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铺垫与伏笔是文学作品中结构情节的两种表现手法。铺垫是对行将来临的事物的衬托;伏笔是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铺垫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可以说是"显性"的;而伏笔言语不多且有隐含性,可以说是"隐性"的。  相似文献   

2.
<正>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记叙性文本占比非常大,约占91.8%。在记叙性文本里,作者经常使用伏笔和铺垫两种表现手法,用于处理主要情节,使文章节奏紧凑、前后呼应,读起来有悬念但又合乎情理,不会产生突兀怀疑的感觉。这两种表现手法既有相通之处,又有一定区别,且在记叙性文本中经常被作者交叉使用。受到认知水平和已有阅读经验的制约,小学生很难从文字表面来理解和领悟这两种表现手法,因此,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反复阅读中感悟联系、在重点细读中领悟作用、在比较阅读中体悟区别。  相似文献   

3.
孔燕 《初中生辅导》2015,(32):24-25
铺垫与伏笔是文学作品中结构情节的两种表现手法,它们之间的区别是很明显的.铺垫可以说是显性的,从形态上看,为了达到衬托的目的,铺垫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惟恐读者不见;而伏笔呢,一般说来,贵在一个伏字,通常比较隐蔽,所谓埋下伏笔,即指这一点.因而,伏笔是隐性的.巧妙的伏笔,在没有看到照应之前,貌似闲笔.  相似文献   

4.
铺垫和伏笔都是记叙文中常用的写作手法,在某种程度上两者有相同之处,都有为下文服务的目的。所以经常有教师在教学时把两者混为一谈。但是笔者认为,两者在文章中的具体作用还是略有区别的。  相似文献   

5.
陈敏 《初中生辅导》2009,(35):13-15
"伏笔"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可以理解为前段文章为后段文章埋伏线索,也可以理解为上文对下文的暗示。它的好处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例如,冰心的作品《小桔灯》的第一自然段,特意交代竹凳、墙上的  相似文献   

6.
中学生作文往往写不生动,写不复杂,围绕中心问题写不丰富.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积累生活素材外,在写作方法上可以教学生在“铺垫蓄势”上下功夫就可以解决。这种方法课本上很有些典型例子,我  相似文献   

7.
谈“铺垫”     
铺垫是指在一个人物出场前或者一个事件发生前,预先布置局势,安排一些情节场景作为征兆,制造气氛。铺垫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有三点:一、铺垫能构成伏笔和照应,使作品针线细密,情节发展既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例如莫泊桑的小说《项链》的结尾,当路瓦栽夫人告诉佛来思节夫人,为了还她的项链自己付出了十年艰辛,佛来思节夫人告诉她,那件项链是赝品。这确出乎读者意料,但仔细想来,并不突兀。这之前有几处铺垫:路瓦栽夫人借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慷慨应允,珠宝店老板说他只买过装珠宝的盒子,以及归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连盒子也没打开看看的漫…  相似文献   

8.
有些同学写作文,选定了所写的事例后,往往刚写上三两句就感到没什么可写的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当然很多,下面我们以课文《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为例,来谈一谈作文中的交代与铺垫,也许可以帮助同学们解决作文中“无话可说”的难题。如果让某个同学来写董存瑞炸暗堡,他很可能这样写:董存瑞拿起炸药包,在战友的掩护下冲到暗堡下。由于找不到适合的位置放炸药包,他便一手托起炸药包,一手拉燃了导火索,终于炸掉了暗堡。实事求是地说,乍看起来,这六十多个字真的已经将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这件事  相似文献   

9.
悬念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艺术技巧之一,它能使作品产生强大的磁场,使读者欲罢不能,渴求释念.它常常设在文章的开头.开篇便能死死地抓住读者,使其非看下去不可.而伏笔是显示作品内容的连续性和布局完整性的重要手段,它随处可以安置,但后文要有照应.初中语文第一册彭荆风的散文(驿路梨花)行文曲折、引人入胜,其中奥妙之一.就是层层设置悬念:迷雾漫漫,深山中哪来的茅屋?茅屋的主人是谁?是老人?是,又不是;是哈尼小姑娘?是,又不是;是梨花?是,又不是;是解放军?是,又不是.直至结尾,峰回路转原来竟是  相似文献   

10.
“伏笔”与写作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中,作者对关系到整个情节发展的某些重要的环节和细节,常常前设伏笔,后予照应。这是作者谋篇布局时,为把作品构成血脉一贯、此呼彼应的艺术整体而运用的一种写作技巧。 所谓伏笔,就是对即将出现的人物、故事先作一个提示。关于伏笔,各家论述颇丰。金圣叹评论《水浒》说:“此书,每欲起一篇大文字,必于前文先露一个消息,使文情渐渐隐隆而起,犹如山川出云,乃始肤才也。”(金批本《水浒》第三回批语)清人毛宗岗在说到《三  相似文献   

11.
瞧,这群人在干吗呢?红红的烛光,摇曳着;悬在空中的气球像个调皮的孩子,东转西撞;五彩的绸带如虹般挂在屋子的四角,在烛光的映衬下,更显光亮;哟,一群人围着一张桌子,桌中间还有一个硕大的蛋糕。过生日吧?  相似文献   

12.
我们都知道,在《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导下的数学教材, 在新课教学前,大都会安排准备题供复习铺垫使用。准备题的内容一般是与新知识密切相关的旧知识,其作用是激活处于“休眠”状态的旧知识,形成思维定向,使学生顺利理解新授内容,并以此缩短新授时间, 保证练习时间,提高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相似文献   

13.
我们都知道.在《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导下的数学教材,在新课教学前,大都会安排准备题供复习铺垫使用。准备题的内容一般是与新知识密切相关的旧知讽,其作用是激活处于“休眠”状态的旧知识,形成思雏定向,使学生顺利理解新授内容.井以此缩短新授时间,保证练习时间.提高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相似文献   

14.
倪丽霞 《文教资料》2009,(27):20-21
文中所说的"伏笔",是篇章修辞的一种,是情节性作品中常用的一种结构技巧,伏笔宜轻、宜隐、宜淡.即不动声色、不露痕迹.文章结合多个颇有说服力的例子,提出了运用"伏笔"的具体的技巧方法.  相似文献   

15.
结合学科特点的理解:我们认为,小学数学的铺垫就是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技巧或者是教师的教学经验与功底,提前为学生的学习调整思维或者是设置合理的知识生长点,培养兴趣,发展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加流畅地思考与建构。  相似文献   

16.
初中《物理》第二册第 2 1面关于热量和比热大小的描述是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降低 1℃放出的热量和它温度升高 1℃吸收的热量相等 ,也等于它的比热”.笔者认为此解释欠妥 ,下面以笔者在教学中遇到的一个问题为例 ,与同仁商榷 .下面是笔者在课堂上布置给学生的一道判断题 .题目 质量是 1 kg的水温度降低 1℃放出的热量是 4.2× 1 0 3J/ (kg·℃ ) ,是否正确 ?一部分学生认为正确 .当笔者问为什么此题正确时 ,学生很自然地说出了“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降低 1℃放出的热量和它温度升高 1℃吸收的热量相等 ,也等于它的比热 .既然 1 …  相似文献   

17.
正铺垫,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前期准备工作,在文学作品中常用于对行将来临的事物的衬托.如鲁迅在《孔乙己》中写道:"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这里通过自然环境的描  相似文献   

18.
<正>【技法指津】作者谋篇布局时,为了把作品构成血脉一贯、此呼彼应的艺术整体而运用了一种写作技巧,常常前设伏笔,后予照应。所谓伏笔,就是在记叙、描写的过程中,对将要在文中出现的与中心事件有必然联系的人物、事件预先作出提示或暗示,并在事件发展的另一阶段与之呼应的一种表现手法。俄国作家契诃夫的解说特别形象:"例如客厅的墙上挂着一支猎枪,那么这支猎枪在最后一定要射出子弹。""墙上挂着一支猎枪"就是最后猎枪射出子弹的伏笔。  相似文献   

19.
经常有数学教师抱怨,某个概念、某个公式或者某个类型的习题讲解了多少遍,学生还是不明其理,不会运用、不会解题.究其原因,抛开学生因素从教师方面考虑,应该是研究此题之初没有做好预设铺垫.一个数学问题或是一道数学题之所以让学生为难,一定是存在某个思维高地,学生难以企及,倘若垂直攀登,学生会出现失重的感觉,很不适应.这时,教师需要具有铺垫意识,做好原题的铺垫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铺垫犹如凿山开路,学生沿着这些山路终究是会走到山顶的.  相似文献   

20.
人们对事物正确、完整的认识,往往需要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而每一次认识的要求及水平是逐步提高的。小学生学习运算定律、性质更是如此,教材在完整系统归纳这些知识之前,就有意识地在一些例题或习题中安排相关的内容,为正式学习做铺垫,使学生对这些定律和性质有一个初步的感知。这个阶段是属于知识的孕伏铺垫阶段,我们要把握好目标要求,适时地利用教材,适当地进行渗透,而不能随意拔高要求。如“加法交换律”在第八册才系统归纳。但从第一册开始,这一定律的运算形式就开始出现了。在第一册第10页出现“4+1=5、1+4=s”的运算形式,对这种形式的式子,教师要充分利用实物图,帮助学生观察比较,找出实物不同的排列位置,引导学生列出算式,理解加法的意义。要引导观察:“左图中有4只小兔在吃食,又跑来1只,一共有几只小兔?算式是什么?”“右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