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是教育评价的重要构建因素,现实呼唤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作有效研究。一、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的主要特性为:1.注重个体差异,重视综合评价:2.注重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3.注重参与互动,自评与互评相结合;4.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二、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主要功...  相似文献   

2.
陈盛坚 《教师》2010,(14):33-34
本文探讨了在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在课程研制的课程设计、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几个环节的审美性应用,并对信息技术在课程内容和课程形式审美性中的应用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讨了在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在课程研制的课程设计、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几个环节的审美性应用,并对信息技术在课程内容和课程形式审美性中的应用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信息技术的集成性、交互性、开放性、情景性和智能性等特点给物理课程与教学带来深远的影响和巨大的变化。当前,我国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中存在整合点不当、整合度不高、整合方式单一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采取形式与内容并重,技术与设计融合,表现与效果优化等策略,进行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深度融合,从而以知识为中心逐步过渡到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并最终走向全方位的课程整合。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课程整合的必然性、整合的条件入手,通过对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提出了课程整合的具体方法,得出了课程整合的关键是资金和人才的结论,为学校进行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课程整合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6.
课程开发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信息技术给课程开发带来了新的变革,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为课程开发提供了崭新的技术条件和全新的课程观念,也为课程开发指明了方向。信息技术与课程开发的整合包括以下4个基本范畴:信息技术与课程开发者、信息技术与课程学习者、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信息技术与课程环境。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课程整合的必然性、整合的条件入手,通过对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提出了课程整合的具体方法,得出了课程整合的关键是资金和人才的结论,为学校进行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课程整合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8.
我区从准备到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已经快一年了。把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整合,作为落实课程目标的一个切入点和突破口,是当前教育工作者要研究的一个理论和实践的重要课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一方面需要有一个畅通的信息化教育环境,另一方面要有一支具备良好信息化素养的教师队伍。因此,对教师信息技术从理论到实践的提高性的整体化培训很重要。它既是新课程理念对信息技术提出的新要求,又是信息技术为课程改革服务的落脚点。若这个问题解决得不好,会成为阻碍信息技术发展的一个瓶颈。一、在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与学科资源整合的认识从…  相似文献   

9.
赵薇 《黑河教育》2010,(1):62-62
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小学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得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10.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它有利于实现网络教育资源的开放性、学习内容的选择性、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学习者的主体性。要以制度为保证,以培训教师为重点,以建设资源库为基础,以课程与信息技术相整合为落脚点,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主义对传统的课程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批判与反思,从新的课程理论视角和价值观念来理解课程,构建了一系列有价值和启发意义的课程体系。本文对后现代课程的基本理念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并透过它所提供的新视角,重新审视当前正在进行的幼儿教育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12.
后现代主义具有反本质主义、内在构成性、反权威主义的基本特征,其价值取向表现为:推崇多元、动态生成性、生态性、人文关怀等。后现代主义视野下课程变革的基础是多元文化的生态整合和复杂性思维方式;要求课程变革由课程开发单一主体和权力集中转向课程开发的多元主体和分享权力、共担责任,课程实施由控制与静态性转向对话与生成,课程评价由单一性转向多元性。  相似文献   

13.
信息技术课程价值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研究课题。通过对20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访谈的整理与分析,研究者得到如下结论:信息技术教师对信息技术课程价值普遍持有肯定态度;对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的认识普遍偏低;对信息技术课程价值认识存在功利主义取向;对信息技术课程价值认识存在技术化倾向;不同学段的教师对信息技术课程价值认识有所不同;课程政策与教材成为影响信息技术课程价值实现的最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4.
传统高校课程显露出的缺陷和弊端渐渐不能满足后现代社会和人自身的发展需求,高校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与此相对应的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在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透射出它对教育和社会生活产生的深刻影响,因此将后现代主义引入高校课程改革的研究也成为许多学者的研究重点。在分析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的基础上,对现代课程进行批判和质疑,进而呈现后现代主义的代表小威廉姆E.多尔的课程理论——4R课程,揭示后现代主义教育理念对当前的大学课程改革具有的重大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课程问题首先是知识问题,知识选择是课程运作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受知识现代性信仰的制约,课程知识囿于客观性、普遍性和价值中立性的认识论窠臼,知识的多样性被严重遮蔽.多元化的时代主题及后现代课程观的兴起,消解了科学知识的霸权地位,多样化逐步成为课程知识选择的主导取向.课程知识选择多样化可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制度变革及冲突性整合等路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16.
简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探讨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遵循适应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创造性原则及开放性原则。  相似文献   

17.
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是两回事,两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在信息技术还没有出现的时候,课程整合早就进行了.即使有了信息技术,不使用也照样可以进行课程整合.不过,信息技术有助于课程整合目标的实现,当我们要使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整合的时候,应该遵循的原则是:信息技术要做的事情是人不愿意做的事情,人不能做的事情,人利用它之后可以做得更好的事情.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课程研究范式发生了重大转换,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课程研究内容由"课程开发"向"课程理解"转换;课程研究的哲学基础由"现代主义"让位于"后现代主义";课程研究的方法论因"文化研究"的繁荣而渐次涵盖了"科学研究";课程研究的文化语境由"单一封闭"逐渐走向"多元开放";课程研究的场域由封闭的"象牙塔"走向开放的"田野";课程研究的主体已由旁观的"族外人"转变为直接参与的"族内人"。  相似文献   

19.
从本质主义到生成性思维--课程探究逻辑的后现代转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末期以来,后现代主义以其鲜明的反本质主义旨趣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生成性思维,掀起了课程论探究领域学术范式的革命。以本质主义及其认同性思维为逻辑起点运行了几千年的学校课程,遭遇了有史以来最强烈的批判与否定,学校课程的品质、使命、运行机制具有了新的视野与选择。  相似文献   

20.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尤其是在“主导—主体”教学理论(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