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啸 《新闻采编》2006,(6):10-10
精确新闻报道是把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与传统新闻报道技巧融为一体的新闻报道方法。精确新闻报道是指记者在采访新闻时,运用调查、实验和内容分析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来收集资料及查证事实,以报道新闻。  相似文献   

2.
精确新闻报道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晓钟 《新闻界》2002,(2):18-19
20世纪最后几年,中国各地新闻媒体上开始不断出现引用各种抽样调查结果的报道,这类在国外被称为“精确新闻报道”(PrecisionJournal-ism)的样式在中国媒体上日渐增多,似乎酝酿着中国新闻报道结构继深度报道之后的新一轮调整。目前,中国媒体上出现的这类报道大多是引用媒介外的各类调查机构或一些课题研究组的调查结果,同时,也有不少记者尝试自己采写这类报道。但是,由记者采写的这类报道许多是基于随意性的“抽查”,显示一些媒体对这种报道与传统报道的质上的区别还未有清晰的认识。一、精确新闻报道的意义精确新闻报道是指采…  相似文献   

3.
吴晖 《视听纵横》2002,(5):86-87
精确新闻报道(Precision Journalism)是由美国骑士报团的记者菲力普&;#183;梅耶(Philip Meyer)于1967年首先提出的。精确新闻报道,是指记者在采访新闻时,运用调查、实验、内容分析等社会科学的方法,收集材料及查证事实,用以报道新闻。也有人称其为“量化新闻”。但这主要是从报道的结果表现形式而言的,多数的报道以数字、图表等报道形式,给公众一个量化的真实。精确新闻报道有两种方式:一是主动性精确新闻报道,是记者自己做全面的调查和研究;二是反应性精确新闻报道,是记者利用政府机构,大学和私人公司收集好的报告来进行报道。  相似文献   

4.
陈才源 《东南传播》2012,(1):152-153
环境新闻是媒体报道的热点,在该领域有时容易出现一些新闻报道内容模式化、报道片面性、忽视长期效应等现象,使新闻媒体的形象和公信力受到损害。作者结合工作实践体会,对环境新闻报道中存在的几个常见问题进行归纳分析,探讨一些具体的改进办法,以期借鉴。  相似文献   

5.
新闻报道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新闻报道要取得最佳社会效益,提高新闻报道的可信性,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受众的信任是新闻报道发挥社会效益的前提。所谓可信性,是指受众对新闻报道的肯定性反应,即相信的程度、比率和取向等属性。可信性构成新闻信息的品格和素质。如果新闻报道的受众多,可信性高,产生的社会效益就积极,可以精神变物质,形成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不可信性与可信性相反,它是指受众对  相似文献   

6.
精确新闻报道是将社会学研究方法和传统新闻报道方式融为一体的新的报道方法。目前为我国数十家媒体所大量运用.但在其操作上还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7.
精确新闻报道:现状、问题和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分析了目前国内精确新闻报道的情况和问题,指出这些问题是缺乏必要训练的结果。同时,本研究对国内7所大学的新闻专业开设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精确新闻报道的工作步骤和写作、社会统计、计算机数据处理和统计软件等4方面课程的情况进行了调查,认为开课情况尚不能满足精确新闻报道发展的需要。建议对在职的新闻工作者提供必要的培训,并在新闻专业普遍开设相关课程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媒体采取一种更为科学具体的方式来报道新闻,那就是精确新闻报道,它能让读者更准确明晰地看到新闻内容,增强了新闻的可信度。然而,它也是存在着问题的,比如抽样方法不准确,问卷设计不合理,调查方法不完善等导致信息有误,甚至是完全的商业"作弊",影响其真实性。另外,报道内容过于生涩影响可读性也是精确性报道存在的...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这个大背景下,适应经济快速发展需要的各种有关商品、市场、消费、需求以及收入等民意调查,开始进入我国的新闻媒体。从而,促使以各种民意调查结果为新闻的报道——精确新闻报道,在我国媒体中迅速崛起。公众需求的变化与精确新闻的走俏在把效益和效率放在首位,视时间如金钱的市场经济下,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际交往和沟通越来越少,与此同时,迅速发展的大众传播业,使人们对媒体的依赖也愈来愈强。但是,依赖谁、依赖什么内  相似文献   

10.
精确新闻报道的社会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确新闻作为一种新发展起来的新闻报道形式,具有一些特别的社会功能,比如精确新闻能主动客观地反映社会现实,能摆脱新闻源的限制,能反映普遍的民意,能起到社会的预警器的作用,还能改变人们错误的观念等,掌握精确新闻的这些功能将有利于在报道中避免一些对应的功能失调。  相似文献   

11.
精确新闻报道是指采用现代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来采写新闻,侧重对其进行宏观的定量描述或解释分析的新闻报道方式。相比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精确新闻报道具有许多不可替代的优势,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劣势,我们将对此进行比较,以便对精确新闻报道有更深的理解。一、精确新闻报道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精确新闻报道,简言之,即泛指以各种社会调查结果为基础的新闻报道。它最早是1967年由美国骑士报团的记者梅耶提出的,之后的1973年,梅耶所著的《精确新闻学》一书使这种新闻报道方式逐渐风行于西方新闻界。我国的精确新闻报道始于八十年代。1982年,由北京新闻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人民日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联合对北京地区进行的受众调查开风气之先。1983年卫月29日,英文版《中国日报》以《首次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民意测验:读者相信报纸》为题将此次受众调查的结果以新闻报道的形式公之于众。此后,包括受众调查在内…  相似文献   

13.
精确新闻报道(precision journalism)是由美国骑士报团的记者梅耶(philip meyer)于1967年首先提出的。1973年,梅耶总结自己的报道实践经验和理论探讨成果,写成了名著《精确新闻学》。书中梅耶提及社会调查法可以成为新闻的来源,正式把社会调查法纳入新闻学的范畴。他指出,在这之前,并非没有人用社会调查法做新闻报道,只是没有系统化罢了。 所谓精确新闻报道,是指记者在采访新闻时,运用调查、实验和内容分析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来搜集资料,验证事实以进行新闻报道的一种报道形式。照梅耶的说法,社会调查法运用在新闻上,能公平地客观地反映调查事件的经过,去除团体偏见和新闻行业的成见,把直观变成真凭实据。  相似文献   

14.
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是指在报道相关新闻的时候必须从客观事实出发,及时准确地反映客观事实的发展的过程。目前我国新闻报道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新闻报道存在一定的虚假性,为解决这些问题,相关部门以及相关人员做了大量的尝试,但见效甚微。本文就新形势下新闻报道的真实性问题展开论述,旨在让人们共享真实、有价值的新闻,最终促进中国社会主义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彭艳 《新闻世界》2014,(8):381-382
2013年被称为"大数据元年",精确新闻报道自上世纪60年代末被提出以来,在西方以及我国的媒体行业都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但其中也不乏有一些应用上的困惑。本文从传播者、传播内容、受众的角度来看大数据时代精确新闻报道有着怎样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6.
“近日广州市创建文明城市联席会议办公室进行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市民对广州市‘一年一小变’的工作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对‘中变’寄予厚望。与5月份相比,市民对市容市貌的满意度有较大幅度上升,已从 5月份的 26. 2%上升到 43. 2%”。 这是11月5日广州《南方都市报》头版的一则消息,像这类消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出现在读者的面前,一些报纸甚至开辟了专版来刊登这类报道,如《北京青年报》的“精确新闻”版,《中国青年报》的“调查观察”等。这种新闻在报道方式上与传统的报道方式最明显的区别,就是新闻机构采用民意…  相似文献   

17.
<正>在中国,精确新闻报道是伴随着社会科学方法的普遍应用和公众调查的兴起而得到发展的。80年代以来,社会调查方法被普遍运用于各种学科和领域,也被引入了新闻学领域,并促成了精确新闻报道这种新的报道方式和新闻学流派在中国的兴起。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精确新闻报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精确新闻报道,泛指以各种民意调查结果为新闻的报道,它最早见于1824年的美国报纸。本世纪6o年代末,曾任记者的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的新闻学教授菲利普·迈耶首倡现代精确新闻报道之风。这种报道方式,实际上是记者将各种社会调查手段、科学统计抽样方法以及新闻采写技巧融会贯通来报道新闻的方法。这种报道不但能使新闻更加科学,给受众以量化的真实,而且能使新闻更准确、科学地分析和解释各种社会问题和现象,所以,很快引起新闻界的重视。1973年,随着迈耶《精确新闻学》一书的问世,精确新闻学派的形成,精确新闻学课程在新闻院校的纷…  相似文献   

19.
范旸 《新闻世界》2011,(4):11-13
精确性新闻是西方新闻学中的一个概念,自20世纪80年代引进国内以来,此新闻体裁开始越来越多地见诸报端和电子媒体,其中不免有盲目使用统计数字而内容空乏的报道。精确性报道中的数据,是新闻报道严谨客观的表征;精确性新闻报道的调查研究方法,是得出数据的科学途径。数字,绝不是仅仅为了充实报道,它的背后是科学的调查方法、生动的表达...  相似文献   

20.
未成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从法律角度解释,就是指未满18周岁的不具备民事行为能力或者不完全具备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在中国,这一群体有3.8亿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