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焱 《辽宁教育》2013,(12):20-21
教育行为失控是指教师在其情绪失控的情况下,教师行为违背教育、教学原则和规律。具体到幼儿教育实践中,这种失控往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不良行为孩子过分否定斥责和惩罚;对能力弱的孩子过急态度;对表现个性的孩子采取压制态度;对所谓“好孩子”过分娇纵。  相似文献   

2.
孩子过分害羞要引起我们的注意,因为过分害羞可能是性格内向、沉默、胆小、缺乏自信心、没有主见的表现。看看此文,你就会知道怎么才能使害羞的孩子开朗起来!  相似文献   

3.
有焦虑情绪的孩子对外界事物的反应过分敏感、多虑,缺乏自信心,常因一些小事而烦躁不安,担惊受怕,甚至哭闹。这类孩子平时表现温顺,守纪律,  相似文献   

4.
王月萍 《家教世界》2014,(Z2):66-67
<正>随着美术教育的改革,教师果断地采取了"避免范画、过分干预"等不当手段,注重了孩子内心的体验,鼓励孩子自由想象、自主创作,美术教育迎来了创作个性化表现的新面貌。但是不少教师走进了教学"两步走"的误区:先让孩子对材料进行艺术畅想,接着就是让幼儿自主创作。教师漠视了对孩子绘画表现技能的引导这一步,认为孩子"画什么是什么",这就是教育无痕,就是对孩子少些干扰。  相似文献   

5.
JIAZHANG200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高度重视,按说这是好事,但凡事一旦走入极端,好事也会变为坏事。“过度教育”,就是当前家庭教育中危害最大的一个问题。“过度教育”表现在哪里?一是过分满足孩子的需求。许多家长特别是隔辈人,对孩子的需求不问合理不合理,一概给予满足。吃,要高级营养品;穿,要高档名牌货;钱,大把大把地塞给孩子……真是要月亮不给星星。结果呢?孩子生存能力很差,自我中心意识恶性膨胀,对家庭和社会缺乏责任感。殊不知,过分满足孩子的需求,必定会酿成孩子和家庭的悲剧。二是过多干涉孩子的活动。家长既怕孩子冷着,又怕孩子…  相似文献   

6.
我们相信孩子在成长过成中,其行为模式大都受周围环境的大人(父母、老师、兄长)所影响:所以发现孩子有骄傲心态时,一味地责怪孩子,是不恰当的。其实孩子有这种心态,主要还是过分夸大自己的能力,不愿面对真正的问题所致。所以父母除了在日常生活中避免做夸大、不实的赞美,或与他人相比来刺激孩子外,只需积极地利用“机会教育”让孩子了解“人外有人”及“谦虚”的道理即可开导孩子。许多父母在孩子有超越学年的表现时,往往过分夸大孩子的能力,误导孩子自我膨胀,以至于产生骄傲心态。其实除鼓励他的成绩外,更应该让他知道许多小朋友也像他一样有超越同龄的表现。  相似文献   

7.
自信心是人生前进的动力,是孩子不断进步、激发潜能的力量源泉,是建立完美人格的基础。孩子对自己能力的评价是构成其自信的要素,在日常活动中教师不难发现:自信的孩子能够初步评价自己的能力,面对新的任务不胆怯,主动参加;遇到困难不畏缩,尝试去解决。而过分自信或自卑的孩子则对自己的能力和客观困难不能正确地评估,在行为上常表现为自满、骄傲、粗心大意或遇事畏缩不前,遇难而退。  相似文献   

8.
家教莫过度     
这里所说的“教”是指广义的,指教与养,或教育和保育。凡事都有个限度,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不能进行过度教育。做父母的谁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成才,可有些家长为培养子女倾注了全部心血,孩子的表现却仍然平平。是孩子笨吗?不是。家长可以回忆自己对孩子的教育过程,是否有下面的教育过度言行。一、过分亲昵。亲昵是亲子之间爱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很自然的。但过分亲昵,会使孩子在情绪上不适当地依恋父母,以致影响个性的发展。这对孩子将来适应社会将产生不良影响。二、过分照顾。孩子的生活需要成人的照顾,这种照顾应随孩子年龄的增长而减少。有…  相似文献   

9.
虽然害羞不是太大的问题,但孩子过分害羞,也会引起一连串的问题,妨碍孩子正常社会交往的发展。时间长了,害羞的孩子还会表现出内向、沉默、胆小、缺乏自信、没有主见等。在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期,爸爸妈妈应该鼓励孩子跨过害羞这道影响人际交往的障碍,您不妨试试下面的方法:玩“  相似文献   

10.
做父母的谁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成才?可有些家长为培养孩子倾注了全部心血,孩子的表现却仍然平平。是孩子笨还是家长做得不够?我说都不是。凡事皆有个度,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许多父母望子成龙心切,结果却走向过度教育这个极端。过度教育,指对孩子的管理、干预、限制、约束过多,或对孩子要求过高,让孩子接受不适合他们心理、生理发展水平的教育。这一般有两种情况。在溺爱型的家庭中,家长在生活上过分疼爱孩子,在教育上要求孩子按家长的意志去做,很少照顾孩子的自身特点。孩子娇生惯养,倔强、任性、依赖性强,在家像条“龙”,在外像条“虫”。在专制型家庭中,家长教育孩子主动认真,但不懂教育方法,对孩子过分严厉,过分干涉。孩子在家长面前缩手缩脚或言行不一,像条“虫”,在外  相似文献   

11.
张颖 《亚太教育》2019,(9):25-26
当前,社会上掀起了让孩子学习音乐的热潮。但目前的音乐教育存在不少偏差:一是过分强调技能,导致孩子学习枯燥、机械;二是以成人的标准衡量孩子学习的成效,教学方法也雷同于成人的音乐教育,导致教学与儿童的年龄特征相违背,不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这些偏差的出现,笔者认为是幼儿的音乐教育中忽视了创造性表现能力的培养而导致的。其实,音乐教育是培养幼儿创造性表现能力的一个极好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幼儿入园焦虑不只出现在幼儿身上,也表现在不少家长身上。家长的焦虑主要表现为:心神不定,与孩子依依不舍;心中牵挂,反复询问、叮嘱教师;心中内疚,对孩子过分迁就,等等。这些焦虑表现会不知不觉地感染孩子,加重孩子的适应困难,延长孩子的入园适应期。因此,减轻家长焦虑是幼儿园新生入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1郾开放幼儿园入园前,幼儿园向新生及其家长开放,孩子可借此机会熟悉环境,家长可进入班级观摩活动,了解幼儿在园学习、生活的每个细节,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减轻自己的紧张和焦虑情绪。2郾召开家长会在新生入园前召开家长会,由园长和新生班…  相似文献   

13.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有什么样的家庭、家长,就有什么样的孩子。目前的家庭教育对学生思想品德行为方面的误导,主要表现在对孩子过分的溺爱。由于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被视为掌上明珠,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每个家庭都以孩子为中心,  相似文献   

14.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个老师,家长的教育态度对幼儿个性的培养具有极大的影响。家长应该带着自己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帮助孩子培养一个良好的个性品质。对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幼儿教育的实践经验从家长要切忌过分容忍和溺爱孩子,防止幼儿形成娇惯型的个性;家长不要过于严管和干涉孩子,以免其形成的支配型的个性;家长不要对孩子过分的拒绝和放任,以免孩子形成的忽视型的个性;家长要切忌命令和威吓孩子,以免养成孩子专制型的个性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5.
荆雯  荆雯  荆雯 《山东教育》2004,(5):127-127
虽然害羞不是太大的问题,但孩子过分害羞,也会引起一连串的问题,妨碍孩子正常社会交往的发展。时间长了,害羞的孩子还会表现出内向、沉默、胆小、缺乏自信、没有主见等。在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期,爸爸妈妈应该鼓励孩子跨过害羞这道影响人际交往的障碍,您不妨试试下面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在平常和家长的交流中,听到不少这样的问话:“老师,你说我那孩子是怎么回事,让他去做点什么事,他总是说:‘我不行’或者说‘我不会’。”。其实这是孩子缺乏自信心的一种表现。到底怎样才能让他们自信起来呢?这些家长的共同点都是把目光盯在孩子身上、而从来不曾想过:“孩子的不自信和我有没有关系呢”。现在的父母希望孩子进步快,老说孩子慢;希望孩子细心,老说孩子粗心;希望孩子胆大,老说孩子胆小;希望孩子聪明,老说孩子笨。孩子的不自信的根源是家长过分不信任或挑剔所造成。  相似文献   

17.
向羞怯说不     
羞怯——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它是一种情绪,是内心深处的胆怯或自卑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虽然羞怯不是太大的问题,但孩子过分羞怯,也会引起一连串的问题,妨碍孩子正常社会交往的发展。时间长了,羞怯的孩子还会表现出内向、沉默、胆小、缺乏自信、没有主见等,在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期,  相似文献   

18.
过去,父母常犯的错误不外乎“忽视”和“虐待”。事实上,带领我们进入新世纪教养孩子的趋势是过分纵容,过分的保护和过分的刺激。让我们把它统称为过分的教养。过分教养,尽管意图是好的。但是它却妨碍了孩子独立性和个性发展的需要。而且也忽略了让孩子按其自然时间来正常发展的重要性。作家约翰和琳达·弗里尔在他们的著作《父母教子的七点禁忌》中,从这样一种想法出发详细阐述了他们所认为的7个问题——警告现在的父母,过分教养会导致意想不到的危险。  相似文献   

19.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个老师,家长的教育态度对幼儿个性的培养具有极大的影响.家长应该带着自己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帮助孩子培养一个良好的个性品质.对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幼儿教育的实践经验从家长要切忌过分容忍和溺爱孩子,防止幼儿形成娇惯型的个性;家长不要过于严管和干涉孩子,以免其形成的支配型的个性;家长不要对孩子过分的拒绝和放任,以免孩子形成的忽视型的个性;家长要切忌命令和威吓孩子,以免养成孩子专制型的个性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0.
孩子两岁多,变得越来越能干了,但令人烦恼的事也接踵而来。他喜欢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常说:“我自己来”;他常常为了一点点小事莫名其妙地放声大哭;他经常不听劝阻在家里“大闹天宫”。其实,孩子的这些表现是其身心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说明孩子已进入“第一反抗期”。在这一阶段,家长若尽可能满足孩子“自己来”的愿望,并给予必要的鼓励与支持,孩子将会终身受益。 A.通情达理。不过分干涉。不要怕孩子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