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适曾作如此评价:"从临大决迁昆明,当时是最悲壮的一件事……后来我把这些照片放大,散布全美。这段光荣的历史,不但联大值得纪念,在世界教育史上也值得纪念。"  相似文献   

2.
如实地采写新闻,忠实地记录历史。是记者神圣的天职。今年8月24日,《工人日报》在第三版头条位置,刊发了我采写的一篇述评性新闻《如果把真实情况告诉人民……》。这是一篇真正的独家新闻,正是沉重的使命感督促我完成了这篇报道记录了这段历史。今年5月底6月初,四川凉山州首府西昌及周边各县突然传出“西昌要发生8级以上毁灭性地震”的谣言。谣  相似文献   

3.
高有祥 《今传媒》2006,(8):24-25
2006年陕西电视金鹰奖评选中,西安电视台摄制的大型抗日战争历史文献纪录片《浴血中条》,被专家全票通过,获得第八届陕西电视金鹰奖纪录片类一等奖。这段历史大多数人是陌生的;这段历史六十多年来语焉不详、讳莫如深;这段历史的见证人绝大多数已不在人世,健在的几位都到了耄耋之年,即将翻过的这一页有可能永远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三年前,西安电视台专题部的编导们无意间听说了60多年前陕西军人在中条山英勇抗击日寇的故事,这令他们激动不已。电视人的责任感促使他们要深度发掘,把这段壮怀激烈的抗战史告诉给后人。告慰为了抗日战争的胜…  相似文献   

4.
作为河北电台六名赴四川特派记者之一、同时也是河北派往四川地震灾区采访的所有媒体记者中仅有的两名女性之一,我很幸运,可以有机会作为一名记者亲历这场灾难、见证这段历史。哀痛、震撼、欣慰……各种感情交织在一起,难以用语言十分准确的表达出这种感受究竟是什么?但是在这个情感的漩涡中,感觉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牵动着我,总有一种力量在鼓舞着我。  相似文献   

5.
当年,他亲历了狼牙山上的战火.是他向狼牙山五壮士中的幸存伸出了援助之手。半个世纪以来,他从不向别人提起这段历史,当幸存葛振林宣布了这条迟到的战地新闻后,他只淡淡地说:“我沾了五壮士的光,我不是英雄……”他.就是余药夫。  相似文献   

6.
《新闻与写作》的老师:您好!我是一名摄影爱好者,看了几期贵刊的来图求解栏目后很受启发,现将我在雅典奥运会北京火炬传递现场拍的这张照片寄给您,希望能得到专家的指点。“姜昆我爱你……为什么呀……你带给我们欢笑……”由于上面和群众的这段有意  相似文献   

7.
请看下面这段文字: "为了摘去头上那道可恨的'金箍'(按:指'右派'帽子),我也得像孙悟空那样,事事顺着唐僧;而我面前的'唐僧'就多了……我都得在他们面前低眉顺眼,显出一副恭顺的样子.在上世纪90年代的今天,我动手写这段文字的时候,为当时我人格和灵魂的扭曲,还真想大哭一场."  相似文献   

8.
我喜欢这段名言,常常背诵它: “一根木棍,上面挂满了柑桔、鸭梨、苹果、柠檬……一棵果树,它的嫩枝上无花无叶,而只绽出一些绿芽……让我来选择吗? 我想,这应该是简单的选择。然而,我又疑惑:这真是简单的选择吗?”喜欢读它,常常背诵它,是因为它提示的这种选择并不简单,作出睿智的选择也非  相似文献   

9.
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我以一名"见习生"的身份来到香港凤凰卫视(以下简称凤凰)实习,两个月的日子,我真切感受到的是一座在逆境中上行不止的城市的凝聚力和一个传媒在大事面前恪守职责的精神。这段非常日子构成我生命活动中一段非同寻常的旋律……  相似文献   

10.
一次和老外聊天,说我周游列国时,只揣了三句英语出门——“劳驾,请问……”,“谢谢!”,“再见!”我夸口不仅到处溜达,甚至还吃出外国的中餐馆都很难吃。  相似文献   

11.
"在海的远处,水是那么蓝,像最美丽的矢车菊花瓣,同时又是那么清,像最明亮的玻璃……"这段文字是安徒生的童话《海的女儿》之开篇。这段美丽的文字,也是我一直对童话保有美好回忆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记者?法官?高陈请看下面的问答:问:你叫什么名字?/答:(望问者、怔了怔)我叫××/问:今年多大了?/答:××岁/问:家住哪里?/答:我家住××村××组/问:你过去是干什么的,为什么现在会干起这一行的呢?/答:因为……因为……所以……就……如果您以为...  相似文献   

13.
《出版史料》2009,(2):69-72
现在想来,仿佛这一切已是几个世纪前的事了。不过这段经历所给我的却是带点苦涩,又带点欢乐。那是一种往事不堪回首的苦涩,又是一种创业的欢欣……  相似文献   

14.
文化革命资料是反映文化革命十年的历史资料,它是这段历史可供查考的一手材料,也是编纂这段时间地方志书的重要参考资料。我们湖南图书馆收藏有包括湖南、北京、上海、天津、河北、山东、甘肃等二十几个省市的文革资料,数量近百万份,内容比较齐全,是一份宝贵的财富。文革之初,我馆就很重视收集这批资料,为征集好这些资料进行过专门研究,进行了以下几种方式为  相似文献   

15.
参加"百名青年编辑记者延安行"活动,是我第二次去到中国革命的圣地,一如上次,深受教育. 艰苦卓绝的环境,百折不挠的精神,造就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的这段传奇.虽然历史的年轮变得越来越沧桑,但我们能感受到历史的力量,这历史本身"是鲜活的,是永恒的,是永远不会被遗忘的".  相似文献   

16.
档案自述     
我是一艘远古的船.行驶在人类历史的海洋.历史有多久,我就有多长,山呼海啸,风云激荡,我藏着六合的风雨,列着千载的苍桑.……  相似文献   

17.
近来,描写“文化大革命”这段历史的读物,似有热起来的趋势。一九八六年连续有一批这类读物问世。应当承认,这些书的作者,大部分是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力求深刻、具体、形象地叙述“文化大革命”这段历史。写得好,会引起人们对十年动乱和它所造成的影响的反思。我们认为,任何历史,任何人都是可以写的。但“文革”这段历史,背景确实很特殊,时间距离我们又很近,许多当事人都还在,弄得不好,容易引出许多纠纷。因此,写这段历史的作者要特别小心谨慎,对人对事都要作恰如其分的分析。这个要求,  相似文献   

18.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广阔的中国大地上,一大批知识青年,在党和国家的号召下,纷纷离开城市,或到农村定居和劳动,或到祖国边疆支援建设。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渐渐淡忘了对这段特殊历史时期的记忆。近日,一组有关当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老照片,将我们的视线再次拉回到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19.
我没有在复旦大学新闻系读过 书,也没有聆听过王中先生的授课,但他确确实实是我的老师,他是长我20岁的忘年交。 这段经历,这段历史要追溯到“沉重的1957年”。 主持王中的一次报告 50年代初,刚满20岁的我在南京《新华日报》工作,先是编辑、记者,后来当报社总编办公室秘书,主编《新闻业务》刊物,研究和探讨新闻学理论。1956年春天,王中先生带领一批复旦大学新闻系教授、讲师和学生在山东《大众日报》考察后,来江苏《新华日报》考察。领导上要我接待,并主持了一次由王中教授主讲的“新闻改革”的报告。当时他从共产…  相似文献   

20.
"你幸福吗?""我姓曾。"这段神奇对话出现在国庆前夕央视播出的《走基层·百姓心声》特别调查节目中,本是牛唇不对马嘴的回答,却被网友们封为"2012年又一神一样回复",同时网友们吐槽,指责提问记者水平太低。自然也就影响了这档节目的公信力,如果继续上纲上线,那就挨上新闻"祸福论"的板子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