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蚂蚁和大鸟     
懒人 《课外阅读》2009,(18):52-52
我在美国大学教书的第一学期结束为了解学生们的想法,特别跟学生讨论请大家对我提出批评。“教授,你教得很好,也很酷。”有个学生说。停了一下,又笑笑,“唯一不酷的是,你常在每堂课一开始时等那些迟到的同学,又常在下课时延长时间。”  相似文献   

2.
秋水     
赵树利 《教育文汇》2005,(12):54-54,53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在这样的读书声中,我走进了我实习的学校,走近了属于我的45个学生,我的第一批学生。  相似文献   

3.
我在上高一化学第一章第一节“氧化还原反应”时,其主导思想是要求学生尽量做到自己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以使学生透彻理解和灵活运用这类非常重要的反应。在教学设计时,“突破传统教学约束”始终贯穿了我的教学。上完该课后,有两方面值得我好好地总结。  相似文献   

4.
2020年的新冠疫情,每一位龙的传人都会刻骨铭心,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无法置身事外。在为战“疫”贡献一份力量的同时,我们也在思索,战“疫”胜利之后,返校第一节数学课该做什么?卓别林在《当我开始真正爱自己》一诗中,曾这样说:“我知道任何发生在我身边的事情,都是对我成长的邀请。”  相似文献   

5.
一、分合式——分合思想的启蒙 苏教版第一册教材在“分与合”的教学中,要求学生用学具分一分,或者通过涂色分一分,把一定数量的小棒或珠子分成两个部分。我意识到这是分合思想开始在教学中渗透的契机。于是,我结合分合式,进行相关训练,引导学生明确分合式中三个数的关系,并根据这种关系,将分合式中缺少的数填出来。  相似文献   

6.
记得刚接这个班的时候,有好几位老师对我说:“林老师,你班的小调皮有好几个,你得留心啊!”“林老师。某某经常上网,你得对他严格些。”我听了心里半信半疑,但发生的一件事马上证实了其他老师的话。第一天的第一节英语课上,铃声一响。我就走进了教室。可看到的是怎样的情景呢?有几个男同学还在一起你推我拉。看到我走了进来才慢吞吞地走回自己的座位上,嘴里还在嘟嘟囔囔地说些什么,而且坐也没有坐相,脚搭到了凳子上,人靠在了墙上。桌上的书也没有拿出来。我朝他们看了好久。他们才慢慢地拿出了书。开始上课了。开头十分钟学生都全神贯注地听着。认真地思考,积极地举手发言。可过了一会儿,我发现有几位学生坐不住了,开始开小差了,还随便插嘴。一节课好不容易结束了,我已疲惫不堪。  相似文献   

7.
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意思是学生会因为喜欢一位老师进而喜欢这位老师所教授的课程。那么,教师诚心诚意待学生好,是否一定会使学生喜欢他所教的学科呢?很多教育现实却否定这个命题。记得我升入初二的第一学期.我们的英语老师来上第一节课时满面笑容.结果我们很多同学都认为这位老师“好说话”,便开始“放肆”起来。  相似文献   

8.
特殊的录像     
周东军 《山东教育》2003,(16):32-32
课案:《第一场雪》在引导学生读讲课文,学生初识雪景之后。师:“大家觉得这‘第一场雪’美不美?”生:“美!”师:“想不想亲眼看一看?”生:“想!”师:(展示一盘普通的录像带)“看,老师拿来了一盘录像带。”生:(欢呼起来)“噢,看录像了!”师:“我这盘录像带可不是一盘普通的录像带。它只能用心看,不能用眼看。而且只有用心看才能看到。请合上眼睛。”教师声情并茂朗诵描写雪前、雪中、雪后的几段话。学生闭眼想像雪景。(读完后,让学生睁开眼。)师:“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象?”生:“我看到了雪花纷纷扬扬地从天空中飘落下来。”生:“我看到了雪后大…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接手一个新班时,怎样给学生上好第一节语文课呢?有些老师喜欢先来个简单的自我介绍,比如我姓什么,叫什么,今后的一学期里,就由我教大家语文等等,然后就开始第一篇课文的教学。也有些老师在简单的自我介绍后,就向学生提出一系列今后学习语文的要求。这样的做法到底好还是不好呢?这应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不过,我个人认为这第一节甚至包括第二节、第三节语文课,不宜马上讲授课文,也不宜马上向学生提出一系列学习语文的要求,而是应想办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生动地将学习比喻成吃饭,吃饭要有食欲才能吸收,学习要有兴趣才能接受。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语文感兴趣了,才会产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而只要学生对语文有兴趣了,学生就会“死心塌地”地爱上语文。  相似文献   

10.
邵明法 《师道》2006,(6):31-31
盛夏午休后的第一节课,我在学生们的哈欠声中把需要讲的问题讲完了。之后,我便让他们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展开想象写作文。本来就死气沉沉的课堂更加寂静了,学生们懒洋洋的,我也懒洋洋的,整个教室都是懒洋洋的。突然,教室里呼噜声骤起,一下子吸引了所有学生的目光。我循声望去,班上的小胖墩王逸飞正趴在桌子上,呼噜声就是从他那里发出的。同学们的笑声丝毫没有惊动他,时高时低的呼噜声依旧在教室里回荡。他的同桌想叫醒他,我连忙用目光制止了。我对学生们说:“王逸飞同学上课睡觉是对是错,我们姑且不论。我纳闷的是,他怎么能睡得那么香甜…  相似文献   

11.
王丽杰 《考试周刊》2011,(48):10-10
新一轮的课改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作为新时期的体育教师,我也在课改精神的指引下摸索前进。在新大纲颁布以后.我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快乐教学为宗旨,时刻都在想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体验运动的快乐,把快乐带入课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升学生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2.
赵丽娟 《考试周刊》2011,(68):143-143
新一轮的课改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作为新时期的体育教师,我也在课改精神的指引下摸索前进。在新大纲颁布以后,我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快乐教学为宗旨.时刻都在思考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体验运动的快乐,把快乐带入课堂,引导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3.
以前的老学生来信第一句就是问:“老师今天你U了没有?”这是我们的秘密。您想知道其中含义吗?请往下看。每准备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我的心情都激动不已,备这节课我特别精心,因为我要求自己必须留给新学生们最好的第一印象,第一时间牢牢抓住学生们的心,这节课就是关键。事实证明任务又一次圆满完成,课后学生们的总结中,我确认了这一点,他们喜欢我和我的课堂,喜欢并有信心进入物理学习。您要问:法宝是什么?答曰:“U”——“幽默”。现在您知道了。我很想淡淡自己“U”感受。  相似文献   

14.
李白杨 《四川教育》2005,(10):33-33
一年级小学生在学习拼音后即开始接触诗歌,而《静夜思》又是安排在小学新教材第一册的第一组课中.怎样将这一全新的体带给学生,让他们能够喜欢诗歌进而喜欢语?我根据诗歌琅琅上口、易于传诵的特点,引导学生在诗歌中认识生字,并感受诗歌的情趣.  相似文献   

15.
“我爱我的祖国,我爱我的祖国……”随着歌声响起,开学第一课开始了。  相似文献   

16.
刘丰收 《湖南教育》2005,(11):29-29
一、上好第一堂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初三学生来说,化学是一门新开课程。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为使学生在学习化学伊始就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产生浓厚的兴趣,我对第一堂课的教学做了如下设计。用魔术般的小实验——“喷雾现字”奇迹般地拉开绪言课的序幕。课前,我在一张白纸卡片上用酚酞试液写上“化学”两个无色大字。上课时,我在简单的开场白之后,便用胶头滴管吸取无色氢氧化钠溶液对着卡片原字处喷雾,随着学生好奇的目光的移动,原来什么也没有的白纸上竟奇迹般地现出了“化学”两个鲜红的大字。在学生兴奋、议论、急切想了解“魔术”奥…  相似文献   

17.
关于“五四”运动中究竟谁是火烧赵家楼的第一人这个问题,长期以来史学界莫衷一是。教学中如何解决这个疑问呢?我在备课时,调动学生分成小组分别搜集相关史料求证这个难题。授课前我把学生收集的史料进行了归纳整理,在讲授到这个环节时,首先呈现给学生如下两段史料:  相似文献   

18.
杨继荣 《山东教育》2003,(10):48-48
“尝试教学法”的基本精神可用八个字概括:“先学后教,先练后讲”。即首先提出尝试题,再指导学生自学课本,然后进行尝试练习,经过学生讨论后,最后由教师针对难点进行讲解。在泰安举行的一次数学研讨会上,我幸运地见到了邱学华教授,我激动地问:“邱教授,您说怎样教数学才算成功?”“如果学生都喜欢上你的课,你就成功了,如果学生都讨厌上数学课,甚至见到你就头疼,你就失败了。”这亲切的回答,简单明了,风趣生动,含义深刻。为使学生喜欢数学,我努力把课上得生动活泼,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我在教第一册数学P103“7加几”的时候,根据大纲,利用…  相似文献   

19.
张慧 《山东教育》2005,(14):40-40
问过很多同仁,大家普遍认为学习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生殖系统”是一件挺尴尬的事情。我在第一次带领学生学习这一章时,也有一种硬着头皮的感觉。尤其是“人的生殖”一节,学生纵然感兴趣。也不敢表露出来,很多孩子都低着头,有的甚至不敢看书上的图片。就算偶尔有个别学生“勇敢”地站起来回答问题,也往往会遭到同学的耻笑。不经意中,学习本节时课堂再次变成了教师一个人表演的舞台。  相似文献   

20.
“其实,一开始我并不喜欢当老师,”有近二十年教龄的王雯老师一开始就开门见山地说,“但当我走上讲台,当我在学生欣喜的眼神中获得激励时,我觉得当老师对我是合适的,这种对职业的爱是在自己的追求、努力中逐渐转变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