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古代送别诗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诗经》。《诗经》中送别诗所表现出的送别方式和离别情感多种多样,耐人寻味。有瞻望式送别:即不断远望,目送行人离开,促人缠绵悱恻;赠物式送别:离别时赠送物件,以寄相思,杨柳依依;祖饯式送别:设宴送行,别情如枯苗望雨;留客式送别:欲送还留,让人恋恋不舍。本文通过对《诗经》离别诗中的送别方式以及所抒发的离别之情进行探讨,以期达深入解读其题旨和离别情感之目的。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古代绚丽多姿的文学花园里.送别题材的作品就像一枝美丽的奇葩格外引人注目。这类文学作品。运用特定的情景表达.营造浓浓的送别氛围,或写实,或想象,或寄托,把人物离别的真挚而伤感的情绪和周围的景物高度融合在一起,显得音韵和谐。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节古诗词教读课。地点,电教室。上课伊始,我放了电影《城南旧事》片断,凄凉冷落的送别场面,缠绵哀婉的主题歌曲,一下子将学生置身于特定的艺术氛围。片断结束后,学生依然沉浸在影片的离情别绪中。我说道:“今生今世,当你再听到这首《送别》曲时,展现在你眼...  相似文献   

4.
董海 《广西教育》2010,(16):36-37
"唐人多送别妙作",虽然入选小学语文课本的送别诗只区区几首,但首首都是经典之作,其语句清新,情景交融,含情言外,可以说每首诗都"别"具特色,而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们也教出了"别"样风采。  相似文献   

5.
送别是古诗词中常见的话题,古人以送别饯行表达深情厚谊.笔者以《送元二使安西》为例,通过找意象、想画面、悟诗情等方法带领学生阅读一组送别诗,使其了解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感悟诗歌表达的情感.  相似文献   

6.
教材分析《别董大》是一首送别诗,诗中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期,盛行胡乐,喜欢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董大因此受到冷落,很不得意。而此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年30漂泊在外,常处于贫困的境遇之中。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阔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充满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  相似文献   

7.
<诗经>是中国题材诗的源头,其中亦不乏中国最早的送别诗,但由于历代经解的影响,<诗经>别诗经常被附会本事,强作他解.结合古今<诗经>笺解注译,考辨<击鼓>、<渭阳>等诗歌意旨,发现<击鼓>是一首征夫别妻之作,<渭阳>是赠物惜别之制,<崧高>、<烝民>、<韩奕>是祖饯仪式上的别诗,<有客>是最早的留别诗歌.还原这些诗歌送别诗的本来面貌,不难演绎出中国早期送别诗嬗变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梦幻类。江淹在《别赋》中写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这句话概括出了人类别离时的共有情感。人们送别时,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诉离愁别绪、话深情厚谊、寄理想抱负就成了送别类诗歌常见的主题。《诗法家数》曾作过如下归纳:"第一联叙题意趣;第二联合说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合说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第四联合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于中二联或倒乱并说  相似文献   

9.
“唐人多送别妙作”。虽然人选小学语文课文中的送别诗只有区区几首,但首首都是经典之作,其语句清新,情景交融,含情言外,可以说每首都“别”具特色,而在平时的教学中,一些教师也教出了“别”样风采。  相似文献   

10.
千百年来,送别诗以其精湛的语言、深邃的意境、浓郁的离情而脍炙人口,在古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高适的《别董大》等,均是送别诗中的精品,历代传诵"。动人心者,莫乎情",能让送别诗穿越千年时光,直抵人内心的,是那真挚的友情。如何引领学生主动融入诗的意境,领悟诗中的形象和情感,从而受到思想的启迪、艺术的熏陶?笔者作了如下尝试和思考。  相似文献   

11.
那是一个美丽的小岛,岛上最独特之处是有许多种蛇。岛上的居民非常注意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特别是保护蛇。  相似文献   

12.
[设计理念]送别诗的共同特点就在一个“送”字上,因为同是送别,心情自然有相似之处。但是又由于送别的背景不一样,心情又会有所不同。以此为切入点,将两首送别诗进行整合教学,在对比中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教材分析]这两首诗都是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虽然都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是诗人内心的情怀却截然不同:一个是满心欢喜,一个是心怀惆怅。扬州本来就以风景美丽而著称,而孟浩然又是在柳如烟、花似景的阳春三月出发,所以一路上是享不尽的人间胜景。这对于喜好游历、纵情山水的李白来说,多少流露出他对孟浩然此行的欣羡…  相似文献   

13.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20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送元二使安西》。[设计理念]送别诗的共同特点就在一个“送”字上,因为同是送别,心情自然有相似之处,但是又由于送别的背景不一样,心情又会有所不同。以此为切入点,将两首送别诗进行整合教学,在对比中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教材分析]这两首诗都是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虽然都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是诗人的情绪却截然不同,一个是满心欢喜,一个是心怀惆怅。扬州本来就以风景美丽著称,而孟浩然又是离去在烟花似景的阳春三月,所以一路上是享不尽的人间…  相似文献   

14.
王江平 《文教资料》2007,(28):11-12
本文从艺术手法方面论述《长亭送别》的离愁别恨。  相似文献   

15.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代表作之一,它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六月西湖美丽的景色.这首看似单单描写风光的古诗,“隐藏”着杨万里和林子方的深情厚谊.从送别时间的长短来看,可谓很久;从送别距离的远近来看,可谓很远;从诗歌描写的内容来看,可谓情深.基于这样的解读设计教学,学生的感受焕然一新,在欣赏西湖美景之时更深一层地品味了这首诗所表达的送别内涵.  相似文献   

16.
对于为人师者,美丽或许有着特别的诠释。学生张开灿若桃花的笑脸,甜甜地叫你一声“老师好”,那种幸福是美丽的;批阅一份份写满勤奋和灵气的作业,那种满足是美丽的;每逢节日,手捧学生夹在本子里的贺卡,那种感动是美丽的;课堂上师生相互启发,相互欣赏,那种默契是美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美丽的,民主的教学氛围是美丽的,生动的教学情景是美丽的……我和学生共同创设着教育的美丽,共同分享着教育的美丽。今天的课堂上,教学内容不是很有趣味———认识生字。由于老师投入的感情,学生活泼的表现,课堂一样充满了情趣。学生依然学…  相似文献   

17.
在古代送别诗特别是唐宋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如:长亭、短亭,阳关、古道,北梁、南浦,芳草、杨柳,明月、夕阳,青灯、美酒等。这里我们想拈出最有代表性的意象,结合诗歌来加以分析。杨柳,是中国古代送别诗中描写得最多,也是最优美动人、情意缠绵的一个意象。  相似文献   

18.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首七绝赠别诗。诗人以开阔的胸襟,豪壮的语言,激励离别的友人。诗中送别的董大(排行老大)即唐玄宗时代著名的琴师董庭兰,送别的地点是在塞上。诗的开头“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  相似文献   

19.
《长亭送别》是《西厢记》里最精彩的华章,它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撩人心弦的离歌,给人以全方位的美感享受。它的美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情感美《长亭送别》主要写莺莺送别张生赴京赶考的情景。围绕"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别叮咛——别后目送"几个情节,描绘了莺莺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展示了一个大家闺秀美丽而忧伤的情感。莺莺的情感是随着情节的变化而变化的,在乘车赴长亭的路上,每一个打着深秋烙印的景物:碧云,黄花,西风,枫林,寒烟,衰草……都是勾起这位多情少女离愁别恨的触发点。她的心就像大地被清冷的季节笼罩着一般,蒙上了一层沉郁忧伤的色彩。到了长亭,要饮酒饯别,千般缠绵依恋,万种无可奈何,满桌酒菜都被离别湮没了味道,这也许是天  相似文献   

20.
唐代诗歌的繁荣成就了"中国是诗的国度"的美名,名家名作层出不穷、诗歌流派纷呈、形式各异、技法多样。送别诗即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多情自古伤离别,无论是初唐陈子昂还是盛唐李颀、李白或晚唐杜牧等诗人都写过很多脍炙人口的离别诗。纵观唐代诗人的足迹,我们可以将他们的送别诗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