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生存论是现代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时代问题之一.生存和信仰的问题产生于特定的历史及时代背景.克尔凯郭尔的生存信仰论是对这一问题上作出的现代性反恩,其着眼于孤独个体的生存体验、信仰的个体性(主观性)以及个体生存与信仰的相生共在的关系,为当代人的自我生命体验寻求安身立命之本.克尔凯郭尔将信仰人格化对当代生命哲学、生存论研究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2.
克尔凯郭尔是西方思想上一位十分重要且极具挑战精神的哲学家和基督教思想家,在他所生活的黑格尔思想根深蒂固统治下的丹麦,他以思辩且散文化的语言坚持自己的思想并不断回应着黑格尔。“个体”是克尔凯郭尔思想中的重要概念之一,也是其核心概念。  相似文献   

3.
克尔凯郭尔对黑格尔的思想进行了激烈和尖锐的批评和攻击,二者在哲学思路、宗教观和辩证法三个方面体现出根本的差异和对立。然而,克尔凯郭尔的思想又受到黑格尔潜移默化的影响。梳理和探究这种关系,对于我们理解和把握二者的思想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克尔凯郭尔这位存在主义之父对鲁迅影响很大。本文从接受背景入手着重论述了《野草》创作的克氏影响,一是表现为存在哲思,二是表现为哲思的形象化诗意化。由于鲁迅对克氏影响创造性的消化融合,最终促成了《野草》的独创性现代性。  相似文献   

5.
克尔凯郭尔将孤独个体作为研究对象,将主观体验作为基本内容,将选择和阶段作为主要中介,将宗教作为最后结论,向人们“诉说”了一幅独立于社会、超越于世俗、专注自我直观的人生图画。他的人生哲学具有强健理性、积极探索和指向现实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克尔凯郭尔立足于个体,通过与回忆的比较提出“重复”范畴以对生存的可能性进行判断,以求得在一种更新了的形式中重新获得人的直接性。重复问题不仅是历史性问题,而且是关于幸福可能性的伦理问题,而所有的问题都指向了个体的生存。  相似文献   

7.
克尔凯郭尔一生的任务是将湮没于众人中的个体打捞起来,使其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有人格的人.其个体之人的理论以对思辨哲学的批判为起点.个体的人并非人们通常所谓的"个人主义"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也不是与他者、社会完全隔绝的单子,个体的人有着丰厚的生存意义,有其独特的交往方式.  相似文献   

8.
克尔凯郭尔是西方著名的存在主义先驱,本文主要通过剖析克尔凯郭尔个人化的语言观和宗教观两方面,分析其存在主义理念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克尔凯郭尔的思想是在对哲学上的黑格尔主义和宗教上的丹麦国家教会的批判中形成的.他抛开了对理性、客观世界的追求,极力强调个体的主观存在意义.克尔凯郭尔思想的核心词汇就是基督教定性下的精神、自由、自我.在精神的定性之下,他把人们的生活方式概括为典型性的三种:美学的、伦理的、宗教的.他选择了宗教的生活方式,认为基督教的真理才是永恒真理.他所理解的精神不是一种抽象的品质或者理性,而是个体在上帝面前的存在.他激烈地抨击理性对信仰的僭越,与此同时他又把信仰和宗教凌驾于理性和美学之上,试图以此来指导人类的一切行为,这无疑是走向了另一极端.  相似文献   

10.
雅斯贝斯的哲学是一种祈向超越之维的生存人学。那将自由、选择与责任浑化为一体的“生存”是其价值主体,那由内蕴于“生存”之中的“良知”所默识的“超越存在”是其超越维度。  相似文献   

11.
《野草》是鲁迅献给世界的证词。而《题辞》则是全书的总结之篇,是精髓之作。鲁迅通过"我"、"野草"、"世界"三者的回旋看到世界的哲学。在世界的矛盾之中完成对生命的本质超越,从而对向死而生辩证哲学进行充分的阐释。这一切都预示着鲁迅对世界的永恒、圆满的决绝。  相似文献   

12.
存在的虚无与意义的追问--鲁迅的生命哲学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与意义的失落与寻找,是20世纪中外思想大师们共同关注的问题。鲁迅对生存的孤独、惶惑、绝望、虚无与荒诞有痛切的体验和深刻的反思,在对绝望的反抗中,寻觅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不仅是她创作生涯中的一个里程砗,而且在当代文坛中同样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这部小说堪称书写上海近几十年历史的“史诗性文本”,作品以王琦瑶这样一个弄堂女人非同寻常的一生来表现女人和城市、女人和历史、女人和男人、女人和女人的纷繁复杂的主题意蕴。文章即从文本分析入手重点解读作品所蕴含的这四大主题。  相似文献   

14.
海德格尔认为,尼采在最后的创作岁月里的努力,无非就是对柏拉图主义的倒转,柏拉图那里超感性之物为衡量尺度的东西,尼采将其反过来,使超感性为感性之物效力,真实之物就是感性之物。海德格尔把尼采看作西方形而上学哲学的最后完成阶段,柏拉图—尼采,一前一后,柏拉图谈彼岸,尼采只相信此岸,柏拉图谈本体世界,尼采只相信现象。  相似文献   

15.
人们对《长恨歌》的主题一直争论不休。或以为《长恨歌》意在讽刺,或以为意在歌颂李杨的爱情,或以为《长恨歌》乃爱情和讽喻兼备。而实际上,《长恨歌》并非意在写爱情,而是在写这种所谓的爱情背后处于弱势地位的女子的感情和命运悲剧;《长恨歌》并非刻意地在讽刺,而是在向世人揭示这种人间悲剧的残酷。  相似文献   

16.
在强调有机整体的生态时代,人首先应当意识到自我身体的有机整体性。人之身体的生物性与精神性两种机制的不同特征,表明人的自由仅在于意志层面,并且,仅在于是否接受已经显明的应然引导。身体作为裸露的灵魂,表现着身体存在的实然状态,其生物性的神圣预设性质使人在向死而生中渴望永生,指向存在的应然。必死的身体作为非存在的生存,其应然存在必然是超越死亡的永生,所以,身体的生存目的和意义在于实现身体的永恒。当身体生存与这个应然存在目标结合时,人们所追求的道德生存与和平才能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7.
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根源和形成方式、表现形式,因此,对善的追求也有不同层面的内容、方式和形式,但对善的核心价值追求则是一致的。社会道德规范是德育的根本依据、追求目标和评价标准,德育是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道德品德和个人道德品德转化为良好社会道德风气的重要途径。在多元文化发展中的道德和德育应该形成以圣性最高善为核心价值取向,全面追求圣性最高善、理性基本善和物性底线善和谐统一的多层面的目标、价值和方式。  相似文献   

18.
下场诗是戏曲特有的表演程式,为剧中人物下场时所念的诗。它在戏曲中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过程,即从最初的很少采用下场诗到文人参与创作带来的精致的集句形式。《长生殿》的下场诗就是用集唐诗写成的,洪昇多采用唐诗中的清词丽句来写作下场诗,并能与剧情高度贴合,取得很高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9.
唐诗中诸多词汇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意义,如专有名词、服饰名词、道教名词等等,是语际转换中的难点。因此,诗歌翻译过程中对于文化特质词的处理直接影响译文能否再现原诗优美的意境。文章以唐一鹤英译的《长恨歌》为例,具体分析了其对该诗中特质词的文化传递,指出译者应在传达原诗意义的同时,灵活处理其文化特质词,以便跨越文化鸿沟,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20.
孙明霞 《太原大学学报》2012,13(2):50-52,65
《长生殿》“李杨情缘”之变,与其说是王朝变乱,反射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和民族矛盾,不如说是作者用情感的直觉,打开了人生意识之门,在人生时空中积极探索人生的意蕴,使作品对人生况味、人生哲学有着跨时代的共鸣和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