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其原因除了具有深刻的主题外还应表现在其塑造的活灵活现的人物上,在其中塑造的较为完美的应该就是"金陵十二钗"。这十二人中除了林黛玉和薛宝钗之外,还有一个我最喜欢的人物就是王熙凤。她在其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但是历来人们对其是褒贬不一,本文就是针对其恶面的背后的悲戚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林黛玉新论     
林黛玉是《红楼梦》的轴心人物,其他人物则是她的某种"影像"。林黛玉的形象特征表现在:貌美第一、才高无二和寓意深广三个大的方面。形象寓意是她的"形象美"的重点,概括起来包括五个方面:知恩,报恩;钟情,尚情,唯情;情愁,乡愁,生命意识;求真,显真,归真,颂真;山水崇拜,天道归合。《红楼梦》是林黛玉一个人的故事,《红楼梦》的全部或最高意蕴可以从林黛玉身上得到最高也是最终的解释。  相似文献   

3.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举世公认的巅峰。而宝黛之间美丽动人的爱情是其重要情节。林黛玉被冠以“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女主人公”,因为她是一个有才有貌、有德有识,以死殉情、抗争的少女。  相似文献   

4.
"林黛玉进贾府"是《红楼梦》中的重要篇章,旨在通过林黛玉的所见所闻对贾府的生存环境暨主要人物作一特写式的全面介绍。该篇文笔优美、感情炽烈,读之使人回肠荡气。然而,稍加琢磨,便会疑窦丛生。此前林黛玉真的从未去过外祖母家吗?贾府的主子她真是一个都不认识吗?如是,当然是有悖事体情理之事。究其原因:此既非作者的疏漏,更不能以败笔论,而是宏著梦幻性特征的显现。  相似文献   

5.
"林黛玉进贾府"是《红楼梦》中的重要篇章,旨在通过林黛玉的所见所闻对贾府的生存环境和主要人物作一特写式的全面介绍.文笔优美、感情炽烈,读之使人回肠荡气.然而,稍加琢磨,便会疑窦丛生.嗣前林黛玉真的从未去过外祖母家吗?贾府的主子她真是一个都不认识吗?这当然是有悖事体情理之事.究其原因:既非作者的疏漏,更不能以败笔论,而是宏著梦幻性特征的显现.  相似文献   

6.
“林黛玉进贾府”是《红楼梦》中的重要篇章,旨在通过林黛玉的所见所闻对贾府的生存环境和主要人物作一特写式的全面介绍。文笔优美、感情炽烈,读之使人回肠荡气。然而,稍加琢磨,便会疑窦丛生。嗣前林黛玉真的从未去过外祖母家吗?贾府的主子她真是一个都不认识吗?这当然是有悖事体情理之事。究其原因:既非作者的疏漏,更不能以败笔论,而是宏著梦幻性特征的显现。  相似文献   

7.
《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大家往往把目光投射在王熙凤、林黛玉、贾宝玉、贾母身上,却往往忽视了其中一个重要人物——王夫人。王夫人,作为贾政之妻,京营节度使王子腾之妹,深得贾母信任,是贾府的实权派。这样的出生和经历注定了她不是一个普通的夫人,其为人处事必有过人之处。本文试从她在《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的表现入手,窥视她的性格和心理。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中的人物,都是真的人,活灵活现,具有"原生态"意义。破解《红楼梦》中诗词的意义既贵心细尤贵眼明,需要耐心更需悟性。《红楼梦》宴饮活动中的这种文化意蕴不仅仅是为了"烘托"气象。正是饮宴活动才凸显了小说人物性格中的"另一面",让人感到更可爱可亲。《红楼梦》的文化研究使我们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它在小说中的巨大作用。没有丰富的文化内蕴,就没有《红楼梦》的永恒魅力,《红楼梦》就不会经久不衰,屹立世界文学之林!  相似文献   

9.
吴林 《文教资料》2008,(23):20-22
<红楼梦>中最令人关注的人物就是林黛玉.通过对文本的仔细阅读,可以发现林黛玉的性格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和我们现实中的所有人一样,有一个形成、发展变化、成熟的过程:从最初童年的"孤高自许,目无下尘",到性格的最终确立的自尊自爱、细腻敏感、体贴真诚、活泼幽默.虽然她不免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不足,但这仅仅是白璧微瑕,借苏轼<和子由论书>中的诗句来说,"貌妍容有颦,璧美何妨椭?"林黛玉当之无愧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女主人公".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有其自身独特的品格,这种品格是前所未有的,也是不可重复的。但是,这种品格却不是与生俱来或凭空而降的,而是扎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正是林黛玉以前诸多历史人物和文学人物个性品格的涓涓细流,才在《红楼梦》中汇成了黛玉品格的一泓清水.黛玉品格有着深厚的文化承载,而且是一种极度升华状态的文化承载。  相似文献   

11.
林黛玉丧母后被接进贾府是将其作为陌生人看待的.她不仅不熟悉贾府的环境,亦不认识阖府所有亲眷.凭林黛玉母女同贾府的至亲关系应是府中的常客.故而,对林黛玉详尽介绍人物身份等做法有瞒蔽读者之嫌,不合事体情理.然而又不能对此举轻易作舛误或败笔论,应是大有深意存焉.仔细想来,红楼梦>是社会人生之梦,它是由诸多短梦小梦联缀而成的.对林黛玉进贾府的叙写犹如记述一场小梦,这充分显示出宏著的梦幻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
以"五行"文化特性建构人物形象,这是中国古代部分小说人物形象叙事的一种特殊方式。"五行"之特性影响着人物思想、性格的特性生成,使其成为人物形象叙事的重要原型密码。其中猪八戒与林黛玉属"木",其思想、性格具有"木"的文化特性,揭示出"五行"作为文化密码对两个人物形象塑造的深层影响;但两个形象的文化意义、美学意义有所不同:猪八戒是感性的厚重,林黛玉是灵性的升华;猪八戒是喜剧,林黛玉是悲剧。这不仅反映出两部作品思想意蕴的差异,也体现了两部作品美学旨趣的不同。  相似文献   

13.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主人公之一,在她身上凝聚着作者的理想、欢乐与哀愁。林黛玉形象的出现,为中国文学史人物画廊增添了崭新人物形象。她光彩动人、摧灿夺目,启人深思。(一)林黛玉是作者呕心沥血,用理想与现实、用历史与未来,用智慧和热情塑造出来活在读者心中的艺术形象。她聪明清秀,“秉绝代之姿容,具稀世之俊美”,在贾、薛各府婆子丫环眼里她是天仙般的姑娘,在表兄宝玉眼里她是“神仙似的妹妹”。她不仅美丽,而且聪明,才思敏捷。她的才情“真是寡二少双,惟有青女素娥可以仿佛一二”(九十七回),凡看过《红楼梦》的人…  相似文献   

14.
薛宝钗是《红楼梦》中仅次于宝玉、黛玉的主要人物。我们从这位第三号人物的典型形象中所看到的,是封建主义虚伪做作的本来面目,同时在它的上面又蒙盖着一层典丽大方、色泽悦目的外衣。深固的封建主义思想意识,已经使薛宝钗渐渐失去一个少女的天真、稚气和单纯。青春的热情和光华,正在她身上收缩、退却而表现为一种成年人的稳重和世故。 薛宝钗虽然也象林黛玉一样早年丧父,但不象林黛玉一直禁处深闺,而是很早就留心家计,为母亲分忧代劳,因此接触世面较多,懂得世故人情。史湘云不认识的当票她认识,探春不知道“一个破荷叶,一根枯…  相似文献   

15.
林黛玉成为中国文学人物长廊中的典型形象,与作者刻画出了人物的"颊上三毛"——"心多"密切相关。作诗谈论、善感多情凸显了林黛玉的灵慧之心;言语含酸、行动多恼体现了她的猜疑之心;贾宝玉某些颇令世俗起疑的行事,林黛玉却并不猜疑,显现了林黛玉的知止之心。林黛玉"心多"其实是她的恋爱之心绾合身世之感的细致表征,它凸显的是"真心",当与"妒"字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16.
"传神文笔足千秋",既可言《红楼梦》,也可言中国小说经典的艺术魅力;"不是情人不泪流",既可言《红楼梦》,也可言中国经典小说读者状态。中国小说读者中确有不少"水浒人"、"三国迷"、"西游人",乃至"黛党"、"钗党"……  相似文献   

17.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英国著名的女作家,其作品以刻画人物感受见长,幻灭感是其文学创作的一个主要题材。林黛玉则为中国古典文学中多愁善感闺秀之典型。本文主要通过对曼斯菲尔德的几篇短篇小说中的主人公及曹雪芹的《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的性格分析比较,揭示曼、林二人之间的相似之处——触景生情的幻灭感。  相似文献   

18.
道德作为资本,它实实在在存在于经济运行中,无论从理论还是人们的感受中,道德资本都不陌生。虽然人们接触的首先是"物",但从"物"中我们能够认识到其生产者、经营者"藏"在"物"中的"德"。"德"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绝对是存在的,并且通过"物"而感触之。这就是生产者、经营者的道德资本。一个社会,一旦只有"物"而没有"德",这个社会的经济运作是惨不忍睹的,这个社会从基本上说经济发展就快要停滞了。当今中国不是没有"物",而是"物"中缺乏"德",其后果是不想自明的。中国不下力气解决这个问题后果非常严重。所以,强调道德资本、运用道德资本,加强对道德资本的投入,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9.
“千古情人独我痴”——试论贾宝玉之情的深层蕴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是《红楼梦》中贾宝玉形象的性格基点,也是理解和把握这一形象的关键点。贾宝玉之情,本质上是对灵秀女儿的珍爱之情,对柔弱的、处于弱势地位的女儿们的呵护之情,对薄命女儿们的悲悯之情,对恋人林黛玉的深切挚爱之情,对无情之物的仁爱之情。贾宝玉不同于一般的"情痴情种",贾宝玉之情,更不同于一般的俗情。他的情,"为天地古今男女所共有之情,为天地古今男女所不能尽之情"。他"把对个别女儿的爱扩展为对所有女儿们的爱与同情","不但及于众人,而且及于众物",真正践行了中国古代思想家们所倡导的"民胞物与"思想,是一种"广范围高境界的情",一种"最博大、最崇高的情",是天地间之大爱。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伟大的长篇小说,是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同时也促进了中国现代小说的萌芽。从语言出发,《红楼梦》是"白话的典范";从内容出发,《红楼梦》具有现代小说的"主体性"特征;从艺术思维方式出发,《红楼梦》具有现代的复调性;从哲学思想出发,曹雪芹第一次把"情性"提高到形而上学水平。《红楼梦》具备的现代特征体现了中国古典小说与现代小说之间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