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曾长期受苏联模式的束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毛泽东为了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联系自身的实践,对苏联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在认识和实践上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尽管他最终未能从苏联模式的总体框架内摆脱出来,但他的那些有价值的思想,无疑对今天还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发展建基于对苏联模式问题的准确把握.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科学地分析和对待苏联模式,进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突破苏联模式的困境,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后,苏联模式虽然不复存在,但仍对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具有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苏联解体至今已经有十余年了,对这个社会主义超级大国解体的原因的研究一直以来成为热点。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复杂的,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失调无疑成为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因此,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角度,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和自然生态各方面分析苏联在和谐社会建设上面的失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它为我国当前的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4.
苏联模式由于其产生时的历史背景和后期改革措施不力而产生了一系列的弊端,并最终在历经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走向了失败.但人们不能简单地将苏联模式中一些具体形式上的弊端夸大为苏联模式本质上的弊端,更不能将这些弊端直接作为苏联解体的原因,更不应因此而否认苏联模式对苏联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曾经作出的伟大贡献.而是应在分析苏联模式弊端的基础上,结合当今社会主义国家的现状对避免其弊端的可能性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5.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曾经成为世界文明中心。苏联的成功得益于先进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在于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和强大的思想文化管理体制。苏联模式的形成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和特殊的历史条件,它在保证苏联文明中心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苏联模式也存在一些弊端:经济上过于求纯、急于求成,指导思想上集权统一,超越阶段,政治体制严重脱离群众。因其不能与时俱进地作出调整,苏联模式走向了反面。衰落的苏联模式诱发了苏联文明中心的向外转移。模式先进而走进文明中心的经验,模式衰落而淡出文明中心的教训,对于深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丰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精神实质指的就是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俄国实现,是马克思主义俄国化进程中形成的一种社会主义实践模式: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发展及其崩溃的历史经验表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历史的产物,具有历史形成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同时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只是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个别模式,它的崩溃和失败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失败,它的失败只是意味着一种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模式应该寻求新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建国之初,由于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只能借鉴苏联的经验。因此,苏联模式得以在中国全面确立。随着中苏分歧的扩大,中国开始对苏联模式进行反思,并开展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中苏关系恶化以至决裂,中国的社会主义探索走上歧途。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正确认识和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正确认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重要理论前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基本原则,正确对待苏联模式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同时也是保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的关键.只有搞清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才能更加清醒而有效地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9.
探析苏联国民经济崩溃的原因,对深层次理解苏联解体有十分重要意义。文章从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和美国的分化瓦解战略两大方面分析论述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崩溃原因,苏联国民经济的崩溃直接导致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从而瓦解了苏联人民意识形态,最终使得苏联社会主义大厦轰然倒塌。  相似文献   

10.
由于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经济很落后的状况下艰难起步的,没有工业化的实践和经验,又要尽快恢复国民经济,赶超发达国家,因此,毛泽东在开始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时,就只得借鉴学习苏联工业化模式。对苏联模式毛泽东并没有照抄照搬,而是对苏联工业化模式的弊端进行了反思并结合中国国情作了相应的调整,实现了对苏联工业化模式的历史性突破。  相似文献   

11.
苏联模式由斯大林正式确立,延续了数十年都没有本质性的改变。苏联模式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轻视生态保护,这一路径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奥康纳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以对苏联模式伴生的生态危机进行解读,由于苏联在环境保护和生产力发展等问题上与资本主义具有相似性,因此这种生态危机实质上是苏联模式自身所导致的“第二重矛盾”的后果。总体来看,苏联模式并不成功,故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超越苏联模式,走出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从我国几十年社会主义实践特点变化的角度来看,改革开放前以苏联模式为范本的实践可看作是依据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而进行的制度实践,这是忽视社会主义内在价值追求的实践,而上世纪80年代改革则可看作是对这种忽视价值追求的实践的逐步修正。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表明我们的实践彻底告别了传统的制度实践方式,转向了以价值追求为核心的实践方式。  相似文献   

13.
建国以来,中国在探索现代建设模式的道路上,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教训.毛泽东既未沿袭西方,也未完全照搬苏联模式,提出了一些正确的理论原则;邓小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创建了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模式.这种模式是对50年来的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相似文献   

14.
建国以来经济模式更替的历史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庞松 《教学与研究》2000,6(4):37-43
本文从所有制结构和经济体制变迁的角度,考察了建国以来三种经济模式更替的历史缘由.认为新民主主义经济实践所创造的在国营经济领导下的混合经济模式,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提供了实证的经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模式在许多关节点上是对新民主主义经济模式的继承和发展,但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复归,它是在新的时代环境和国际条件下大胆创新的产物,比之过去的模式更丰富、更成熟、更能体现中国社会主义的特色.从经济发展的连续性和相关性来看,也不应忽视它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之间的继承关系.  相似文献   

15.
关于苏联模式研究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或"斯大林模式",是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过程中,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苏联具体国情相结合,形成的一整套社会主义的制度。斯大林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不管是取得的成就还是所犯的错误,都是共产党人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出现的,都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6.
苏联时期学校德育的经验及教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经验及启示苏联的学校德育模式经历了70多年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它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学校德育 ,无疑是人类历史上思想道德教育发展的里程碑 ,这一艰辛的历程曾给苏联时期学校德育带来过辉煌。苏联学校曾培养了几代数以千万计的社会主义爱国者、建设者和保卫者 ,他们为建设和发展苏联社会主义做出了积极贡献 ,使苏联在短短十多年的时间就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 ,一跃成为综合国力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强国。尤其是“二战”时期 ,先后有1000多万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在抗击法西斯侵略和保卫祖国的战斗中英勇牺牲 ,捍卫了苏维埃…  相似文献   

17.
徐春莲 《考试周刊》2007,4(38):158-159
斯大林模式是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形成的,它既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也存在一些弊端和问题。总结它的经验和教训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角度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一些历史的回顾和分析。  相似文献   

18.
对中国模式的关注源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中中国经济的稳健表现。中国模式进入研究范畴,应设置多个参照系进行横向对照,同时从时间的动态维度予以考察。中国模式主要具备了三个方面的特征:第一,政府调控下的市场经济;第二,相对集中的权力配置;第三,务实的发展路径。中国模式致力于现代化国家的建设,虽诞生于向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学习,但却是对苏联模式的全面突破。中国模式的社会属性仍是社会主义,中国模式下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也归因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词。从理论上讲,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更进步更美好。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不当之处及苏联的解体对国际社会主义的建设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只有科学地认识社会主义,才能找到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0.
苏联教育理论从二十年代开始初创,经过几十年的营造,直至今日兴起“合作教育学”思潮,其间经历了一条反复、曲折的道路,留下了许多经验和教训。我国自五十年代起,全面学习苏联的教育经验,以苏联学校教育的模式对教育进行改造,给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教育理论的建设带来了很大影响,其中有许多亟待总结之处。因此,回顾苏联教育理论发展的历史道路,并展望苏联教育理论发展的趋势,对于我们是极富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