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小创 《出版参考》2010,(16):21-21
本刊讯 8月5日,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麦家携新书《风语》在北京亮相。自《暗算》《风声》两部著作大卖之后,许多读者对号称“麦家谍战三部曲”收官之作的《风语》已是期待许久,继香港版、台湾版相继问世后,《风语》的简体字中文版正式上市标志着麦家谍战收官大作正式与读者见面。李敬泽、陈晓明、阎晶明、张颐武等专家也赶到首发式现场发言,点评麦家小说风格,并对麦家今后的小说创作之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
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终于开播了。3月5日,习近平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和代表聊起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勾起了他很多回忆,并透露"下乡时跟路遥住过一个窑洞"。《平凡的世界》,是已故作家路遥的经典之作,它既写出了一代青年的"中国梦",也是影响了几代青年的"励志书",既"叫好"获得了茅盾文学奖,又"叫座"畅销了几十年。潘石屹更是亲自为该剧代言,说这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一本书。而我关注的则是当下年轻人的反应。我曾遇到该剧一位年轻演员,他说自己并不很喜欢原著,我也很怀疑今天的年轻人能否接受这部小说。毕竟小说的笔法相当朴实,而主人公之间的故事也过于清淡了。现在流行的是《五十度灰》这种重口味。更容易形成代沟的,是时代背景的巨大差异。原著写的是"文革解冻,人性复苏",是特定时代的治愈系与励志文,而今天这个时代,是"物质过剩、屌丝认命",这样的题材还能否激发读者的共鸣?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杨庆祥也有着与我类似的视角。他在教学中观察着90后学生对此书的反馈,而年轻人对该书的理解(比如爱情)也确实很有意思。  相似文献   

3.
此文是7月15日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同志为纪念《青年记者》创刊65周年而作。南振中同志曾在新华社山东分社工作过,对山东新闻界有着深厚的感情,也是《青年记者》的老朋友。得知《青年记者》纪念创刊65周年的消息时,他正在外地考察,回京后,不顾旅途劳顿,应编辑部之邀欣然撰文。对此,青年记者编辑部深表敬意和谢意。  相似文献   

4.
至今仍有不少出版人疑惑:一本写动物的、没有爱情、没有性、作者默默无闻的大部头小说,为什么如此畅销?  相似文献   

5.
从1948年下半年开始,由于西北野战军节节取胜,直逼西安。国民党各级伪政权为支撑摇摇欲坠的西北局势,星如急火地在各地抓丁催债;与胡宗南统治中心西安毗邻的白鹿原上更是一片风声鹤唳,人心惶惶,“吓死娃”沟的高窑在历经“跑贼”一百多年后,又成为人们躲债逃壮丁的地方。  相似文献   

6.
《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虽非一人所作,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书中统帅群雄的几位老大,宋江、刘备、唐僧,都是平常人看来的窝囊废,没有什幺人格魅力,更无一丝英雄气度。宋江武艺再寻常不过,计谋不如吴用等人,而为一百单八将之首;民间奚落刘备的江山——哭来的,一遇到危险就痛哭流涕,演一曲“悲情秀”;而唐僧呢,斗妖除魔的本事不但不济手下的三个徒儿,连胯下的白龙马都不如,身陷险境时,惟一能做的是念救苦救难观世音的名号或者叫“徒儿快来救我。”其实我们仔细一分析,三人都具备“无能”之能,即个人的文武之,资质未必出众,但有驾驭群雄、审时度势、借力打力、合纵连横的出众才能,更掌握一种要登堂入室、脱离草莽而必不可少的政治资源。而这些才能和资源在中国的政治生态和社会背景  相似文献   

7.
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南非作家JM·库切在其小说新著《伊丽莎白·科斯蒂略:八堂课》(Elizabeth Costello:Eight Lessons)中,借一位虚构的澳大利亚女小说家之口,发表了八篇主题各异的演讲,在题为“恶之问题”(The Problem of Evil)的“第六课”中,库切再度审视了酷刑与作家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他始终关注的问题。早在发表  相似文献   

8.
秋,是收获的季节。秋.代表着成熟。在四季里,我偏爱秋。或许人到了秋之时节.便多了对秋的体悟与情思……秋.没有春之明媚娇艳,也没有夏之浓郁茂密。秋.其色淡淡.其叶多黄;不再单以葱翠争荣,却以累累硕果证实自己奋争后的追求与理想。秋,犹如成熟的作家已摆脱笔下或骇人或轻巧的格调,而日趋练达纯熟.恢弘坚毅.其作品读来寓意深长,耐人回味。  相似文献   

9.
刘同江 《青年记者》2007,(21):64-64
《郑州晚报》10月12日刊登了一则新闻《从五楼撵到大街上,把他赶下出租车,把他逼进建筑工地(引题)弱女子追得持刀撬门贼哭着求饶(主题)追赶途中歹徒摔倒,双手摁在刀刃上,鲜血淋漓(副题)》,说的是郑州一名女子对撬门贼穷追猛打并终于将其送进警察局的事迹,从文章标题就可以看出,这名女子勇敢、坚韧,和一见歹徒就花容失色、不知所措、任人摆布、委曲求全、忍气吞声的弱女子形象实在画不上等号。可作者不仅在标题上用"弱女子"来形容故事主人公,而且文章开头第一句就是"弱女子不可欺!"这很有点措辞不当,其背后则是僵化的思维定势和错误的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10.
秋禾 《图书馆杂志》2006,25(1):89-92
巴金(1904--2005年)出生在四川成都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封建大家庭里,童年时接受的是以“四书五经”为主体知识系统的启蒙教育。同时,他也阅读了《古文观止》、《说岳全传》、《施公案》和《红楼梦》等中国古典作品。“五四”后,他狂热地阅读了《新青年》、《每周评论》等鼓吹新观念、新思想的杂志,他常常说自己是“五四”的产儿,因为“五四运动象一声春雷把我从睡梦中惊醒了。我睁开了眼睛,开始看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期间,他还读到了上海出版的《夜未央》和《告少年》,在思想上深受影响。他说:“在五四运动以后的几年间,这两本小书不知感动了多少的中国青年。我和几个朋友当时甚至把它们一字一字地抄录下来”。  相似文献   

11.
郭晓伟 《视听界》2004,(5):68-69
2003年12月14日,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苏省委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和镇江广电总台承拍的20集电视文献艺术片《独领风骚——诗人毛泽东》,一经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迅速引起各界观众的热烈反响,并创下了央视纪录片的高收视率。该片在全国各省级电视台陆续播出后,再次取得了收视佳绩,一时间,连其同步推出的VCD、DVD都在音像店卖至脱销。在毛泽东诞辰110周年之际推出此片自然有着“天时”之利,但我坚信,《独领风骚——诗人毛泽东》一片的叙述视角之独特、拍摄手法之新颖、艺术探索之大胆,才是让观众  相似文献   

12.
一份1886年上海县的布告:特用府在任候补直隶州江苏松江府上海县正堂莫为出示严禁事:奉署布政司李、按察司朱会札:照得淫词小说向干禁例,前于同治七年奉前抚宪丁通饬禁毁在案。迄今事关多年,不无日久生玩。近闻上海有等淫棍丑类,竟将前禁《金瓶梅》、《红楼梦》等项淫书工楷缮写绘图付印,少年弟子见之,贻害非浅鲜。所幸尚未印成售散,亟应预先查禁,  相似文献   

13.
史天经 《青年记者》2007,(13):23-24
时间过得真快,《青年记者》迎来创刊六十五周年了。 编辑部约我写点纪念文字。我想,是应该写,因为我与《青年记者》有一种永难割合、不弃不离的关系。我不仅是《青年记者》的读者,而且还曾为《青年记者》的成长绞过脑汁,付过心血,撒过汗水。[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那些平凡、平淡而又平常的故事.是现实生活与历史中大量存在的.对其视而不见.既是逃避,也将愧对历史。近年来.在不少影视剧和电视栏目中.平民视角.平民化风格的作品或节目不断涌现.小人物逐渐回到了我们的视线中。  相似文献   

15.
《蜗居》是继《潜伏》后又一部荧屏热播剧,该剧由著名作家六六的长篇小说《蜗居》改编,主要讲述主人公一波三折的买房奋斗史,深刻地反映了都市无房族的种种困惑,折射出"现实很犀利,梦想很骨感,生活很丰满"的现实。若说反映社会热门话题是其走红的制胜法宝,那么该剧紧跟时代潮流的台词也是其走红的又一要因。  相似文献   

16.
梁唐辉 《声屏世界》2021,(13):67-68
《城门几丈高》是渝派纪录片近年来的代表作,影片以纪实影像的形式展现了一部生动的重庆开埠史,三峡文化巴渝文化等地域文化厚重,叙事话语上注重体现个体记忆下的情感共鸣和认知共情,制作上创造性地采用了穿越式剪辑,以优质的视听语言构建本然的真实,具备较高的文学价值、文献价值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7.
搬演的纪录片在国外并不鲜见。如纪录片之父弗拉哈迪的《北方的纳努克》中被誉为长镜头最早范例的纳努克猎海豹一段就是搬演的。纳努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拉上来的海豹.其实早死多时.只是为了拍摄需要.将当时的情景搬演了~遍。搬演的作品在国内也有.如早期的纪录片《丝绸之路》、东方时空中播出的《南京血证》等.都运用了搬演的手法。不管接受与否.搬演在纪录片创作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8.
范越 《图书馆建设》2002,(2):101-101
巴金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以"激流三部曲"最为代表,而在其中,又以《家》的影响最大。 小说写的是一个溃败的封建大家庭悲欢离合的历史,它以真实而虚构的艺术组合,展现出一个封建大家族的纷繁事态和人际关系,它所显示的只是社会一角,但却构成了"五四"时代形象的家族历史缩影。因此,它就不单单代表着一个家族,而成为整个旧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认识、剖析这个家就是在认识、剖析这个社会。《家》主要是通过对地主家庭的内部关系的剖析来深刻揭露封建制度的黑暗和腐朽,愤怒控诉封建礼教的罪恶和残酷,展示…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上海文学》90年代中期的“新市民小说”专栏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其理论研讨、创作争妍、评论争鸣等角度对该专栏所做工作进行了梳理,旨在客观中允地分析其特色并做出相应评价。  相似文献   

20.
《出版史料》2006,(1):33-33
著名作家、翻译家叶君健(1914~1999年)一生视文学如生命。他是参与创办新中国第一个大型对外文学刊物《中国文学》的编辑出版家。他与钱鍾书一起承担了《毛泽东诗词》的英文翻译工作。叶君健能用中文、英文和世界语进行写作,留下创作、翻译达900万字。从丹麦文原版翻译的全本《安徒生童话》(160万字)获得了“丹麦国旗勋章”的殊荣。“文革”期间,他在白天挨批斗、烧锅炉、扫厕所,晚上则坚持偷偷地写作,十年间完成长篇小说《土地》三部曲,还整理旧作《寂静的群山》,这些书稿用塑料布包好藏在家门口石板下,最终在80年代得以出版。1992年患重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