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学生学力成长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学力是由显性学力和隐性学力组成的,显性学力主要是“知识、理解”和“技能”,而支撑其的隐性学力的主要是“思考力、判断力、表现力”和“兴趣、动机、态度”。应试教育仅仅关注显性学力,素质教育则关注显性学力和隐性学力的统一,更加注重“活动一探究一表现”的教学模式。化学实验在这种模式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专家这样说:化学实验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功能.它能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它具有一定心理功能,它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它具有一定方法功能,它能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它具有一定操作功能,它能加强学生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2.
课程是为实现教育目的而发生的一切文化、经验与活动。这种文化、经验与活动如果被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则构成显性课程;未被吸收到学校教育内部的文化、经验与活动,则属于隐性课程。  相似文献   

3.
如何在电大学生中推进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目前,在课程设置中,显性课程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是知识与技能教育,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适应环境,与人交往等方面的能力,除在显性课程中的人生观、心理学等课程中有理论学习外,更多的锻炼与实践环节便是由隐性课程的潜移默化作用来完成的,所以隐性课程的开设对推进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幼儿园的环境教育课程主要可以概括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大方面.显性课程主要是指"学校情景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课程",诸如我们的主题活动,五大领域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教学活动.隐性课程又称隐蔽课程或潜在课程,是"非计划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学计划所规定的课程外所受的教育".它包括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如幼儿园建筑、设备等)、文化情境(如活动室的布置、园内文化等)、人际情境,家庭及社区的相关活动等因素.  相似文献   

5.
隐性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教育而言的。显性教育是有组织、有意识、系统而直接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其主要特点是教育内容和教育过程的外显性、直接性以及教育目标的明确性。其实施带有一定程度的强制性。显性教育充分利用各种公开手段和公共场所,  相似文献   

6.
幼儿学习一种语言(包括第二语言)以习得而不是学得为主,"习得"是无意识的过程,无意识地"习得"的结果是隐性知识的获得;而"学得"则是有意识的过程,是掌握有关语言规则的显性的知识。确切地说,"学得"的可以言说的知识是一种显性知识,是那些能够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等方式表达出来的知识。何谓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经常使用却又不能予以清晰表达的,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予以传递的知识。隐性知识对幼儿园双语教学习得模式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玉霞 《考试周刊》2013,(29):142-142
隐性教育是区别于显性教育的一种教育方式,它是通过无意识的间接性的一系列教育活动,让受教育者潜移默化地得到教育上的启发和知识上的领悟。而显性教育则是通过直接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让受教者受到直接的教育和影响,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与显性教育相比较,隐性教育给受教育者的教育影响很深刻,学到的知识与显性教育有所不同。本文具体分析了隐性教育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黄金鑫 《物理教师》2007,28(6):22-24
隐性知识是一种存在于个体、组织间的很难用语言、文字等符号系统进行正式表述与交流的知识.物理知识的抽象性、复杂性,物理概念、方法、知识结构以及物理应用和技能的个体性、不可言传性,使得物理学习“隐性”的程度较大.物理教学中要充分利用隐性知识来组织教学,使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同时内化为新的隐性知识,使知识教学螺旋上升.  相似文献   

9.
知识,按其类型可分为两种,即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一般以文字、图像、符号表述,以印刷或电子方式记载,存储在图书馆、局域网或数据库中,可供人们交流;隐性知识是指未能用符号编码的难以言传的知识,具有个体性、模糊性和情境化的特点,很难通过正常的途径进行共享。显性知识可以说只是“冰山的二角”,  相似文献   

10.
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教学实践的热点,也代表了中国教育今后的发展趋向。教育情报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方式显示着两个特殊的功能,即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一、教育情报在素质教育中的显性功能教育情报是教育工作者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基本渠道。满足其对教育情报的需要,是教育情报的最直接功能,即显性功能。这种功能主要包括:1.教育工作者通过教育情报获取知识和信息,不论其与教育情报机构发生交往的初衷如何,由此而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水平则是比较普遍的结果。2.教育工作者在…  相似文献   

11.
学习不仅是指学习教育理论和他人的经验,学习也包括从自己的经历(经验)中获得长进。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说的就是从自己的经历中学习。其实,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在从自我经历中学习,但这种学习大多数是在无意识情况下进行的,可把它归结为隐性学习。隐性学习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可是隐性学习毕竟不是有意识的行为,它带给人的发展毕竟是难以言说和不甚明显的,其学习效率远不如显性学习。因此,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有必要把自己的教育教学经历提到显意识层面,开展有意识的学习活动。本文中“自己的经历”主要指教师作为学习者…  相似文献   

12.
1问题提出校本研究是新课改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已逐渐被教学一线的教师所认识和接受.校本课程既包括显性课程,也包括隐性课程,研究者所从事的关于数学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主要是对国家课程的取舍和修正而形成课堂课程,其中包含着隐性的校本课程.隐性的校本课程实质是教师对国家课程的一种增减、修正,对课程某一点的深入拓展,舍弃一部分课程内容,增补一些内容.这时课程教材不再是固定的而是具有很大流动性,把最新的社会科学知识介绍给学生.课堂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要途径,对数学文化的学习,应更多的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张奠宙先生认为“数学文化必须走进课堂”.的确,数学的文化内涵往往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存在,只有教师有意识地将文化观念渗透于数学课堂教学之中,才能让学生感悟这种“看不见的文化”.数学教师在数学文化教学的过程中对课程的选择和修正随时随地都在进行,把这种时刻发生着的不自觉的行为引向自觉、自发、有计划、有目的的行为,在对课程内容补充、加强的基础上,使隐性的校本课程和国家课程脱离,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切入点,实现从隐性到显性的过渡.研究者所在的湖州二中属于重点高中,学生基础较好,学校一贯坚持“以人为本”(学校以教师为本,教师以学生为本...  相似文献   

13.
在学校教育中,那些有目的、有组织、直接施于学生的教育,称为显性教育,如课堂授课、个别谈话、团队活动、主题班会等。而那些非目的性、非组织性、以间接含蓄的方式施于学生的教育,则属于隐性教育。隐性教育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教育力,特别是在德育工作中,它更有着显性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它是以隐蔽的方式进入学生的无意识领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感化的,所以有远见的教育工作者,总是把隐性教育置于不次于显性教育的重要位置上。  相似文献   

14.
缩小教育差距是教育的理想与追求,因为它事关教育的公正和平等。教育的差距有显性差距和隐性差距。显性差距表现为教育的硬件设施和师资配备上的差距。隐性差距则表现为由学校软实力差距而造成的学生发展的差距,隐性差距不一定完全体现在学业成绩上,更多的反映在学生的内涵素质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上,是教育中更为重要、更需要重  相似文献   

15.
创造性使用材料与开发课程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怎样开发好课程资源,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作用是很值得研究的新问题。教材是多种科学文化、人文素养等汇集的“信息场”,其中包含的信息,不管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均可视作塑造学生、使之得到能动发展的资源,而且这种资源是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挖掘、丰富的,它的价值是在“创造性”使用的过程中显现的。  相似文献   

16.
湖南汨罗是全国最早实施教师量化评价的单位之一。二十余年来的实践证明,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教师量化评价,虽然对提高适龄少儿入学率、在校学生巩固率、学生学业成绩合格率,以及对加强学生特长培养等,具有一定的导向功能与动力功能,但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角度去考察,量化评价教师也确实存在诸多严重弊端,不容忽视。一、不利于隐性教育目标的考评教育目标可分为相对显性和相对隐性的两类。智育属相对显性的,德育则可属相对隐性的;学科知识属相对显性的,社会知识则属于相对隐性的;答题能力属相对显性的,创新能力则属于相对隐性的等等。不难看…  相似文献   

17.
要充分发挥高校校园文化隐性教育功能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高校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发展和教学的实践中所培育出的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的综合表现。校园文化的概念已超出了一般“文化”的范畴 ,它除了高校学科、专业教育的显性特征外 ,还有高校形象、价值观念 ,校风学风等隐性功能。校园文化隐性教育功能是高校在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政治教育、道德价值观念培养和校风学风建设等方面对在校广大师生的思想、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品行影响的综合反映。它是高校教育功能中的一种无形的文化力量 ,渗透在校园生活的各个角落 ,广大师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这种渗透 ,并随之调整着自己的行为 ,改变着自己的…  相似文献   

18.
科举自公元605年创立以来,就以其多元一统性影响和控制了1300余年中国历史的发展和走向。这种控制本身不仅有显性的方式,更多的则是隐性的控制。从科举文化的视角分析它对社会分层的非显性控制,一方面是为了对科举学、考试社会学、考试文化学等学科进行探索;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更好地为当代大规模考试的改革及其价值定位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思政课教学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是思政课改革必须坚持的重要方法论原则。显性教育是思政课教学必须始终坚守的基本原则,隐性教育是思政课教学必须始终坚持的重要方法。目前,思政课教学存在重显性教育轻隐性教育、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不协调、课程育人和文化育人不同步等问题。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必须推动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同向同行,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形成育人合力,实现课程育人与文化育人协同发力。  相似文献   

20.
隐性课程又称潜在课程、非正式课程、第三类课程等 ,是相对于显性课程、正式课程而言的 ,并且作为课程体系的两大部分而共同构成当代课程体系。显性课程一般指“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课程”。包括传统的“三大板块”———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 ,这些课程的教育教学是学校最经常、最主要的教育活动。思想政治课作为“对中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 ,是中学生德育的主要途径” ,也属于显性课。然而 ,这种正规德育课程往往只教给学生有关思想品德的知识 ,比如经济常识、政治常识、哲学常识、公民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