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莫高窟碑刻遗存至今者,为数不多。其内容虽多为记载造窟功德主家世兴衰或造窟名由,但亦有涉及当时河西或敦煌史实者。现将莫高窟现存十方碑刻录于后,以供有关学者研究,抑可略补史籍之阙。一李克让修莫高窟佛龛碑据陈万里《西行日记》记载,一九二五年陈氏赴敦煌时,在“146窟(今编332窟)内得见李君碑。碑于民国十年时为居留俄人所断,已折为二。”现仅存此碑残石一方(见插图一),存敦煌文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2.
《大唐伊吾郡司马上柱国浔阳翟府君修功德碑记》考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敦煌研究院藏Z0 1112、Z0 1113残碑的考证和研究 ,笔者认定该碑为敦煌莫高窟第 2 2 0窟的造窟功德碑 ,并就碑的定名、性质以及敦煌浔阳翟氏与上蔡翟氏的关系等也进行了考释。  相似文献   

3.
敦煌莫高窟现存碑刻中,唐代李氏三碑最为著名,近一个世纪来,不少学者对此三碑进行过研究。本文从莫高窟建窟史、唐代河西归义军史、中国李氏之源、敦煌李氏兴衰史等方面,对众多学者的观点和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尚待解决的问题,以便学者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敦煌县博物馆藏《大唐都督杨公记德颂》碑(简称《杨公碑》)与莫高窟148窟前室之《大唐陇西李府君修功德碑记》(简称《大历碑》),是属于同一时期之碑刻,由于残缺,其撰写人姓名均已湮失。经初步考定,《杨公碑》所颂之杨公为河西兼伊西庭节度使、沙州都督杨休明,他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死于任上。因此,这块碑应立于此时或其后不久。碑文首行残存“……冥安丞…支度判官杨(?)”等字迹,应为碑文作者之题名。冥安即汉敦煌郡冥安县旧地,唐置瓜州于此,属河西节度使。由于这一时期之河西史事很少见于记载,这位“冥安丞”杨某亦不知为何人。它只是为我们提供了可为推测的线索。  相似文献   

5.
敦煌莫高窟“报恩吉祥窟”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敦煌文书P.2991正反两面抄写的《报恩吉祥之窟记》,记述了僧镇国及其汜氏家族在莫高窟建窟事,并追颂了汜氏先祖在吐蕃占领敦煌前后的各种事迹。本文考证其成书时间在吐蕃统治敦煌晚期的公元840年左右,僧镇国所造窟可能是今莫高窟第361窟;记文中称该窟内特殊形制的盝顶帐式佛龛为“富阳”,当为古代敦煌特有的石窟建筑结构部位的名称之一。  相似文献   

6.
敦煌莫高窟,现存元时“莫高窟”六体文字之小碑一方,尚无人解释,余特为释出,愿国人教正焉。关于莫高窟之解释,余在本年《文物》第六期曾有文考释,开窟在晋惠帝时的“大周李君修功德记”中云: “……大周圣历之辰,乐傅、法良发其宗,建平东阳弘其迹,推甲子四百他岁,计窟室一千余龛……”若以武周圣历之辰(为公元六九八、六九九年),上推400年,为晋惠帝元康八、九年,前文已论及,惟未引此段文字耳!今特补于此。又敦煌贺世哲君函余曰:隋423窟  相似文献   

7.
<冯国瑞敦煌莫高窟杂诗五十首>系冯国瑞先生于1955年参观敦煌莫高窟时所作,它们反映出50年代莫高窟人对敦煌艺术的基本理解,且未收入<绛华楼诗集>当中,故将此加以校注刊布,以慰先生后裔宏愿.笔者校录时保持原稿全貌,诗句中夹有原注者照录不变,文中出现有题记年代误识、文字疏漏、窟号错乱、句义有疑及引用典故者,在注释中一一注出.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莫高窟窟前、窟顶气象资料与敦煌的气象资料的对比分析,发现地形地貌对莫高窟区域微环 境的风向、风速、温度等有一定的影响,主要为莫高窟河谷内南风大幅度增加,北风和东风增多,西风明显减少,2004年 窟前平均风速为0.61m/s,窟顶为4.43m/s,莫高窟日较差小于敦煌绿洲4.73℃.2000-2004年莫高窟窟前平均气温高 于敦煌市区0.84℃,考虑海拔的降温作用2.07℃,窟前小区域的实际综合增温效应年平均可达2.91℃,地形地貌的增温作用是主要原因.窟前、窟顶温度差异较小,处于同一变温层内.  相似文献   

9.
卢舍那示现三重本末成道——莫高窟第36窟三幅说法图新解梁尉英第36窟位于莫高窟中区第一层,实际上就是第35窟的前室。第35窟是唐窟,经西夏重修,第36窟是五代所重修。①敦煌遗书P.3564《莫高窟功德记》记载了五代重修第36窟事,此次重修的功德主是唐...  相似文献   

10.
小序有唐一代,敦煌地区活跃着一门世家豪族——李氏,他们出仕入宦,营建佛窟,效忠于李唐王朝,并一度控制张氏河西归义军政权,所以早已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和研究。现存敦煌莫高窟的敦煌李氏三碑(《李君莫高窟修佛龛碑》简称《圣历碑》、《大唐陇西李府君修功德碑记》简称《大历碑》、《唐宗子陇西李氏再修功德记》简称《乾宁碑》)及其他敦煌遗书资料如P.4615《李明振墓志铭》、P.《李绍宗邈真赞》等,是记载敦煌李氏世系及其活动的重要史料。但由于三碑所记矛盾重重,造成许多混乱。1983年,孙修身先生发表了《敦煌李姓世系考》一文,对敦煌李氏之族源及世系作了许多正确的考证,使一些混乱现象得以疏理。但由于受到文献阅读方面的限制,文中尚留下一些悬疑问题。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圣历碑》中两处记载李怀让之祖父姓名处均空缺,而作为其底本(或抄本)的P.2551号写本不易见到原件,朱笔书写之墨迹在缩微胶卷上几乎看不到一个字。两年前,笔者因整理敦煌遗书中的莫高窟洞窟营建史料,利用有限的条件,反复辨认阅读P.2551影印件及缩微胶卷,并参照法籍华人陈祚龙氏早年发表的录文,终于确认怀让之祖名“操”。这一发现,对探讨敦煌李氏世系有一定作用,故书此稿,以求教方家。  相似文献   

11.
敦煌文书是中国甘肃省敦煌莫高窟发现的4~11世纪的纸质写本和印本文献,1900年道士王元箓发现于莫高窟第17窟藏经洞。又称敦煌遗书。20世纪之初,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使它成为世界的焦点,被世人所瞩目。藏经洞即今敦煌莫高窟第17号窟。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距敦煌市区东南25公里处的宕泉(今名大泉)西侧的鸣沙山崖壁上。莫高窟现存大大小小的洞窟有700多个。在这些洞窟中,最早的有公元4世纪前  相似文献   

12.
《慰喻契丹使韩贞等造窟题记》(以下简称《韩贞碑》)作为研究我国地方民族历史及分析此魏太和年间碑刻书法的重要文物,一直以来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又因其由客观原因造成的损毁使得对其碑文内容和碑体风格的研究有着颇多的争议.本文立足大量文献资料,对碑刻内容、造碑原因、碑体风格及价值等加以分析论证,以期对《韩贞碑》的研究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3.
法心,曾是有贡献于敦煌、莫高窟的高僧之一。近来,马德先生于《敦煌莫高窟史研究》一书中,介绍颇多,使得我们有了基本的认识。马先生认为法心“禅居宕泉”,并出任敦煌佛教教团“住三窟禅师”一职,镌龛造窟,在莫高窟“精研佛学”,极是;然而法心与莫高窟关系如何?尚值得我们探讨,本文就以上问题展开讨论,以祈方家指教。关于法心的资料,最为详细的当推P.4640号《住三窟禅师伯沙门法心赞》(以下简称《法心赞》),此《法心赞》先有陈祚龙《中华佛教文化史散策第三集》、②唐耕耦等《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收录,荣新江《沙…  相似文献   

14.
《敦煌石窟全集》第一卷《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于2011年出版,揭开了敦煌石窟研究的新篇章。书中敦煌早期三窟——莫高窟第268、272、275窟,是学界公认敦煌现存最早的石窟寺遗迹。"敦煌地接西域",西北印度和中亚的弥勒信仰在三窟得到纯粹而完备的图像学表现。三窟的具体年代迄无定论,不同的意见及窟内复杂情况须深入探讨。早期三窟美术品的制作技法值得注意。敦煌早期壁画至少在绘制开始的步骤,应该是使用了湿壁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敦煌文书《辛亥年腊八燃灯分配窟龛名数》中的"法华塔",前辈学者认为是今天莫高窟第143窟或第161窟上方的塔。通过考察此两塔塔内的内容,发现都与法华塔不符,在重新解读文书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文书中的"法华塔"为莫高窟第234窟上方之塔。  相似文献   

16.
敦煌莫高窟,现存元时“莫高窟”六体文字之小碑一方,尚无人解释,余特为释出,愿国人教正焉。关于莫高窟之解释,余在本年《文物》第六期曾有文考释,开窟在晋惠帝时的“大周李君修功德记”中云:“……大周圣历之辰,乐僔、法良发其宗,建平东阳弘其迹,推甲子四百他岁,计窟室一千余龛……”若以武周圣历之辰(为公元六九八、六九九年),上推400年,为晋惠帝元康八、九  相似文献   

17.
学术信息     
莫高窟最早的洞窟建于何时莫高窟第268、272、275三窟是公认的莫高窟现存最早的洞窟,70年代末,敦煌文物研究所的考古学家断定其时代为北凉。宿白先生在《敦煌莫高窟现存早期洞窟的年代问题》(载香港《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第20卷)中提出不同的看法。如果把莫高窟的三个早期洞窟与云冈石窟相比,其窟室形制、造像题材、壁面布局等方面只能对比到云冈第二期的7、8窟,比较合适的应是9—13窟,考虑到敦煌272窟的方形窟室和第275窟绘塑中的汉式建筑细部,似乎再晚一些更恰当。平城业为  相似文献   

18.
敦煌莫高窟创建已一千六百多年了,我们从现在的崖面很难想象过去的面目。所幸敦煌遗书为我们保存了这方面的一些文献。其中《辛亥年十二月八日夜…社人遍窟燃灯分配窟龛名数》)即《腊八燃灯分配窟龛名数》,以下简称《腊》卷)为最珍贵的一件,较系统地记录了当时崖面的大体面貌。《腊》卷是当时在敦煌担任僧政职务的道真和尚,于腊八节的前一天向有关社人发布的腊八之夜莫高窟遍窟燃灯的榜文。道真活动于公元934—985年间,十世纪下半期以后崖面上修建的一些大窟均未在榜文中出现,故敦煌遗书最晚纪年题记1002年之前的最  相似文献   

19.
敦煌莫高窟第220窟是初唐时期开凿的重要石窟,根据窟内发愿文和题记以及相关史料可知,该石窟开凿于太宗贞观十六年(642)至高宗龙朔二年(662)间。其主室的众多经变画,特别是北壁一排七身药师佛立像和东壁维摩诘经变中与阎立本《历代帝王图》相同的帝王图像,从未在此前的敦煌壁画中出现,应当是新摹自长安的画样。唐朝在高祖武德六年(623)牢固据有敦煌,特别是贞观七年正式更名为沙州后,中原与敦煌的关系更加紧密,一些大族、文士陆续往来敦煌,敦煌的文人如翟通也曾经乡贡而到长安获得明经出身,还有贞观十八年为迎接东归的玄奘而从长安来至敦煌的使臣,这些人士都有可能把长安画样带给敦煌。因此可以说,贞观十六年开始开凿的莫高窟第220窟中的长安画样,是当时中原与敦煌文化交流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0.
莫高窟第159窟,是吐蕃统治敦煌时期(敦煌艺术中分期为中唐)的代表窟。根据文殊菩萨赴会图下屏风画内所绘五台山图,可知此窟修建于唐长庆四年(公元824年)以后不久。此时正是吐蕃在政治、经济上相对稳定阶段,也是吐蕃时期敦煌艺术的成熟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