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分析健康人格形成的原因及其特征,从培养和谐的班级人际关系,培养班级自觉纪律,培养学生正确的行为归因,培养学生的乐学心理四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在班集体中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相似文献   

2.
高职高专学生的人格培养,是高职高专类学校求发展的战略性决策,结合高职高专药学专业基础课的特点,在课堂上对大学生人格培养的实践性研究工作,意在把人格教育的建设渗透于学生的个体教育之中。本文在论述了药学专业基础课教育的同时,提出在专业基础课课堂上运用心理教育、心理训练以及心理建构等方式方法,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以及人格的培养,通过人格培养落实教育目标,为构建和谐校园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心理行为训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领悟道理,提升自我,从而构建其和谐人格。由于其训练内容和训练方式的特殊性,能很好地解决工读生身上存在的共性问题,有效地提高工读学生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无疑是工读生心理健康教育一个行之有效的新途径。文章就心理行为训练在工读生教育中适用性作些探讨,以推动其在工读教育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人格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通过对艺术类与理工类大学新生人格特征的比较.找出两者差异.借助团体训练的手段为学生指点迷津.排忧解难.消除心理障碍.促进其成长和健康发展.对学校心理教育、学生管理、心理咨询等工作提供实证案例和典型方案.对于培养合格健康的大学生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理行为训练对改善艺术类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方法:以《人际关系心理学》为指导基础,组织36名艺术类大学生开展7周人际交往心理行为训练活动,并分别在实验前后比较16pf测验效果。结果:1.训练后艺术类大学生乐群性、稳定性和敢为性显著提升,而敏感性和忧虑性明显下降;2.训练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3.心理健康、新环境成长能力及适应焦虑因素训练后均得到显著改善。结论:心理行为训练对艺术类大学生人际交往有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和谐人格是指构成人格整体的各个内在要素之间处于协调、平衡与统一状态。和谐人格具有完整性和平衡性。培养学生的和谐人格,是发展学生个性的重要基础,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是解决中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和谐人格的培养途径包括:促使学生善于学习,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训练学生的四心,教会学生长于交往,培养学生的完善自我意识,学习心理卫生知识。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调查分析的方法,比较了接受不同类别的公共艺术教育的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创新人格特点,进一步了解其在创新实践上的内在心理机制和特点,从实践上探索公共艺术教育在艺术类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中的有效促进作用,明确了公共艺术教育在艺术类学生创新素质培养过程中的地位,为有效地为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参与公共艺术教育学习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李海平 《文教资料》2007,(31):110-111
语文学科不仅训练学生分析能力、语言运用能力,而且熏陶其情操,发展其个性,培养其审美能力,实现人格完善与心灵和谐发展。语文课对学生审美心理结构的形成、发展和完善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9.
道德教育与和谐人格的培养是相互促进的。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遵循个性化与社会化相结合、和谐人格培养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认知教育与行为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通过借鉴儒家“中和’’教育理念,倡导审美化道德教育,利用隐性道德教育资源,发挥道德教育的心理建构功能,构建“引导-陶冶~学生自主体悟-内化-成就德行”的生活道德教育机制和社会、学校、家庭以及个人的共同努力、良性互动的机制,培养大学生的和谐人格。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在这些影响因素中,有正面因素,也不乏负面因素。正面因素在大学生人格发展中起着促进的作用,而负面因素则阻碍大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利用正面因素帮助大学生形成和谐、健康的人格,使他们在心理和行为方面保持和和谐和健康,是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目标,更是预防大学生在人格方面陷入危机的一个重要举措。培养大学生的和谐人格需要学校教育、学生自我、社会三方面共同的努力。  相似文献   

11.
郭校梅 《考试周刊》2010,(35):223-224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对一个人的一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2.
人格教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心理教育、心理训练、心理建构等方式与方法,对学生施加影响,促其人格系统健康发展的教育活动。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可以从智慧健全教育、情感培养教育、意志训练教育、环境适应教育、社会和谐教育、自我保健教育等方面入手,加强学生人格教育。同时教师自身要注重修身修业,言传身教,给学生以正确的人格引导。  相似文献   

13.
邢华 《考试周刊》2015,(18):150
艺术类课程是大学培养艺术人才的基础课程,在整个大学教学改革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艺术类课程对人才培养目标除了基本技能外,还应重视对学生思维的训练,训练思维首先要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力,确保学生在艺术创作中发挥潜力。在我国传统高校艺术类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重视基本技能训练、忽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现象。因此,本文从分析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及高校艺术类课程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入手,对大学艺术类课程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出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14.
在文学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能力,塑造人格,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心理的和谐。文章分析了在文学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并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了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在写作训练中优化心理品质等。  相似文献   

15.
和谐社会构建需要每个个体(公民)具有和谐的人格(社会性)。因为青少年时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所以中小学教师担负着将青少年塑造成具有和谐人格的社会人的重要使命,教师主要在自身人格、师生互动模式、教师交往三方面实现对学生的培养。但调查表明教育内外的种种压力使得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突显,这使得教师在上面提到的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无法达成和谐社会构建所赋予中小学教师的使命和天职。教师应积极排除压力、调整心理,将和谐原则贯彻到自身言行与非言语行为、师生互动、教师交际行为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地方高校艺术类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艺术类学生教育管理难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加强艺术类学生的管理,要结合其自身的特点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辨证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强化学生心理辅导和文化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7.
界定了职业道德人格的概念,阐释了现代职业道德人格的内涵.分析了当前高职学生职业道德人格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从五个方面提出了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人格培养的思路.务实学生职业道德人格培养的基石,强调要培养学生职业道德人格的自我意识,坚持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加强思想品德课程建设.统合各种教育力量,加强职业道德培养和行为训练;以教师的人格力量促进学生职业道德人格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审美人格是关于人格发展状态的预设和期待,是人格发展的较高境界,同实用人格是相对的。当代大学生审美人格的培养主要有三个障碍:片面强调理性主义教育;强调共性要求,忽视大学生独特个性的培养;价值取向功利化。因此,大学生应该使个体心理结构的知、情、意三层面平衡发展,形成审美化的心理行为模式,从而塑造出全面和谐的审美人格。  相似文献   

19.
人格,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培养,是教育者针对青少年素质现状,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心理教育、心理训练、心理建构等方法,对青少年进行塑造,促进其人格系统健康发展的教育活动。健全的人格,以忠于真理、思想解放、追求创新、个性和谐、心胸坦荡、坚韧不拔等品质为标志,具有  相似文献   

20.
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心灵改造和品格建塑的教育,是教育者针对青少年素质现状,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心理教育、心理训练、心理建构等方式与方法,对青少年施加影响,促其人格系统健康发展的教育活动。笔者认为,小学生人格培养的途径有:用爱国主义情怀塑造学生的人格;用榜样的力量为学生示范人格;用实践活动磨练学生的人格;用行为规范养成学生的人格;用学科教学完善学生的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