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1世纪的写作学如何适应自身的发展,如何适应社会发展,如何提高写作者的写作水平,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认为21世纪的写作学其发展的可能性首先就是应该找准自己的位置和生长点。  相似文献   

2.
在20世纪80年代始建立写作学的学术潮流中,裴显生有着突出的贡献。他所主持编写的几部写作学论著,分别为基础写作理论,实用写作理论和公文官作理论创立了全新的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3.
当代写作学由本向超本的转型已无可逆转,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写作语言的转型和写作理念的转型。在未来的30至50年内,转型后的写作景观将全方位地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从现代写作学所处的时代,探讨现代写作学的思维构建和价值分析,阐明了现代写作学应以发现和推广促进社会发展的新思想为己任之观点。  相似文献   

5.
经历了百年传统断裂、政治一度高压、西方强势文化与商业大潮冲击的中国学术,在全球化的今天,越来越重视本土历史文化的记忆。正对本土,承接传统文化的重任,如海潮总是在夜半之时冲刷着中国知识分子的内心,让他们永无宁静之夜。但是,在经历了上个世纪初与世纪末的两次西方思潮的冲击,当下的知识分子已经不再采用以往的救亡与启蒙的宏大叙事话语,他们更倾向于低调而坚实地固守自己的岗位。这种岗位意识除了  相似文献   

6.
市场经济赋予了写作学以新的内涵和生命力,市场经济条件下写作学的发展表现为以下特征和趋势:广泛吸收其他学科的先进成果;纵深挖掘写作学的科学、合理内涵;多元化发展、多风格表述。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我国写作界对写作学理论进行了一系列的基础建设,深入探讨和把握写作活动的规律,并形成带有新生代特点的理论体系,宣告了“写作无学”时代的终结。写作行为中的“感知——内孕——外化”的规律得到普遍认同;写作理论研究与其它学科(如方法论、文艺学、美学、心理学、语言学、思维学,哲学、传播学等)交叉、比较、综合的动态研究方法也获得一些初步成果;新近提出的文化写作学与写作文化学为写作理论更展示出广阔博远的前景。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写作学正在崛起。  相似文献   

8.
关于写作学的研究对象,在当代写作学界一直存在分歧。文章从现象学的角度重新审视此问题,认为将范围确定为文章图样、写作主体、写作过程这一观点与现象学的思维态度相吻合,具有长远意义,它使写作学研究对象的本真面貌在现象学烛照下得以自明澄现。  相似文献   

9.
解构主义的思维与写作学研究的创新紧密相关,解构主义的多元思维为进一步科学地更新写作观念提供了一个新的思维视角,也为写作学的创造性研究开辟了一个新领域。没有决定作品终极意义的绝对真理,文学研究的对象不应该是文学的全部系统结构而只能是个别作品,写作学研究发展也同样越来越从抽象趋向于个别与多元。这也是解构思维带给我们的一点启示,也是写作学研究本源迷踪的回归。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以来,写作学作为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出现了蓬勃发展的生机。进入了一个“自觉——兴盛”时期。本文从“写作理论研究与发展”、“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对近20年来写作学科的建设成就。作一“梳理”与述评.以期引起国家有关部门对写作学科发展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隐喻不仅具有修辞功能,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方式.文章从认知的角度出发,基于隐喻在语篇构建和思想表达方面的功能,探讨了写作中隐喻思维的重要性,为写作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及计算机的广泛使用,网络写作成为写作的模式之一。由于写作载体和作品传播的特殊性以及网络文学的大众化,使得思维在网络写作中呈现出与传统写作中不同的特点,即非线性思维的模式化。分割组合性的减弱、语象思维的定式化和思维广延性的增强。  相似文献   

13.
试论网络写作思维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及计算机的广泛使用,网络写作成为写作的模式之一。由于写作载体和作品传播的特殊性以及网络文学的大众化,使得思维在网络写作中呈现出与传统写作中不同的特点,即非线性思维的模式化。分割组合性的减弱、语象思维的定式化和思维广延性的增强。  相似文献   

14.
在对中国传统文人的品评体系中,"文如其人"长期占据着正统地位,然而,文人为人与为文背离现象广泛存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文人的伪饰意愿、中国特有的文艺土壤、审美活动必需的距离感、文艺自身的超越性等都会产生为人与为文的背离。因此,对于"文如其人"以及为人与为文的背离现象需要进行批判性思考,辩证看待。  相似文献   

15.
Process writing has been commonly recognized by scholars as an effective writing strategy and widely applied in the teaching of writing. The stages of process writing have been elaborated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overseas core articles in this field from a scientific perspective combined with a cognition angle. Implications have been put forward to teachers at the end of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The process approach to writing instruction i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methods for teaching writing. The authors conducted meta-analysis of 29 experimental and quasi-experimental studies conducted with students in Grades 1–12 to examine if process writing instruction improves the quality of students’ writing and motivation to write. For students in general education classes, process writing instruction resulted in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ut relatively modest improvement in the overall quality of writing (average weighted effect size [ES] = 0.34). Variation in ES was not related to grade, reliability of the writing quality measur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genre assessed, or quality of study. The process writing approach neither resulted in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students’ motivation nor enhanced the quality of struggling writers’ compositions.  相似文献   

17.
从分析写作认知过程出发,结合现有的写作理论以及教学方法,探讨写作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各个环节以及提高写作能力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8.
英语写作为大学生英语学习所必备的基本能力,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困扰大学英语教学的难题,也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此,本文根据实际教学经验,通过阐述大学生英语写作的相关方面,探讨提高他们英语写作水平的策略,并指出妨碍他们能力发展的错误观念,以适应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写作思维理论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写作学界对写作思维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有不少的著作、论文问世,这些成果分别从广度、深度方面对写作思维学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因此,拟对近二十年来学术界对写作思维学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Voice is co-constructed, a result of the “text-mediated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writer and the reader.” The present study, using the context of U.S. college writing, explores the complicated process by which an L2 novice writer—one who has a growing awareness of, yet peripheral access to, discourse practices—constructs a voice. Through interviews and a close analysis of a text, a comparison is made between the voice the L2 writer wished to project in an assigned paper and the voice constructed by two readers in the course of their anonymous readings of the paper. The significant gap between the L2 writer’s aims and the readers’ responses suggests that a writer’s view of her voice stems from the ways in which she conceptualizes discourse conventions, in association with her particular linguistic, soci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The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L2 writer’s process of negotiating identity, and her struggles to learn discourse expectation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