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绍圣二年,苏轼写了一首《(歹带)人娇》词,赠给他的爱妾王朝云,词中许下了“寻一首好诗要书裙带”的意愿。可是苏轼来不及写出这首好诗,王朝云便于绍圣三年七月五日病亡了。这时,苏轼只好把对朝云的敬重和深情,把他们之间二十三年来朝夕相伴、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的生活,化为无边的思念,化为沉痛的诗篇,写下了《悼朝云》。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苏轼的这首诗就是对王朝云的还愿。我们今天读来,觉得这确实是一首构思新颖,情真意切的好诗,是一首别开生面、大书裙带的好诗。  相似文献   

2.
梅花朵朵开     
曹蓉 《幼儿教育》2010,(1):39-39
冬天的时候,勇敢的梅花从树枝上长了出来。小猪的好朋友小兔最喜欢梅花了,小猪借助帽子的神奇法力让梅花开放了。你们想看看梅花开放的样子吗?  相似文献   

3.
苍颜之恋--苏东坡与王朝云情事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东坡和王朝云的前期关系基本上不超出封建社会里主人和侍妾的关系。王毅然陪同苏贬谪岭南后。苏发现了王的高尚情操和真挚爱情,两人的关系上升到一种心心相印的精神之恋的高度。  相似文献   

4.
在宋代,梅花馔已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重要菜品。人们将梅花融入各种食物之中,做成了多种多样美味可口的梅花馔。不仅丰富了菜品,而且反映出了宋代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正>王冕梅花种植专家,诗人,画家爱梅花爱到痴狂,甚至到了"人花合一"的地步为了产出同人作品,自学成了梅花同人画手元朝第一行为艺术家,爱戴高帽和穿木拖鞋有时手持木剑引吭高歌,可能以为自己是个道士元朝第一梅花吹千百年来,梅花作为高洁人格的象征之一,为人们所传颂。而谈到喜爱梅花之人,绝对不可绕过王冕。这位元朝著名诗人兼画家大大,是个不折不扣的"梅花吹"。王冕与梅花的渊源,可以从他家洗砚池边的那棵梅树说起。一日,王冕练完字,捧着砚台来到院中的池水边,正欲就着池水清洗砚台,忽然闻到了一阵幽香。  相似文献   

6.
梅花不像梧桐树那样高大,也不像小草那样矮小,它香飘十里,四季长春,拥有中国人的灵魂。每到腊月梅花便会散发出阵阵幽香,我就是在那时认识鸿和凡的。鸿小名书鸿,凡小名逸凡。我们认为这样叫得更加亲切,我呢,则叫做轩。我们都欣赏梅花的品质,于是我们做了一个梅花风筝,因为上面放的梅花过多,所以我们做了三条风筝线,为的是传播梅花的  相似文献   

7.
苏轼在《蝶恋花》一词中,表达了伤春复喜夏的双重审美感受,而非单一的伤春之情。王朝云及今人对"天涯何处无芳草"的解读已与苏轼原本欲达之意相去甚远。为前人指摘的"笔走"、"手滑"之憾,实乃该词奇情四溢之关捩。  相似文献   

8.
梅花,对于中国古代文人墨客来讲,始终是一种难解的情结。不论是他们的诗词里,还是在他们的思想里,都有着浓得解不开的梅花情结。从梅花在中国古代文人墨客所创作的诗词中梅花的蕴涵着手研究,旨在揭示古代文人墨客的梅文化和梅花情结。  相似文献   

9.
苏轼的诗风遒劲刚健,开"豪放派"之先河;同时,苏轼坎坷的人生经历、曲折的爱情故事,也让他的诗文在豪放之外多了几分哀愁与婉约。通过对苏轼诗词和文集中关于王弗、王闰之、王朝云三位女性的作品进行解读与阐释,希冀展示一代文豪豁然、旷达心胸之外的婉约情怀。  相似文献   

10.
首先介绍了梅花诗的发展历程,梅花从先秦时期注重它的果实即实用功能,发展到魏晋时期对梅花审美功能的发现初露端倪,再到宋朝文人士大夫注重梅的形态内涵即注重梅的品格象征寓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宋朝这一审美象征功用的发现是梅花发展史上梅花意象发生转变的关键时期,很多文人士大夫生发出对梅花的喜爱,进而形成独特的文人梅花情结。张道洽作为南宋末期的诗人,以300余首的梅花诗获封"梅花诗人"。在内容上,题材多样,有岭梅,千叶梅,照水梅,瓶梅,墨梅,寻梅,折梅,嗅梅,仿梅,忆梅;在艺术上,清洁,平和,随意而发真情,但又不免单调,重复。  相似文献   

11.
梅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特定意象,其独特意蕴的确定历经了漫长的过程,特别是宋代咏梅文学达到高潮,梅花的象征意义成熟、定型。本文从宋朝的梅花诗词入手,分析了梅花意象在宋朝的主要象征意义:代指美人、仙子;还可表达对远方朋友、家园故里的思念之情;象征君子;象征隐者、高士;所以,宋代文人在赞叹梅花美的同时,更多借梅抒发人生情怀,彰显自身高洁品质。  相似文献   

12.
蒋静雅 《四川教育》2005,(10):30-30
《卜算子·咏梅》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首词。教学这首词,旨在让学生初步感受梅花的品格,受到美的熏陶。【案例】片段一:师:如果让你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心中对梅花的喜爱之情,你会怎么做?生:我想把梅花画下来。生:我要去搜集一些赞美梅花的古诗来读一读。生:我要为梅花写一首诗。生:我要上网查找梅花的图片。生:我要为梅花编一首歌。……师:太好了!那就选择你最喜欢的方式,完成这项作业。(学生欣喜地议论纷纷)片段二:师:昨天老师布置的作业,不知大家完成得怎么样了?(做好了!做好了!学生们异口同声,并争先恐后地举起了小手。)生:…  相似文献   

13.
胥小伟 《考试周刊》2011,(85):23-24
梅花作为特定的意象,历来为文人墨客喜爱。对梅花的描写有三个层面,一个是把梅花作为自然物象来歌咏.有描写梅香、梅影、梅花的不畏严寒秉性、梅花作为报春使者等。二是将梅花作为喻体,寄托自己独特的情怀,有思乡之情、相思闺怨之情,以及通过赞颂梅花来彰显自身高洁的品质和凌寒不屈的意志。第三是以梅花意象来构建一种轻盈透明之境。中国的梅花诗大都营构出一种轻盈透明之境。一种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生命境界。  相似文献   

14.
梅花三弄     
寒冬腊月,百芳零落,惟有梅花不畏严寒,仍然傲立枝头。她的坚韧、清高得到许多文人的推崇,也因此成为古代诗人非常喜爱的吟咏题材。这里选了三首梅花诗词,你能说出其中哪一首描写出了梅花的高尚品质吗?  相似文献   

15.
梅花有着傲雪斗霜、独步早春的玉骨和俏不争春、谦逊无私的冰心。梅花没有牡丹那样雍容华贵,没有兰花那样香气袭人,也没有郁金香那样硕大艳丽,之所以千古传诵,靠的就是一种梅花精神,所谓梅魂是也。中国人偏爱梅花是因为梅花与中国人有相同的品格。梅花被人格化,与我们的民族精神融为一体。本文从梅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和梅文化现象成因两个方面挖掘梅文化现象得以形成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6.
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梅花以其傲霜斗雪的凛然风骨和芳香四溢的可人气质为世人称颂。自古以来有多少文人雅士写诗著文尽情歌颂,又有多少侠客隐士以梅花自喻。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对梅花更是情有独钟,他不但写了一百六十多首咏梅诗,而且还写了五首咏梅词。他的诗词不仅生动地刻画了梅花绚丽多姿的形象,还托物喻人,借物抒情。上阙集中写了梅花的恶劣的生存环境。“驿外”,是说梅花开在远离喧嚣的荒凉之处;“断桥  相似文献   

17.
梅花意象是稼轩词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显著特征。景物描写类、借景抒情类和托物言志类三大梅花意象源于辛弃疾罢官闲居的生活,传统文化及其英雄人格的深刻影响。梅花意象体现了辛弃疾感人肺腑的爱国情怀和真诚友情,不仅显示了辛词的人格魅力,而且蕴含了一定的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18.
梅文化说略     
寒凝大地,傲梅飘香,又到国人赏梅时。赏梅时节咏梅花、论梅花,乃中国历代文人之雅事。自古以来,人们对它情有独钟。梅花享有“花之魁”称誉,并非因其俏艳而走红,而是以其独特的韵致和格调而居高。由此在我国古代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梅花情结。也由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梅文化”。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古典诗词阅读教学中,常常会惊奇的发现,同一写作对象,在不同的诗人笔下,会创造出各自不同的艺术形象。例如,梅花,王安石笔下的梅花,林逋笔下的梅花与陆游笔下的梅花,就是完全不同的艺术形象。而陆游笔下的梅花与毛泽东笔下的梅花又有霄壤之别。另一方面,人们又会疑惑不解,从古到今,无数诗人吟咏同一对象,留下无数诗篇,都有一个  相似文献   

20.
<正>“嗨,我是梅花,你们好啊!”梅花向一群在啃草的兔子打招呼,兔子们抬起头,奇怪地看着她,有一只兔子惊喜地说:“哇,鹿,一只鹿!”“你才是路呢,你全家都是路!”梅花不高兴了,转身离开了兔子群,快快地离开,一点也不犹豫。在她看来,路总是被踩在脚下的,自己怎么会是路呢?梅花出生的时候,一朵梅花正好飘落在她的额头,她惊奇地看着眼前的朵朵花儿,却不知她的妈妈已经尽了最后的力气,撒手离去了。梅花只吃了一次妈妈的乳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