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导是东晋政坛上的庞然大物,史称他辅助中宗,嗣兴江左,匡时缉政,提挈三世,功业不亚于管仲、孔明。按王导辅助司马睿制定立国的基本政策,在江东建立了东晋王朝,前人对他无论是褒是贬,都不能忽视他对当代政局影响的深远,尤其是他所制定的立国基本政策“绥抚南北,清静为政”,可以说是波及整个南朝,本文拟就这一政策试作评议。  相似文献   

2.
王导是缔造东晋政权的主要人物,他辅助司马睿制定了立国的基本政策,史称其“匡时辅政,契叶三主”。前人不管是褒是贬,都不能否认他对东晋一代政局的重大影响。王导的“匡时辅政”可以概括为“抚绥新旧”,“务在清静”八个字。这种施政方针得到当时南北士族的普遍拥护,使他获得了“江左管夷吾”、“业同伊尹,道隆姬旦”之类的赞语。晋人对王导诸如此类的评语颇得现代一些史家在不同程度上的赞同,陈寅恪先生在《述东晋王导  相似文献   

3.
一、《论语》十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相似文献   

4.
释“足用”     
高中语文第一册《赤壁之战》:瑜至,谓权曰:“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课本注:[足用]物资充足。用,器用,物资。这个注欠妥。“兵精足用”宜释为“部队精锐而足够用”。如注,暗中改变了词序:足用→用足→物资充足。但词序的任意改  相似文献   

5.
《水浒》者,“至博极富之制作”也,自清人程穆衡为之《注略》,颇多创获,“实以古人未尝为此学故也”。程氏自叙其甘苦曰:“盖其贯穿经史,网罗百家,旁摭二氏,衍一义,订一言,靡不融会载籍而出之。……若其炉锤古今,征材浩演,语有成处,字无虚构,余腹笥未可云俭,然且茫如望洋焉。”蕴香居士序其书亦云:“然一经好古之士为之注解,便觉博奥异常。”第以事属椎轮,功开筚路,较之程氏所著他书,尤多有未能餍人  相似文献   

6.
《水浒》者,“至博极富之制作”(1)也,自清人程穆衡为之《注略》(2),颇多创获,“实以古人未尝为此学故也”(3)。程氏自叙其甘苦曰:“盖其贯穿经史,网罗百家,旁摭二氏,衍一义,订一言,靡不融会载籍而出之。……若其炉锤古今,徵材浩演,语有成处,字无虚构,余腹笥未可云俭,然且茫如望洋焉。”(4)蕴香居士序其书亦云:“然一经好古之士为之注解,便觉博奥异常。”(5)第以事属椎轮,功开筚路,较  相似文献   

7.
古文注释商榷三则浙江慈溪中学张日铣一、“兵精足用”之“用”《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中周瑜说孙权“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时“兵精足用”的“用”,1987年版高中语文课本注“器用,物资”,这是对的。但1991年版却改注为:“足用,足够...  相似文献   

8.
一、古代对方位的称谓 1.在地理位置上,古人以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为阴,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为阳。“泰山之阳,汶水西流”(《登泰山记》)中的“泰山之阳”,指泰山的南面。“汉之阴,无垄断焉”(《愚公移山》)中的“汉之阴”,指汉水的南岸。 在地理位置上,古人还以左为东,以右为西。“丞相放心,干到江左,必要成功”(《群英会蒋干中计》)中的“江左”,指江东。魏禧《日录杂说》云:“江东称江左,江西称江右,盖自江北视之,江东在左,江西在右耳。”长江流到九江后,折向西北。以这段江为界,来区分东西或左右。长江下游今江苏省南部一带被称为江东或江左,长江下游今安徽省中部地区,被称为“江西”或“江右”。“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慢》)  相似文献   

9.
高语第二册(必修)《同说》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本来,前面的“《书》不云乎”同后面的“好问则裕”合起来是一句话,“好问则裕”不过是动词“云”的宾语,整个地是要说“《书》云:‘好问则裕。”这样的意思;可是,像课文那样标点——在“《书》不  相似文献   

10.
辩晏子春秋     
司马迁读《晏子春秋》,高之,而莫知其所以为书。或曰:晏子为之,而人接焉。或曰:晏子之后为之。皆非也。吾疑其墨子之徒有齐人者为之。墨好俭,晏子以俭名于世,故墨子之徒尊著其事,以增高为  相似文献   

11.
何谓“物色”?古籍上的解释各有不同。物,《说文》云:“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色,《说文》云:“颜气也。”据此,“物色”当指天地之间万物的色彩。但《周礼·司常》云:“杂帛为物。”王国维《释物篇》云:“古者谓杂帛为物,盖物本杂色牛之名,后推之以名杂帛。”《礼记》又云:“仲秋之月,命宰祝察物色。”即察牺牲之毛色。后又引申为察访人物,也叫“物色”。《文心雕龙·物色》篇云:“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又云:“物色相召,人谁获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新编全日制高中教材《语文读本》第二册《赤壁之战》中有“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之句。《渎本》将其中“方数千里”注释为“方圆数千里”。与此相似,新编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本)第一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也将“齐地方千里”注释为:“齐国的土地方圆千里”。而新编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本)第五册《齐桓晋文之事》中“方千里者九”则注释为: “纵横各一千里的地方有九块。”“方……里”究竟该怎样解释呢?  相似文献   

13.
1.所谓“士”,许慎《说文解字》云:“士,事也。数始于一。终于十,从一十。孔子曰:‘推十合一为士’。”段玉裁注云:“士,事,叠韵,引伸之,凡能事其事者为士。”可见,“士”为处事有才能者。所谓“知己者”,即是被士认为与己相知深者,对己礼遇厚者,亦即礼贤下士者。《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引侯赢语曰:“人固未易知,知人亦未易也。”何况知士乎?《吕氏春秋》卷十六《观世》篇记越石父语曰:“吾闻君子屈乎不己知者,而伸乎己知  相似文献   

14.
《语文知识》1993年第4期上发表了宋广富同志的《关于“兵精足用”的“足用”》一文,文章中心说的是对高一册语文《赤壁之战》一课中“兵精足用”句的“用”字应该怎样理解的问题。宋同志认为“课本注释说:‘足用,足够使用。’……这条注释欠妥当。”又认为“‘足用’应解释为:‘物资充足’。……‘兵精足用’意  相似文献   

15.
知识分子在我国古代叫作“士”。“士”,甲骨文作“丄”,“—象地,丄象插苗地中之形”(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卷三《释士》)。在原始社会末期过渡到奴隶制社会,文字创造形成之际,士,指种植的劳动,是动词。后来演变成名词,指从事种植的男劳动者。《说文》云:“士,事也。”《释名·释言》云:“事,倳也,倳,立也。”谓以物插地为事。原来种植是人类社会生产  相似文献   

16.
屈原《九章·哀郢》里有句云:“当陵阳之焉至兮,森南渡之焉如?”自来注屈赋的,于“陵阳”一词,约有二解。一曰水名,王逸承上文,“陵阳侯之汜滥兮,”说此乃阳侯的省文,意为大波。戴东原《屈原赋注》宗  相似文献   

17.
人焉廋哉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出自《论语·为政》第二章第十句,是孔子教人考察识别人的极精妙的方法。孔子最重知人,《论语》中多次提到知人的问题。“学而”篇最后一句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即是说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就怕自己不知道别人。而识别人的方法则在“人焉廋哉”这一句。  相似文献   

18.
孔子有一个著名的论断:“《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这个论断历来为人们所重视.明·李贽说:“三个字便讲了一部《诗经》(《四书评》).人们普遍认为,这不仅仅是对《诗经》的认识,也是孔子对诗歌的认识.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五》:“盖知诗人之意者莫如孔孟,虑学者读诗而不得其意者,亦莫如孔孟,是以有‘无邪’之训焉.”  相似文献   

19.
成玥 《作文与考试》2023,(27):45-47
<正>1.恭俭谦约,所以自守。亲仁友直,所以扶颠。出处:《素书·求人之志章》释义:恭敬、节俭、谦逊、简约,这样可以守身不辱。亲近仁义之士,结交正直之人,这样可以在逆境中得到帮助。写作点拨选文内容围绕“温良恭俭让”进一步展开,不仅展现了儒家文化在个人提升方面的内涵,还给予后人以具体方式方法的指点,一字千金,简洁凝练,  相似文献   

20.
《国语》为治先秦史之必备书,其中记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史实尤详。其注今唯存《韦昭解》,向为学者所重;其版本宋代已有“明道本”“公序本”之别。一九七八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印行新校点本(下简称“今本”),以明道本为底本,参校公序本,兼收清代部分成果,择善而从,颇便读者。余读今本《国语》每有疑难,或求版本对勘,或笺识之而求诸他书与通人。积年,颇有焉。兹录《国语》校读记之稍可观者,以就正方家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