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图式”这一概念最早于1781年由德国哲学家康德在他的《纯粹理性批判》(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一书中提出,而图式理论的成形则归功于英国心理学家巴特利特(Sir Frederic C. Bartlett)(1932)的研究,在其经典著作《记忆》(Remembering:A Study i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中,他将“图式”定义为“对过去的反应和经验的积极组织”,解释背景知识在语言理解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语文阅读中的期待视野与期待遇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期待视野”又称“期待视界”.是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家姚斯在《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一文中提出的,他认为.“在文学阅读之前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住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现代图式理论中的‘图式’概念最早是由德国心理学家巴特莱特提出来的.他认为图式是一个人用于同化新信息和引起信息回忆的现有知识,作者注)。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本文的既成心理图式,就叫期待视野。在具体的文学阅读过程中,  相似文献   

3.
“中心法则’这一概念的掌握及其在中学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生物进化等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方面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我在“中心法则”的概念教学中,遵循学生概念学习的心理学过程,首先对这一概念分析其性质和特点,根据学生主要通过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这两种形式掌握概念,把已有的生物学知识与概念进行有机地结合,再把掌握的概念知识应用于范畴更大的实例,达到了认识、掌握、灵活应用的较好结果。  相似文献   

4.
晏殊作为北宋初期著名文人,显赫文坛,虽然他的诗作较词作稍逊一筹.但在“后西昆体”这一概念提出后,晏殊便被作为这一苑囿中的一朵奇葩,其诗作更是备受关注。本文试图合理阐释“后西昆体”这一概念,并将晏殊作为“后西昆体”代表作家,分析其诗歌创作的独特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5.
孩子们从懂事的那天起,就不断地在头脑中储存各种各样的图式和模式。正象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的:“儿童每遇到新事物,在认识中试用原有的图式去同化,并不断地调整原有图式或创立新图式去同化新的事物,达到认识上的新的平衡。”他还指出:“所谓图式就是索引卡,头脑中装满许多索引卡片,每一张代表一个具体的图式,图式之间可以互相协调形成一个有规则的一般的图式,它代表着主体某一时期的智力程度,认识水平。”学生在学习数学这门学科中,通过感知、理解、推理等一系列的认知过程,头脑中形成许多的模式和图式,若能帮助学生把这些模式和图式互相协调起来,也就是  相似文献   

6.
林恩·埃里克森建立的“知识的结构”模型,很好地解释了以“大概念”组织单元的原理和机制。该模型分两个层面:第一层面是事实性知识,有“事实”和“主题”两个层级;第二层面是概括性知识,主要有“概念”和“概括性理解”两个层级。在教学中需依赖具体的事实性知识去发现或获得某一概念,经由理解某一概念构成一种“概念性视角”,凭借“概念性视角”去处理相应主题的具体事实。在两个层面相互作用的认知探究过程中,建立某一概念与其他概念的联系。“概念性理解”就是“由事实性实例支撑的真理”,可称为“概括性知识”。从学习内容的角度,“大概念”实际上是跨学科或学科“核心的概括性知识”。  相似文献   

7.
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生成与发展独特的体验和真切的感悟,是新课程阅读教学的一个关键所在。那么,体验”和“感悟”从何而来呢?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认为,图式(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方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一个人的图式对于他感知和理解新事物有着重大的影响:他必须把头脑中已有的背景知识与新事物联系起来,依靠这些图式去理解和解释新事物。就阅读而言,读者是根据其自身的心理图式来恢复和构建文本的意义的,有效的阅读活动,表现为读者的心理图式与文本图式的协调“、同化”与“顺应”。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我们的学生囿…  相似文献   

8.
王超良 《教学月刊》2011,(11):61-64
一、问题的提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能简单地通过教师传授得到,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当前所学的新知识,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通过“同化”与“顺应”,最终达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范梅南是北美“现象学教育学”的开拓并之一。在其所著《教育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里.他首次系统地提出了“教育机智”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10.
同化一词的基本含义是指接纳、吸收和合并成为 自身的一部分。在生理学上则指吸收食物并使之转化为原生质的过程。而最早用同化来解释知识的学习的人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他认为学习过程是新观点进入原有观念团内,使原有观念得到丰富和发展,从而为吸收新观念作好准备的统觉过程,这也就是指新旧观念的同化过程。后来,皮亚杰运用这一概念解释了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 奥苏伯尔不但用同化概念来解释知识学习的心理机制,而且提出了一个系统的知识学习的同化说。学习的同化说继承了学习的认知论的传统,把学生原有知识看成影响学习新知识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让·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中的“适应”理论 ,探讨中学生物理学习中思维定势的形成和思维定势在中学生物理学习中的作用 ,希望对思维定势有更深刻的认识。儿童智力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适应的过程。同化和顺应是适应的两个方面。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 ,通过同化并不断巩固 ,形成思维定势 ;通过顺应 ,突破原有思维定势 ,形成新的思维定势。思维定势是同化不断成功达到平衡而形成的图式。学生在面临新的问题和情景时 ,总是试图用原有图式同化 ,也就是利用自己的思维定势试图去解决问题。如果成功 ,则获得暂时的认识上的平衡。如果不成功 ,便导致认知上的冲突和不平衡 ,或说产生思维障碍。此时 ,或者改造原有的图式 ,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思维定势 ;或者产生认知上的顺应 ,建构起新的图式 ,即建立起更高水平的思维定势。思维定势在学生解决物理问题、深入理解掌握物理知识和学习新的物理知识的过程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戏剧和影视艺术中,不时提到“潜台词”这一概念.就电视剧中人物对白中的潜台词而言,主要有完整的含蓄话语、未尽话语(半截话)、沉默“话语”等几种基本形态.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引入“摩尔”这一概念 ,并对这一概念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指出在“摩尔”教学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4.
张爽 《河南教育》2005,(12):28-28
现代认知心理学把知识的迁移。看成是先前学到的知识在后继学习中的运用.并促进新的学习:其中“促进新的学习”这一点更为重要。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种情况:学生记住了某一概念、规则.或方法、技巧.并能用自己的话来陈述它.甚至说得头头是道,但一遇到不同的问题情境往往会束手无策.  相似文献   

15.
口语交际能力结构要素研究是口语交际教学研究的“重中之重”,它对于确定语文科口语交际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明确其知识体系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新的课程标准首次提出“口语交际”这一概念,取代过去教学大纲里的“听说能力”,这是提法和认识上的改变,也为我们带来了新的关注视角.言语交际在口语交际教学中的引入,不仅带来了对传统的听说能力结构性变化,也为我们的口语交际教学体系带来结构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借助“他者”这一概念分析了喜福会的中国母亲们在当时中国美国的男权社会中的遭遇,她们完全失去了自我,成了沉默,服从的他者;同时在美国还遭受着种族歧视,成了异域的他者.  相似文献   

17.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种经济直接依据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它“来自于对知识和技术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充分了解,体现了人力资本和技术中的知识是经济发展的核心”。美国政府和世界银行分别于1997年和1998年接受了“知识经济”这一概念,各国也普遍认同。  相似文献   

18.
关于建构主义教育观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亚杰(1896—1980)是瑞士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总是强调:“我的核心思想是相互作用”。他认为,个体的发展是主体与客体不断地相互作用,逐渐构造的结果。与此同时,他又指出:“正是主体的运算构成了他在其不断向前发展的智慧活动中所运用的结构元素”。这就表明了结构形成离不开主体的活动,强调了主体活动在个体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皮亚杰双向建构论的核心论点是同化和顺应的平衡导致了个体的发展。同化是“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表明了认识过程中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即“同化于己”的内化过程。顺应是“内部图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表明了在客体作用下主体  相似文献   

19.
现代的一项研究认为数学是拟经验的,它与人的主动建构以及社会的建构有关。本文探讨这一理论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1.建构主义(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皮亚杰认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也不是主观的,而是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相应的,认识既不起源于主体,也不起于客体,而是起源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认知个体(儿童)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当个体能用原有认知结构(图式)去同化新信息时,是处于一种平衡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试图从图式理论出发探讨文化图式这一概念在翻译过程中的应用,进而指出在翻译教学中应注重学生文化背景知识的积累和文化图式的建立,切实提高译者的翻译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