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现有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整体考量是正确判断创造性的重要因素。本文从一个具体案例思考,在创造性审查过程中当现有技术披露了与权利要求技术方案中相同或相应的技术特征时,如何考量现有技术来确定其是否给出了将技术特征应用到最接近的现有技术中以解决其存在的技术问题的技术启示。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正确确定发明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与对比文件是否给出了技术启示、以及申请人正确理解发明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对答复审查意见通知书时做出适当意见陈述和修改权利要求之间的相互联系,并指出确定发明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应当从发明专利申请的技术方案整体出发,以其相对于最接近的现有技术之间的区别技术特征以及该区别技术特征所能达到的技术效果综合考虑,进而再通过反向思维法来检验确定的发明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否恰当,以期保证一项发明专利的合理走向。  相似文献   

3.
确定发明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并基于确定的技术问题判断发明是否显而易见,对于创造性结论的判断有着重要的影响。实际审查过程中,审查员往往难以根据某些区别特征给出准确的"发明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本文结合两个实际案例,从单个区别和多个区别两种情况入手,分析探讨了在说明书未明确记载区别特征的技术效果时,如何正确确定"发明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旨在为在审查过程中遇到确定"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的难点提供有效途径,保证创造性的评价客观公正。  相似文献   

4.
"三性评判为主线"是我国专利审查的基本要求,技术问题和技术效果的确定对创造性审查中:最接近现有技术的选取是否准确、发明实际解决技术问题的确定是否正确、以及现有技术是否存在结合启示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其直接关系到案件走向的正确与否,本文以《专利审查指南(2010)》为基础,对创造性审查中涉及到的技术问题和技术效果的判断做出解析,并结合实际案例进一步进行探讨,希望对相关主体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正创造性审查一直是专利实质审查中的重点和难点。审查员对于创造性的判断,一般都是采用《审查指南》中所介绍的"三步法",而在实际评判过程中,即使基于同样的证据,不同审查员的审查结论有时也会有所不同,一个主要原因在于事实认定的差异,突出表现为对本申请或对比文件公开内容的事实认定差异;对发明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的事实认定差异;以及对公知常识、是否具有"技术启示"判断的事实认定差异。由此可见,事实认定几乎贯穿了"三步法"评判  相似文献   

6.
在发明创造性的评判中,有时会面临发明与现有技术所属技术领域存在差异的情况,即对应于"转用发明"这一发明类型,该情况在创造性"三步法"的评述中并未得到重视,从而常常引起审查员和申请人/代理人之间争议。本文从指南规定出发,结合对该类型发明构思特殊性的理解,探讨了"转用发明"创造性评判中需考虑的因素并提出对审查意见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7.
准确确定现有技术整体上是否存在技术启示是准确判断创造性的基础和前提,而公知常识给出启示属于现有技术中存在技术启示的情况之一,本文分析了最接近的现有技术与公知常识是否存在结合启示的具体情况并结合实际案例阐述了关于公知常识结合启示的判断重点,以期更加客观的把握最接近的现有技术与公知常识的结合启示,提高创造性判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正>创造性审查中的“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是指相对于现有技术是否具有显而易见性,而显而易见性的审查焦点集中在技术启示的判断。技术启示包括“发现技术问题”的启示和“寻找技术方案”的启示。技术问题指引技术启示的认定。只有能够意识到现有技术的缺陷,才有可能去寻找解决技术缺陷的技术方案,因此,技术问题是技术启示的最初动力。技术问题的存在具有客观性,但技术问题的确认却具有主观性。审查中应当客观分析并确定发明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但是由于审查员的主观性,导致所确定的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通常会出现的问题有:技术问题过度上位化、脱离技术领域确定技术问题、技术问题手段化不涉及技术效果、技术问题片面化偏离发明实质、难以提出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等问题。本文以案例的形式示例几种确定技术问题时会出现的情形,以期为类似案件的处理方式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理解发明应当结合申请文件和现有技术从整体上进行理解,理解发明不应仅是技术特征的对比,还需从发明构思上进行分析,把握发明的实质。在进行创造性评判中,通常采用一下三步:(1)确定最接近现有技术;(2)确定发明的区别特征和发明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3)判断要求保护的发明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否显而易见。把握发明构思的理念应贯穿以上三个步骤的始终,即以最接近现有技术为起点,技术问题为指引,寻求获得发明的途径,判断其中的智慧贡献~([1])。  相似文献   

10.
在创造性的评判中,应分析最接近的现有技术整体上给出的教导,确定最接近的现有技术是否存在相应的改进需求和必要。只有当最接近的现有技术存在相应的改进需求和必要,并且其他现有技术给出了相应的技术启示时,本领域技术人员才有动机将两者结合获得发明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11.
审查员在选取对比文件评述专利申请的创造性时,通常针对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来选取最接近的现有技术,但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通常较大,导致所选取的对比文件即使与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非常相关,但却和说明书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不能对应,在审查过程中申请人的修改往往会导致审查员不得不重新检索,不利于程序节约原则。还有一种现象是,审查员采用一篇对比文件评述了独立权利要求的创造性后,对从属权利要求中的附加技术特征,仅仅是寻找相同领域公开了相同技术特征的另一篇对比文件进行结合评述,而忽略了两篇对比文件是否存在结合的启示。针对上述种种问题,笔者结合案例分析,讨论如何选择更合适的对比文件来评述专利申请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12.
在发明初审阶段,初审审查员审查领域的局限性以及申请人对申请文件的主动修改对修改是否超范围的判断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本文从实际案例出发,总结了一些典型的修改超范围以及修改不超范围的情形,并分析其原因,进而对申请人和初审审查员均给出了操作上的建议,对于发明初审阶段修改是否超范围的判断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13.
曾永珠 《世界发明》1998,(6):32-32,31
发明专利申请进入实质审查阶段以后,专利局审查员在实质审查过程中,首先要对与专利申请案有关的现有技术进行一定范围的检索。在检索的基础上,审查员将会向专和申请人发出实质审查意见通知书,在实质审查意见最知书中,审查员结合已经检索到的与发明相关的现有技术,对该申请能否获得专利权作出恰当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在专利实践中,因专利审查三步法内在局限性及审查员个人原因等多种因素,导致问题专利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控制。肇始于美国专利法的发明构思方法在专利审查中有其独特功效,对增加审查客观性有积极作用。为有效控制及扼制问题专利,基于发明构思的方法和视角,申请人应当在申请文件的撰写中体现发明构思,讲好自己的发明故事;审查员在阅读完申请文件后应遵循发明构思原则,对技术方案进行整体性判断,并以此为基点确定现有技术、区别技术特征以及技术效果,以推动创造性判断的客观性,从源头上遏制问题专利的产生。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一个欧局的创造性评述案例出发,针对在创造性判断时多篇现有技术结合评述非显而易见的情况,采用"技术领域+技术效果"相结合的评述方式,对于如何确定多篇现有技术整体上是否存在改进最接近现有技术以获得发明的技术启示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结合一个案例的创造性审查过程,分析了发明与最接近的现有技术的区别特征被另一份对比文件中披露,但其在该对比文件中所起的作用未明确记载时,如何考量该对比文件是否存在相关的技术启示。  相似文献   

17.
创造性是专利申请是否能够获得授权的实质性条件之一,对于专利申请的创造性尺度在专利审查过程中不易把握。在发明的创造性的判断过程中,审查员需要站在申请人与社会公众之间平衡双方的利益,因此,发明专利审查中对创造性尺度的把握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专利审查指南中创造性的"三步法"判断方式,结合处理审查意见过程中的具体体会,对如何分析现有技术是否给出了转用发明的技术启示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以一个具体案例作为示例,对讨论得出的技术启示分析方式进行适用,以期为转用发明的创造性评价和答复提供可行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针对现有创造性判断的局限性,基于TRIZ理论提出一种新的创造性辅助判断法——"矛盾法"。该方法首先确定最接近现有技术,之后基于与最接近现有技术的区别来确定发明解决的技术矛盾,然后通过TRIZ工具来分析本发明解决该技术矛盾所用到的发明原理,最后根据所确定的发明原理、技术矛盾和技术手段判断本申请是否具有创造性。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际案例论述"矛盾法"的可行性以及优缺点。认为"矛盾法"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创造性判断的客观性,其可作为现有创造性判断方法的补充。  相似文献   

20.
发明专利创造性判断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既要明确标准和要素,又要有原则指导和步骤规范。我国发明专利创造性判断标准并不比其他国家更高,需要站在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的角度,针对发明专利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每一个技术方案所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确定所属或相关领域的现有技术整体上是否存在技术启示,将发明专利的区别技术特征应用到最接近的现有技术,以获得发明专利的区别技术特征所具有的作用功能和技术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