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因为家庭暴力而引发的离婚、伤害甚至杀人的案件是屡见不鲜,家庭暴力的问题也日益受到了全球社会的关注。据调查和研究表明:家庭暴力犯罪在我国呈上升趋势,其不仅侵犯了受害者的合法权益,而且还破坏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因此,对家庭暴力的问题进行研究并防治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分别从家庭暴力的概念、现状、产生的原因及预防对策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2.
家庭暴力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对妇女的家庭暴力主要有以下原因:封建伦理文化的影响、道德调控手段的弱化、功利化趋势增强以及其它个人因素.家庭暴力违背了人道原则、平等原则以及爱情和责任相统一原则.应当加强家庭伦理道德建设,坚持"德治"和"法治"相结合来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目前家庭暴力这一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特别是对当前家庭暴力所呈现的新特点,展开分析和评述,对家庭暴力产生的原因进行细致的探讨,进而对制止家庭暴力提出了几点建议,旨在抛砖引玉,呼吁社会各界特别是有权的国家机关重视家庭暴力这一不可忽视的社会毒瘤,并采取有效措施最大程度的遏制这一社会丑恶现象的发生和蔓延。  相似文献   

4.
5.
家庭暴力是一种普遍违法现象,它严重侵害了妇女的人身、财产权益。家庭暴力根源于传统的夫权文化,并受到现实的社会制度、经济、文化条件的支持,所以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法律必须从各方面对家庭暴力进行预防、打击,建立起统一的、有层次的法律体系来保障妇女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社会学和医学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其突出表现就是产生了两者相互渗透发展的医学社会学,这一新兴学科主要研究医学发展的社会规律和医学中的社会问题。而家庭暴力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医学问题和公共卫生问题。因此,运用医学社会学的视角来研究"家庭暴力中受害妇女的医疗救助"问题,可以更全面更有效地指导对受暴妇女的救助实践。  相似文献   

7.
略论家庭暴力的救济方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家庭暴力的发生是由社会历史的、现实的多种因素和个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排除家庭暴力救济方式中的法律障碍,逐步完善我国的法律救济方式,建立社会救助网络及专门的法律援助机构。加强公安机关对家庭暴力的干预,建立专门的反家庭暴力法。  相似文献   

8.
"人身保护令"是对家庭暴力案件中受害一方的有效保护途径和救济措施,2016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正式实施,"人身保护令"被正式写入法律。"人身保护令"制度由来已久,但由于我国之前在法律中没有明确的规定,使其在适用上无法可依,此次,《反家暴法》正式实施为"人身保护令"的运用提供了法律依据,能够有效地保护家暴受害方的权益。但由于法律规定还较为笼统,缺乏具体的操作指南,在家庭暴力案件中适用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尽快出台相关司法解释才能够更好地实施"人身保护令",保障受害方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9.
一般地说,《婚姻法》所明确禁止的家庭暴力通常是指丈夫殴打妻子的暴力行为,而这种暴力往往具有较强的隐蔽性、明显的持久性和一定的复杂性,因而屡禁不止。对此,应该有的放矢,双管齐下,即社会各方面齐抓共管,受害妇女个人依法维权,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预防和遏制家庭暴力。  相似文献   

10.
家庭暴力是严重的社会问题,不仅侵害了受害者的身心健康,破坏了家庭的稳定和发展,同时也成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障碍。对温岭市家庭幕力情况的调查研究发现:在我国,家庭暴力主要表现为侵犯女性生理和心理的幕力行为。家庭暴力的发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观念的因素,也有社会的因素。提出提升妇女自身素质,增加自我保护意识;加强舆论宣传、重视普法教育;重塑家庭伦理道德体系;健全反家庭暴力的救助体系等对策,希望对我国的反家暴工作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1.
通信秘密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在世界各国得到普遍的确认与保护。中德刑事立法在侵犯通信秘密犯罪上存在显著区别,主要包括立法体系、犯罪对象、犯罪手段、犯罪成立以及诉讼条件等方面。侵犯通信秘密犯罪是隐私权刑法保护的重要内容,我国隐私权刑事立法的规定已经落后于实践需要。德国刑法关于侵害通信秘密罪的立法规定存在我国刑法值得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2.
根据我国刑法理论之规定,教唆犯罪是隶属于共同犯罪的一个下位概念,因此,教唆犯罪是被作为共同犯罪来加以界定的。但实践中,并非所有的教唆犯罪都能构成共同犯罪。鉴于此,我们对教唆犯罪未遂形态的研究应建立在把教唆犯罪划分为独立教唆犯罪和共同教唆犯罪的基础之上,且由于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使得刑法典有关教唆未遂处罚原则之规定缺乏合理性,违反了刑法基本原则,也放纵了犯罪。文章以此为切入点,对教唆犯罪的未遂形态进行重新界定和阐释。  相似文献   

13.
论刑事责任     
着重从刑事责任的概念、内容、目的、主体及如何实现刑事责任方面论述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14.
修改后的新婚姻法,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了我国的婚姻家庭制度,但在家庭暴力的概念界定、非法同居的认定及其举证责任、无过失方的损害赔偿请求权、探望权的行使及执行等方面还存在着不足,需要进一步地研究和补充完善.  相似文献   

15.
弟兄们分家以后又合在一起生活的家庭,称为"同居合活"家庭.唐五代时存在的这种特殊家庭源于兄弟互相关照的需要,一旦这种相互关照不需要了,或者没有能力继续关照了,"同居合活"便自然终止.宋代兄弟家庭的"同居"从原来的生存需要变成一种孝悌精神的追求,甚至变成一种博取"义居"名誉的方式."同居合活"家庭的存在反映了历史上家庭形态的复杂性、多样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环境犯罪问题已经是全球普遍高度关注的严重社会问题,国内外学者关于环境犯罪是否应该要求严格责任的问题存在分歧,环境犯罪是否应该适用严格责任的问题,牵涉到刑法的基本理论,关乎正义、功利的基本价值,而无论是从正义还是功利的角度上来看,环境犯罪不应该确立严格责任。  相似文献   

17.
对我国计算机网络现状及网络犯罪进行研究,采用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和法学的理论,分析了网络犯罪的表现形式、特点及规律,针对目前我国在网络立法上的滞后和侦查技术的落后,从素质教育、网络立法、侦查技术等几方面提出了预防网络犯罪的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我国犯罪预防思想历史悠久,早在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就建构了丰富的犯罪预防思想体系.南宋朱熹在此基础上,结合当时社会现实,指出犯罪的原因主要是个人私欲和社会弊端,进而提出预防犯罪的具体措施.朱熹犯罪预防思想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污染环境罪的各争议问题均可回归到保护法益层面。以生态学的人类中心主义法益论为基本立场,污染环境罪的保护法益为环境法益和人类法益,其中环境法益是基本法益,而人类法益为加重保护的法益。环境法益实质为环境生态利益,其包括环境生态功能利益与环境承载力。对于环境生态功能利益而言,污染环境罪为实害结果犯;但对于环境承载力而言,污染环境罪是具体危险结果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