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新型的综合课程。如何让枯燥的知识在师生的演绎下鲜活起来,让陌生的情境在师生的体验中熟悉起来,笔者认为必须巧妙处理好“知识”、“问题”、“情境”三者的关系,以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指导学生如何做人、做怎样的人的学科,也是德育教育的体现,所以如何有效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广大教师需要关注的重点。为了让更多的学生融入课堂,体会知识的实用性,阐述了情境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价值,并从“创设生活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设多媒体情境,将抽象知识形象化”“创设问题情境,利于学生...  相似文献   

3.
聂振 《中学教学参考》2024,(6):65-67+87
“依托情境,点面结合”是基于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知识内涵,以情境认知理论为支撑,立足课堂教学之“点”,辐射课外运动之“面”,让学生完成复杂情境任务、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实现学科知识的激活、运用、迁移、建构乃至创造性运用的教学模式。文章通过呈现及解析“50米折返跑”的教学设计片段,进一步阐明“依托情境,点面结合”体育教学模式的基本实践样态:情境问题设置—情境任务呈现—事实观察与探索—学习反思与分析—情境知识创造性运用的具有完整意义的教学程序,并分析有利于学科知识应用与创造性拓展的课外教学路径,从教师、教学、安全三个角度提出有效实践教学模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探索《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的“知识”入手,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提出《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知识的双重情境化。其一是指,将知识置于其发生和应用的真实世界的情境之中;其二是指,将知识与学〉-7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构成的主体情境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5.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新型的综合课程.如何让枯燥的知识在师生的演绎下鲜活起来,让陌生的情境在师生的体验中被熟悉起来,笔者认为必须处理好"知识""问题""情境"三者的关系,以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对话”即师生互教互学,并在对话、互劫、讨论、交流中不断生成新知识的“学习共同体”的关系。数学课的对话首先基于一定的“情境”,创设情境,就是要尽可能创设真实的、日常的、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便于鼓励学生将知识进行整合,挖掘出更广更深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他人(师生)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主动获得的。所谓“基于问题解决的知识建构”,是指把学习置于实际、具体的数学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探究  相似文献   

8.
李峰 《小学教学研究》2022,(18):83-84+87
“道”为“德”之本体,“德”为“道”之功、“道”之用。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情感”入手,通过“问题情境、已有经验、学习活动、真实体验、师生互动”的有效路径,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情感共鸣中成长,在道德认知中提升,在情感体验中升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  相似文献   

9.
第斯多惠说:“教学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兴趣与情感有着直接的联系.教学要以愉快的心情为基调.进行师生的双向交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创设求知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探索新知识的强烈愿望和浓厚的兴趣。保持高昂的情绪。主动摄取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情境体验法就是教师通过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与生活、社会等相似或一致的情境,然后将学生在情境中体验知识的生成、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的教学方法,这是一种能够突破教学时空,帮助学生学以致用的重要途径。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为了让小学生的品质行为得以正确养成的学科,在这个课程中利用情境教学法,能够有效加深小学生对这些思想品德知识的理解程度,也更符合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本文便对如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使用教学情境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基于立德树人的现实要求,高校研究性教学改革任重道远。通过社会系统理论,我们能够重新审视研究性教学系统的运行动力。知识“内循环”既遵循建构主义的发展规律,也释放高校师生的教学活力,还能促进元思维能力的培养。在研究性教学的系统论视角下,系统功能以育人为目标;系统沟通以“情境”为手段;系统运作以课堂为媒介。知识“内循环”基本特征包括:以去知识中心主义为基础;以大学生发展需要为核心;以知识的流动性自我生产为主线;以“互联网+教育”实践为驱动。知识“内循环”包含三种实现形式:强化研究性教学资源配置,提升系统生产力;重塑师生课堂教学观念,解放知识流动张力;加速教师评价体系改革,提升系统稳定力。  相似文献   

12.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培养需要学生建立科学认识并能付诸实践行动,教学内容的结构化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选取“探析二氧化硫的功与过”教学中的部分环节,从模拟主题情景、串联情境任务、引导反思概括三个方面阐述促进知识关联、认识思路与核心观念结构化的设计策略。指出“素养为本”的教学应注重知识、思维和观念的统一,从整体上构建“主题-情境-问题-任务”的结构化。  相似文献   

13.
秦燕 《职业教育研究》2011,(12):113-114
基于社会生活过程的思想政治课情境教学应以"生活情境"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为目的,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与学的任务,引导和组织学生在社会生活情境中学会思考和分析,提升自己的能力。通过自主学习目标的确定、师生共同列出问题、师生创设真实情境等环节的实施,实现教师主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知识能力素养协调发展、教学相长师生共学的教学原则。  相似文献   

14.
刘桂珍 《现代教学》2004,(12):24-24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任何一堂课都会形成一定的“情感场”,这种“情感场”是以教师的情感为核心去影响学生的情感,进而形成师生对教材及师生之间的情感体验,从而去影响教学效果。多媒体网络能创设出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情境,不仅可以教给学生知识,还可以让学生在情境中触发情感,更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因此,将音、像、动为一体的多媒体网络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去,使之与课堂教学的“情感场”相互交融,可以使语文教学焕发生机。  相似文献   

15.
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使教师和学生都能找回丢失已久的“自我”,建构起丰富的精神生活,享受生命成长的欢乐。“活”表面上是课程的内容活、经验活、情境活,实质上是师生双方的知识活、经验活、智力活、能力活、情感活、精神活、生命活。“活”意味着师生双方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开、个性的张显和主体性的弘扬,意味着师生双方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与精种的感召.  相似文献   

16.
任晓松 《江苏教育》2023,(50):53-55
学科实践强调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让学生习得应用知识能力之知,这与数学结构化教学的指向是一致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跨学科情境、数学史情境、真实应用情境等策略,让学生在情境中关联知识、建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像学科专家一样思考和实践”。  相似文献   

17.
新课改以来,小学品德课教学提倡让学生融入一定情境,在有效的情境下,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小学品德本身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教育意义,不是靠知识的记忆就可以体会到,就可以理解的。教师只有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结合有效的情境才能让学生学好品德课。故事教学法以其趣味性激发学生兴趣,以其良好的互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互动,在交流、讨论中学习。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课本知识的重点融入故事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更加深入地对课本基础知识进行探索,也发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18.
以“尿素的合成与合理使用”为情境主线,以“感受尿素合成的新方法”到“感知尿素之功”及“感知尿素之过”再到“感悟尿素的环保价值”四个逐层递进的教学环节,展开“含氮化合物的合理使用”单元复习,让学生感受化学知识的价值和化学对人类生产生活做出的巨大贡献,形成合理使用化学品的意识和绿色化学观念,以此促进学生“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在特定情境中交流、对话和沟通的互动过程.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意外”常常出现,教师不应回避、扼杀学生的“意外”,而应善待、善用这些“意外”.有效地利用和处理这些“意外”,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知识,提高能力,增长智慧,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彰显学生的个性,焕发师生活力,更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发现的惊喜和成功的快乐.  相似文献   

20.
江炜炜 《教师》2013,(34):38-38
1.注重情境创设。启迪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情感、思维互动及交流的过程。一堂课“硬灌”和“巧输”,其结果截然不同。“巧输”能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不知不觉地迈入知识的殿堂。闪而,教师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学生求知的“胃口”,满足其“食欲”。例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