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远离教育生活的教育学阁楼上,由概念和命题编织的产品在积压;在忘却了当下之人生存的教育评说中,关于人之教育的独白在继续。现代化进程中的教育和人,一个鲜活而又忧郁的话题。在这一话题的交谈中,我们不想再“独白”;关于这一话题的思想产品,我们不想复陈阁楼,于是我们试图走向生活中的教育和当下之人的现实生存①,自这样一个思维路向对“教育和人的现代性”所作的审视将我们导向了如下的结论。对此,我们拟从两个层面分三个问题加以说明。一、人的现代性:社会现代化“自然历史”的产物──现代性的相对与绝对,占有的完全与不…  相似文献   

2.
吴友智 《天津教育》2001,(11):12-13
说当代教育是“苦难的教育”未免太过于悲观,但说我们(校长、老师和学生)不少人正经受一场“教育的磨难”,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不知在这样的教育中,我们丢失了多少激情,流失了多少才智,丧失了多少机遇,损失了多少事业。就像需要足够的空气和空间一样,我们也需要“宽松的教育”。这不唯是一种理想的教育范式,而且是已经为不少教育工作者所践行的原则,追求的境界。一———“宽松的教育”是一种遵循规律的教育。它承认人的发展总有一个过程,“不急乃宽”。中国古代教育学有“学不躐等”之说,就包含着要循序渐进、拒绝揠苗助长的…  相似文献   

3.
教师知识首先不是真理,而是友好相处的观念。哲学家与教师的对话即是他们的“友好相处”。齐美尔“边界”理论认为,时间即是现在的时间量,空间是一种集学习、劳动与生活于一体的主体生存结构。因此,教师发展应基于教师劳动与生活的生命体验现场。鲍德里亚声称,在“拟象”时代。媒介以一种“真实的内爆”正在消解、传递与制造意义,同时也在消磨人的主体性,出现了人的信仰迷惘、人格扭曲和主体丧失。顺应与同化可能是教师的合理选择。德里这解构主义对逻格斯中心主义充满怀疑,它使我们发现崇尚中心化宏大叙事、追捧时尚、脱离生活等教育话语问题。海德格尔关于“人是什么”的追问,引发了我们对“教育中是否有人”及“如何有人”等问题的思考。萨特“存在先于本质”的命题,批判了人性决定论。由此,教育应该尊重学生“人就是自由”的本质。波普尔重新思考了科学发展的逻辑,由此引发教师们“教什么”及“如何教”等教育学问题。胡塞尔启发我们,现代教育危机源于人类在建构教育科学世界的过程中,偷偷地取代并遗忘了生活世界。这不仅导致了教育科学的危机,也导致了人类文化的危机。所以,他发出“回到事情本身”的呐喊。在当下反“科学主义”思潮中,罗尔斯的正义理论帮助我们重新理解教育爱这一永恒话题,正义与非正义是教育爱的判断依据,公正、补偿与差异是教育爱的普适原则。[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数年前.我们在某些教育组织中讨论“教育市场。问题时.不少人以不屑一顾的、审视的眼光看着我们,用批评、批驳、完全否定的态度来斥责我们:“学校不是企业”,“学校是事业单位!”,“教育(学校)根本就没有市场问题”……;似乎我们在提出一种“歪理邪说”。  相似文献   

5.
“人情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之真髓,“人教育”是人类的觉醒和期待,而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却存在着着马克思“人关爱”的空场与疏漏。要进行人教育必须完成两个转变:知识性到思想性的转变;物到人的转变。这样才能有“人精神”之弘扬,“真善美”之实现。  相似文献   

6.
教育作为人与人的交流,生命与生命的对话,需要激励、保护、关爱和宽容。但是,中学生具有相当的可塑性,在其成长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我们去呵护,同时更需要我们对他们“修枝去权”,在学生的错误面前、一味地姑息和软弱才是教育的一种巨大的失败,教育不止是在“和风细雨”中进行的,温情教育无法“包治百  相似文献   

7.
对语文教育倡导的"人文精神"的真实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教育要倡导“人精神”,语是工具性与人性的统一,这是语教育工作的共识。但现实教育中,语教育倡导的“人精神”已经走调、变味,如何正确倡导“人精神”,使之恢复其本来的活泼与真实,成为我们每个教育工作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让我们勇敢地“下水”──对响水县教育促小康工程的思考潘玉明所谓“下水”就是在实施教育促小康工程中,发展校园经济,服务地方经济。只有校园经济搞好了,才能有效地利用项目基地,培训人才,推广科技,把“教育育促小康”落到实处。对于“教育促小康”,大多数人认识...  相似文献   

9.
我们总在追问:教育是什么?我们的教育学也一再告诉我们:“教育学是一门科学。”但当我们在不懈地构建教育学的“科学”大厦时,社会中的教育按其自身规律飞速地发展着;现实中的人生并没有因教育学的“科学”与否而改变轨迹,教育始终是离生命最近的一项人类事业。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使人越来越拥有了过去人们不曾拥有的“财富”——闲暇。它与人的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以培养人、发展人、完善人为职责的教育便有了新的使命:闲暇教育。  相似文献   

10.
韩军说,我们在语文教育的路上失落了太多的“根本”,于是他“呼唤中国语文教育返本归根”。在《中国教育报》组织的“在语文教育的路上我们失落了什么”的讨论中,有人认为,“我们失落了眼泪”;有人认为,我们失落了“语文基础知识”、“讲授式教学法”、“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等等。其实,细想来,最根本的是,在语文教育的路上,我们迷失了自己。  相似文献   

11.
人的素质是历史的产物,又给历史以巨大影响。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人的整体素质很大程度决定了它的文明程度。我们国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但人们在进行素质教育中容易忽视对“后进生”的素质教育。对“后进生”进行素质教育应着重实施思想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学习技能教育、实践技能教育、创新意识教育,这样可以全面推进“后进生”的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2.
教育应该“以人为本”,就是说,教育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教育的所作所为是为了人的一切发展,教育要依靠人去实现发展。这里所说的“人”,既包括群体,也包括个体;既包括教师,也包括学生,是一个泛指的全称和特称概念。强调教育“以人为本”,就是强调教育的人文关怀本质,强调教育在人类再生产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强调我们必须“把人当成人”来教育。事实上,在过于强调教育文化传承功能的条件下,确实存在着某些“不把人当成人”来教,而更多地视为知识容器、视为教师的录音机或传声筒的现象。在沉重的应试压力条件下…  相似文献   

13.
教育“人本论”认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人做个真正的人,离开培育人这一点,教育就不存在。教育必须“以人为本”,尊重、理解、信任和关心每一个学生,发展他们的个性。而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一直将培养理念化和理想化的人才作为核心,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规矩”与“方圆”的包围之中,缺乏利于个性发展的多元的教育环境,漠视了个体的独特性。因此,培养学生的个性已成为战略性任务。  相似文献   

14.
追求人本化的办学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的教育正在走向新的世纪。时至世纪之交,“人”的地位、价值、尊严、权利……愈来愈强烈地影响着社会意识形态,愈来愈强烈地影响着教育发展的走向。教育,应当促进人的发展,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学校,应当成为健全的人才成长的摇篮,成为培养真正的人的大课堂。 遗憾的是,我们的一些教育有时却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名,而行“压抑人的发展”之实;甚至,有些“发展”措施恰恰起到了相反的作用。究竟什么才是真正促进人的发展合乎人本主义精神的教育呢?在我们即将迈入甘一世纪时,不能不对这一问题作一番比较深入、比较费力甚至是比…  相似文献   

15.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在这样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过程中,情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没有情感的交流就谈不上真正的教育。情感交流的前提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信任,只有学生对教师产生了信任,才能更好地接受教师的教育,这就是“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而现实的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往往存在着交流的困惑,教师常感叹“现在的学生怎么这样啊?”学生常常抱怨“老师太不了解我们的心了!”如何走出师生交往的困境,作为师生关系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应该有所为。  相似文献   

16.
教育本来就是“人”的教育,但是现在我们却看到它在不知不觉中放弃了这个责任,消解了自己的本质,“人’’的教育被忽略了,知识的教育、专业的教育被强化了,包括美术教育。在美术教育教学中,要关注“人”的教育,人性化体现在课堂教学全程,体现在生活化的美术教育。“人”的教育的回归是教育的进步,是现代教育改革的进步。  相似文献   

17.
(接上期) 教育学生之道 教学生三年,要为学生想三十年。我们为未来培养人才,眼睛不能光盯着现在。“面向未来,领先时代”的教育理念是办学成功的前提。 万事德为首。“一切彻底的成功归根结底是做人的成功,一切彻底的失败归根结底是做人的失败。”“育人”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培育“和谐的人”、“大写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能幸福地度过自己一生的人”、“有益于他人和有益于社会的人”。然而,今天我们的教育最少关注的就是人、人的情感、人的价值和人性的完善。 斯霞有关于教育的“三品论”:“德育不好是危险品,…  相似文献   

18.
学校必须重视和加强课堂道德"渗透"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堂道德教育要取得成效,主要依靠教师通过为数不多的课堂德育课程进行直接的“灌输”教育是不够的,更何况我国传统的“灌输”教育方法有其不足之处。我们必须重视在德育课程以外的其它学科中加强道德“渗透”教育。一是重视通过开设大量的人社会科学课程进行道德“渗透”,即寓道德教育于人社会科学教育中。二是重视在专业课程的教育中进行道德“渗透”。这样有利于智力和道德的同步发展,把教书与育人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9.
据全国少工委的一项统计,在我国现有的3亿学生中,被老师和家长列入“差生”行列的学生已达到5000万人,每6个学生中就有一个“差生”,什么是差生呢?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把那些不遵守纪律、学习成绩不好或“人品”存在明显“缺陷”的人,称之为“差生”、差生现状的存在,已影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更影响了社会对教育的评价,不利于国家对合格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20.
学校管理的核心是人,是教职员工。人是学校的主体,要靠人来实现教育的目标,所以,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必须“以人为本”。新课标的出台为我们带来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利用和借鉴这些新的理念,改善我们的学校管理工作,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管理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