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自宋朝以来,妈祖就是闽南人最崇信、最虔奉的神祗。自宋代随着大陆移民的东渡,妈祖信仰被带到了台湾。现在妈祖信仰在台湾民间信仰中,比其他任何一种民间信仰都更深入人心。随着两地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妈祖信仰逐渐渗透到两地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民间大众心灵的重要支柱,继而凝聚为两地的共同传统和精神力量,形成了两地较稳定的社会习俗,构成了以渔民为主的妈祖文化区,妈祖则成为两地区域文化认同的标志。妈祖信仰的普遍性和广泛性为海峡两岸的统一奠定了良好的思想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2.
福建泉州与台湾两地民间信仰一脉相承。自20世纪80代海峡两岸恢复交往以来,泉台两地王爷信仰交流日趋频繁,交流的形式日渐多样,即由单向到双向互动;交流的对象日趋多元;交流的领域不断拓宽,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漳州古称"佛国",民间信仰之风盛行。漳州民间信仰具有多样性、兼容性、功利性等特点。其在台湾及东南亚地区的影响有利于加强交流,促进统一。  相似文献   

4.
台湾的民间信仰主要源于福建,闽台民间信仰具有传承关系,两地民间信仰从内容、形式到程序基本相同,具有鲜明的共性特征。闽台民间信仰的传承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它反映了闽台之间深厚的人文历史渊源。当前,闽台民间信仰的交流深入发展,闽台两地信众的联系更加密切,这对促进闽台两地文化交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两岸经济合作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外溢出政治、文化和社会效应。外溢政治效应主要表现为两岸政治互信不断巩固、两岸党际交流机制化、两岸经济关系步入制度化轨道;外溢文化效应主要表现为两岸执政双方对文化交流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的重要性形成高度共识、两岸同属一个民族一个中国的政治文化认同不断凝聚、两岸文教交流不断深化、两岸文化产业合作开始启动;外溢社会效应主要表现为两岸同胞逐渐形成了以海峡论坛、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两岸和平论坛、两岸双向旅游合作为核心的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民间交流交往格局,对两岸同胞相互学习、加深理解、凝聚共识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石美莹 《林区教学》2008,(12):45-47
保生大帝作为北宋时期享有盛誉的名医,曾救助无数的黎民百姓,历来为当地民众敬仰,后被尊为神灵崇拜,并流传到台湾地区,与妈祖信仰、关帝信仰、开漳圣王信仰一起构成了闽台地区四大信仰,在闽台地区拥有大量的信众,是闽台地区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信仰文化。近年来,台湾民众到大陆寻根问祖的活动日益频繁,加强民间信仰文化的交流是其中重要的活动内容,因此,由两岸共同举办的保生大帝信仰的文化活动方兴未艾,逐渐成为促进闽台交流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品牌,必然在维系祖国大陆与台湾的血脉关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三山国王信仰是粤东地区的主要民间信仰活动,从明代开始随着粤东客家人向台湾的播迁,三山国王信仰也传到了台湾地区,成为客家人开发、建设台湾的重要守护神。透过描述三山国王信仰的起源、分布与发展及历史不同时期在粤、台两地的互动来探讨民间信仰在两岸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8.
土豆,在大陆称"马铃薯",在台湾叫"花生";大陆称的"软件",在台湾叫"软体"……两岸部分字词的差异即将有典可查。日前,两岸合作编纂中华语文工具书大陆编委会与台湾文化总会,分别在北京、台北举办新闻发布会,宣布双方合作的最新成果——《两岸常用词典》编纂  相似文献   

9.
密切漳台旅游合作交流研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漳州与台湾血缘、地缘、文缘、商缘、法缘关系密切,开展旅游合作与双向交流优势明显,潜力巨大。但漳州需要做出新改进、拿出新举措,整合对台旅游优势,才能更进一步密切漳台旅游合作交流,把漳州构建成海峡西岸对台旅游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10.
《嘉应学院学报》2016,(4):18-22
台湾客家民间信仰中的神灵大多源自大陆,如公王、伯公、妈祖、关帝等。以两岸客家虔信的定光古佛和惭愧祖师的渊源及其传播台湾为例说明两岸客家,神缘一脉。  相似文献   

11.
漳州旅游资源丰富,是台湾同胞的"缘分之都",对台发展旅游优势突出,但目前效果不甚明显。两岸三通背景下对漳州旅游业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当前漳州旅游业应整合资源,打造品牌,开发针对年轻一代的旅游产品,突出文化内涵,加大推介,加强区域合作,使之成为台湾同胞出游的主要目的地。  相似文献   

12.
随着以民俗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活动的日趋发展,越来越多的民俗文化项目以民俗村寨或主题园的方式开发。桂林“世外桃源”景区作为桂林民俗文化主题园的代表,对其民俗文化主题的开发研究具有现实意义。从“世外桃源”景区已开发项目及其经营状况来看:开发民俗文化必须具备大胆创新的思路,协调与平衡的能力,在对民俗文化的内涵进行深层发掘的基础上,遵循开发原则,既展现出民俗文化的内在精髓,又打造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民俗文化产品。  相似文献   

13.
厦、漳、泉是我国东南沿海极富个性的城市群,在福建省内属于开发较早、发展程度较高的旅游区域.区域旅游合作的根本思路不仅仪是同质协作,更多的应是在机制、体制上的异质互补.厦、漳、泉同城化以后,通过区域旅游合作异质互补,厦、漳、泉就可以从目前一般性区域合作、城市联盟向紧密型、实质性、一体化融合的大都市区发展,形成全方位、开放式的大旅游网络.  相似文献   

14.
论闽台民间信仰的社会历史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闽台素有“好巫尚鬼”的传统,民间信仰特别发达,它以深不可拔的传统和无孔不入的力量,对闽台社会历史产生重要的影响。闽台民间信仰曾经为闽台先民拓展生活空间提供精神支柱,并在维系基层社会的政党秩序,传承文化传统,丰富民众经济文化生活,以及参与社会教化,凝取民族精神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时至今日,闽台民间信仰仍然在民间发挥其特有的社会作用,其中联系海峡两岸骨肉亲情关系的纽带作用还得到一定的强化。  相似文献   

15.
海峡两岸旅游合作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峡两岸旅游合作是区域旅游合作的一种特殊类型,其发展可分为起步期、磨合期、发展期等3个阶段,海峡两岸旅游合作动力机制包括自动力机制与他动力机制,他们共同推动海峡两岸旅游合作发展,动力机制所激发的旅游合作主体即政府、企业、民间组织的利益关注点的不同,将使不同的旅游合作主体主导旅游合作。目前,两岸旅游合作应逐步从“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政府引导”转变,做到政府归位、企业到位、民间组织补位,从而实现海峡两岸旅游合作发展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6.
指出闽台拥有共同的文化资源,是合作与开发"智慧旅游"的基础。福建湄洲的妈祖文化是一个特殊的人文旅游资源,以它为核心,构建闽台"智慧旅游"合作平台,有助于增进两岸的交流与互动。阐述湄洲岛旅游风景区应克服基础设施不健全等问题,更新观念,引入市场力量,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以期建构适合于两岸旅游业整合与发展的"智慧"系统。  相似文献   

17.
区域旅游合作已成为当今旅游业的一个显著特征和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影响闽台旅游合作的障碍主要来自政治因素、闽台旅游互动失衡以及国际国内市场上的竞争三个方面。可以通过政府主导的渐进发展、差异化的错位竞合、资源整合的系统开发等战略以及建设闽台旅游交通网络、构建闽台旅游营销协作体系、打造闽台旅游合作的互联网服务平台、与其他产业联合寻求合作空间、借“后奥运效应”大做旅游文章等路径来促进闽台旅游合作。  相似文献   

18.
乡村旅游已成为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民俗文化村是乡村旅游的重要部分,对于建设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美化精神生活、构建和谐社会有特殊意义。然而,有关开发设计理论探索,更多地停留在民居建筑等外部设计、浅层民俗活动上,忽略了对深层精神的研究,未能正确处理民间信仰问题。为填补这些空白,故对民俗文化村开发的整个体系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厦门、漳州和泉州三个地级市是福建省城市中最具活力的核心区域,区内三大城市地域相邻,文化背景同源,旅游基础设施相对完善,旅游交通便利,旅游资源的相似性与互补性兼而有之,旅游经济联系紧密.文章分析厦漳泉城市旅游合作现状,以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为契机,针对厦漳泉大都市区旅游同城化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互补共赢的旅游系统要素的整合、利益的协调补偿等对策,为实现厦漳泉大都市区旅游同城化提供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20.
清领台湾时期闽粤两省的客家人与福佬人在原乡人多地少、自然灾害频发的背景下,冒险来台讨生活。伴随他们来台的是原乡的祖籍神,福客移民希望在新拓之地得到祖籍神明的庇佑。随着移民在台湾的拓垦,原乡的祖籍神在台湾传播开来。福、客族群在拓垦过程中的错综复杂关系,最集中、最完整地体现在民间信仰。来自原乡的祖籍神是福客族群在协作拓垦时期的共同守护神,是族群关系紧张、族群意识高涨的标识,反映了福客族群的最终融合。透过客家民间信仰在台的变化,可以看到其背后福客族群关系的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