个调类的总括。今四声是指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四个调类: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古今声调之间的关系是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旧体诗词所采用的平水韵与唐宋的实际语音大体上是一致的.到公元十  相似文献   

11.
通化方言古代清声母入声,现代阴平字存在四个演变层次,可以用“一”“七”“鸭”“黑”,几个字做代表。因为这种演变对通化方言变调模式的顺应程度,它们表现出入声演变进度的参差不齐。另外,通化方言的变调及人声字声调异化根源于OCP制约,及缺失性赋值语言机制;方言中标记性最弱的声调是35阳平调,它也是缺失性赋值音调;古人声作为一个声类,内部有调域、调型的分化。  相似文献   

12.
奉化方言同音字汇,反映了当前奉化方言老年人的语音系统。它的声母29个,韵母43个,声调8个,既体现了吴语甬江小片的共性,又具有个性特征:遇摄合口一等模韵和三等鱼韵的精、清两母字,有ts、ts^h、dz和t,t^h、d文白两读;遇摄合口三等鱼韵知、庄、章三组字中,韵母有u和l两读;声调虽仍保持古平上去入各分阴阳的格局,但阴平与阴去混读现象明显,也有部分浊上调今读阳平。  相似文献   

13.
顾炎武是清代古音韵学的开创者,其入声理论集中体现于《音学五书·音论卷》。对《音学五书·音论卷》的入声内容进行精细分析,概括出关于入声的三个方面的基本认识:“古人四声一贯”“入为闰声”“近代入声之误”。其中,“古人四声一贯”指平、上、去、入四声在上古诗歌韵文中互相通贯,“入为闰声”指入声是平、上、去三声的变声,而“近代入声之误”则是顾炎武入声韵与阴声韵相配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井陉方言在方言区划上以往多认为属北方方言中官话的范围 ,通过调查发现该方言仍有百分之五十多的入声字 ,保留着与其它三声明显有别的读法 ,因而断定它当属于晋语区的张呼片。语音系统中声母有 2 0个 ,韵母有 3 2个 ,分开齐合撮四呼 ,声调有平、上、去、入 4类。  相似文献   

15.
襄樊方言属汉语北方方言的次方言区,介于"中原官话"和"西南官话"之间。襄樊方言和现代汉语普通话一样也是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个调类,也没有入声。所不同的是普通话是"入派四声",而襄樊方言中古入声字派生则是"入派一声"。本文主要分析了襄樊方言中古入声字派生的对应规律。  相似文献   

16.
近体诗是以“切韵”音系为代表的中古声调系统来调平仄的,从普通话声调分析近体诗平仄的关键在于辨认古人声字,这里以古今声调的对应关系为依据,归纳了排除法,声母辨认法,方言声调与普通话声调对应法等3种方法,使古代诗歌爱好能以他们所熟练掌握的今声调准确分析近体诗的平仄。  相似文献   

17.
张家口方言的调类与古调类相比也有平,上,去,入四声,但无浊声;与普通话调类相比,其平声不分阳阴。在连续变调时较突出的是,两个上声相连前一个上声由高平调度为降调。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调类这个角度对辉县方言入声发展演变的状况进行考察,指出辉县方言的入声调不分阴阳,调值为一中短促调,并且正由促声向舒声转化,入声舒化后入声调归平声的较多。并探讨了造成变化的原因,展示了辉县方言入声发展演变的规律、特点。  相似文献   

19.
重庆忠县石宝方言是三峡移民的原居地方言,石宝方言属于西南官话,石宝方言在语音上的特点是:古全浊声母现在读塞音、塞檫音的时候,平声一律读送气清音,仄声一律读不送气清音,古代泥来母字相混;尖音团音不分;没有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的对立;平分阴阳,浊上归去,入声塞音韵尾消失,但保留入声调类。  相似文献   

20.
沭阳位于苏北江淮官话与中原官话交界处,境内各乡镇皆有入声调类,但入声字词在读音和连调方面均有明显差异,入声向舒声演变方式多样、过程复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