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且将平淡孵辉煌高伟杰【吉林】5岁的时候,妈妈曾问我:“长大后你要做什么?”我答:“当大王。…9岁的时候,妈妈又问我:“长大你想干什么?”我答:“当老师。”18岁的时候,没有人再问我该做什么要做什么。时代安排我们统统去当农民。从此再不敢想当什么想做什么...  相似文献   

2.
夏烈 《全国新书目》2010,(11):27-28
教育教什么?有人说是教知识,我仿效禅宗公案里达摩祖师的说法,“你算是得到了我的皮了”;有人说是教文化,那我说“你算是得到了我的肉了”;然后有人说教育教的是“正人格”“立修养”,  相似文献   

3.
当了快20年的记者,我很少感到有消闲、从容的时候。如果一旦有了“闲”的感觉,那么伴之而来的一定是“虚”的不安。这时,我就会告诉自己不能再在办公室坐、编辑部呆,该下乡了。该到那山沟里、原野上、机构中去了…… 十多年间行色匆匆,每次下乡都给我以感悟,给我以启示,给我以活力,使我又能充实一阵子。一些在全国、全区获奖的好新闻就是在这行色匆匆中抓到的;一些在当地受到好评被认为是有指导性的典型报道也是在基层发现写作而成的。  相似文献   

4.
为校对立学     
《图书校对学》出版了,中国版协校对研究委员会主任周奇先生在《出版发行研究》上撰文说,《图书校对学》的出版,“实现了现代校对学‘零’的突破”。作为本书的主编,感到欣慰。回顾过去,在为校对立学方面我们作了些什么,学到了什么?瞻望未来,在校对学的研究上还要做些什么? 一、做了什么?  相似文献   

5.
在编纂传记丛书《新闻人》过程中,使我陷入敬重、感激心绪而深切怀念的,莫过于我的新闻启蒙老师邵红叶。在1948年末平津战役中,我被调到天津日报后,是邵红叶分配我当记者的。在房东的东屋里,他操着上海口音问我想做什么工作?我说:“服从组织分配。”他说:“好,你做文字记者怎样?”我说:“那可不行。我不会。”他问我会做什么?我说:“我会摄影,冲卷、洗印放大照片都会点儿。”他说:“摄影,以后再说,你先搞一段文字记者试试,好不好?”我说“不行”,他却说:“就这样定了!”从那时起,我和从华北局城工部调来的十几个…  相似文献   

6.
电视片创作从过去的“我能为观众做什么”,转变成“观众需要我们做什么”。这种观念的转变标志着以往的“传者本位”已让位于“受者本位”。“受者本位”为电视片创作带来了新的理念,同时,也将引起电视创作者的创作习惯、创作方式、价值观念以及思维方式等诸多方面的深刻变革。  相似文献   

7.
我的自述     
王益 《出版史料》2004,(1):48-52
1933年,我没满16岁,在无锡县立初级中学读初三。那时离五四运动提倡白话文已有14年,我们的语文课(那时叫国文课)还尽教些《古文观止》上的东西,引起了同学的不满。有些同学怂恿我向老师作些表示,让我在上课时提出质问:“什么是‘时代’?什么是‘潮流’?”我傻里傻气地照办了。老  相似文献   

8.
不要想     
同事英忧心忡忡地告诉我,下午要去医院做个检查。“怎么了?”我关心地问。“我的两个肋骨之间有一个硬块。你看,就在这里。”她指给我看。“什么时候发现的?”“有一年了。我也看过医生,他们都说没事。但我就  相似文献   

9.
信息     
《兰台内外》2012,(2):63-64
●1月29日是龙年春节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当大家还沉浸在节日氛围当中时,桦甸市档案局已率先行动起来,围绕“我为‘发展上水平、干部下基层’做什么、怎么做”展开了大讨论,研究自己能为发展做什么,深入基层能干什么。  相似文献   

10.
新闻政治思想性的实现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春阳 《青年记者》2004,(11):28-29
由于中国文化素来重“文以载道”、“诗言志”,更由于我国新闻事业的演进逻辑与民族命运、时代精神紧紧相联,“立言”与“教化”的诉求深烙在新闻业的灵魂中,体现在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中,就是新闻事业与报道要有政治性与思想性。但是,这种诉求如何转化为现实效果却一直是个问题。因而,政治思想性及其实现这个话题一再被人们提起,这既宣示了新闻实践在这方面不尽如人意的现实,又表明了人们进一步改进的要求。常言道:道举器立,纲举目张。只有深刻理解“做什么”与“为何做”,才  相似文献   

11.
婚后的一天,突然接到母亲的电话,她说:“华子,你知不知道明天是什么日子?”我想了想,没觉得有什么特别。“说你没心没肺吧,你还不承认。”母亲在电话那边笑着数落我,“明天是亲家母的生日,你这做儿媳妇的,连这个都不知道,太不应该了。”那一刻,我诧异极了。  相似文献   

12.
我是通过大名鼎鼎的唐吉诃德骑士“认识”杨绛先生的。从那时起我便对先生充满了仰慕之情,以后凡见与先生有关的文字,我都抱着浓厚的兴趣。所以当我还不知道《将饮茶》是一本什么书的时候,仅见素净的封面上,疏淡的竹影中,立着“杨绛”两字,便喜不自禁,只求一睹为快。我常常是凭直觉挑书的。  相似文献   

13.
扫帚的自述     
我常常一个“人”待在黑暗的角落里,人们很少想起我。我的名字叫扫帚,构造简单,用料便宜,有用高粱秆做的,也有用小竹子苗做的,别看我貌不惊人,才不出众,但我的用处可大了。我的身影无处不在,从城市到农村,从现代化企业到简陋的家庭作坊,富丽堂皇的宾馆,典雅的家庭居室,甚至马路上,厕所里都有我的身影,都留下了我的足迹……通过我辛勤的劳动,人类能在干净的环境里工作、学习、生活、娱乐,享受着美好生活。如果世界上没有我,那么世界上将会到处都是垃圾,蚊蝇滋生,空气污浊。人类不知将变成什么样子……我一直都在默默地为人类做着贡献,从不索取,我宁愿自己脏,也要换来人类的清洁,我也不像主人屋里美丽的装饰品那样立在高高的柜头上炫耀自己。这就是我最可贵的地方。现在科技发达了,人类也越来越感觉到我的重要性,对我进行了不断的改造、改进。“吸尘器”就是人类对我改进的一种现代化产品。人类离不开各式各样的扫帚,因为有许许多多的垃圾需要扫除。其实现在的“扫帚”还远远不够,人类的心灵也有很多垃圾需要一把把特殊的“扫帚”来打扫……指导教师:魏宗震扫帚的自述$潢川县城关镇第六小学@杨雪  相似文献   

14.
有些记者、通讯员,按照“到了什么季节,就要宣传什么内容”的规律,今年写的稿件如果没“命中”,到了明年这个季节,便又翻腾出来稍加乔装打扮后再寄出去。据说这叫“冬眠”稿件,到了季节就会“死而复生”,旧闻变新。我认为这样做的害处极大:一是容易使新  相似文献   

15.
按说上海市长宁区档案局局长方惠萍是一位具有亲和力的人,采访她应该不难,但其实不然。我们在她办公室一坐下,她就说,“工作是大家做的,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看到我们掏出采访本,她显然有点不安,“我个人真的说不出有什么先进事迹,工作是大家做的。”  相似文献   

16.
史薇 《大观周刊》2011,(11):26-26
接触越莉,感觉她全身都散发着一股冷艳的气息。“模特是青春饭,所以我觉得时间就是我的生命,我不想以后会有遗憾,遗憾不是来自你做过什么,而是没来得及做什么,我不想放过每个稍纵即逝的机会。”  相似文献   

17.
白净 《青年记者》2016,(22):64-65
新闻传播教育面临的新问题 我所在的汕头大学,每年会从毕业生中选择一位同学,授予“汕大奖章”.进入最后面试的8位同学,都是各个学院的尖子生.面试的时候,评委会问一个问题:“你今后打算做什么?”今年,工学院的学生回答:“我要做一名工程师!”理学院的学生回答:“我要做一名科学工作者.”医学院的学生回答:“我要做一名医生.”文学院的学生回答:“我要做一名教育工作者.”最后,轮到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生回答,她说:“我要做一名传播学者.”  相似文献   

18.
获“韬奋新闻奖”,我是愧领殊荣———我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业绩,党和人民却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我只能说这是对我的鞭策和鼓励。甘做“傻”人回想这些年来,我所做的,归结起来,不过是实践着一句话:“一生交给党安排”。大学毕业分配到北京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前身),我想,“一榜定终身”,对外广播就是我一辈子的事了。说也奇怪,好象跟对外广播有缘,一下子就喜欢上这项工作了,一干就是三十五年,直到现在,马上就退休了———真的干了一辈子。在英语部,差不多什么“工种”我都干过:来信、专题、新闻,也客串干过时事。在新闻…  相似文献   

19.
不违己心     
亚历山大站在正躺着晒太阳的第欧根尼前面,说:“我是马其顿帝国的国王亚历山大。”第欧根尼说:“我是狗崽子第欧根尼。”亚历山大又说:“我能为你做点什么?”第欧根尼说:“请你走开,不要挡住我的阳光。”  相似文献   

20.
要说这个世界还存在什么没有限制的事的话,恐怕也只剩下想了。“精鹜八报,乙游万仞。”“我才知多少,将与风云而骈驱”。你尽可以海阔天空地想吧,随心所欲。这不,话刚说到这,我便想起一档子事来:给自己写本书,给通讯员写本书。 这不是做白日梦吧? 我到设计院那年,领导说:“给咱做个通讯员吧。”我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心想:不就是写稿吗,小菜一碟。可是一轮到见真“章”的时候,便糊涂了,写出的东西说是通讯不是通讯,说是散文不是散文,非驴非马,投出去犹如石沉大海。无奈,只好找书来读。什么《新闻写作知识》,什么《新闻采访学》,什么《我怎样做记者》……书就读了不少,就是不顶用。 这是怎么回事呢?我去请教一位老通讯员。他说:“写报道嘛,主要靠实践,吃透两头,多跑、多记、多写、多练。”你还别说,他这招还真灵,第二年我便发了38篇稿件,名列陕西电力系统通讯员榜首。 那么,大多数通讯员为什么都觉得新闻书籍读了不解渴,学了用不上呢?我经过多年的思考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新闻采访和写作是一实践性很强的学问,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