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赏识教育是“以人为本”的爱的教育。爱学生、赏识学生,是一种神奇而伟大的力量。赏识教育的特点,就是从爱出发,注重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和长处,进而“小题大做”,给他们以鼓励信任、理解宽容,从而引导学生不断地完善自我。教师的赏识是引导学生走向成功的阶梯。“世界因赏识而美丽,人生因赏识而健康,生命因赏识而鲜活,教育因赏识而光彩!”  相似文献   

2.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孩子成人成才,首先要学会做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学会做人是关键和核心,也是教育的终极所指。朱熹把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主张小学主要应让孩子学会做事,大学才重在让他们“明其理”。这种认识是有道理的,我们认为,让小学生学会做人就是以他们的社会生活、学习生活为主线,以社会公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生命教育为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学习身边的榜样,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通过与学生生活密…  相似文献   

3.
“生命教育”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生存教育”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生活教育”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确立正确的生活观,  相似文献   

4.
“因教致贫”是近几年为社会各界广为关注的问题,它已经与“因病致贫”和“因愚致贫”并称为社会顽症。因教致贫就是说一旦家庭中有孩子接受教育,家庭便开始贫困,贫困的原因就是现在的教育成本越来越高,教育的预期收益率却越来越低,教育投入成了“亏本买卖”。这种现实已经导致许多家庭形成了“一方面希望孩子上学,另一方面又害怕孩子上学”的矛盾心态。“因教致贫”会导致新的“读书无用”论,并进一步形成“因贫致愚”到“因愚致贫”的社会怪圈,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5.
【活动背景】新生命教育是朱永新教授[1]提出的,指新教育视野下的生命教育,它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理念,提出了三重生命的概念: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生命教育在小学高年级学段的主要目标是:初步认识自然界的生命现象,使学生产生对充满生机的世界的热爱[2]。高年级段小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高速发展的时期,逐渐产生“我是谁,我为何而活”的思考。个别不懂得探索生命意义的学生,容易因为生活挫折而降低自我价值感,甚至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相似文献   

6.
最 近几年,每逢开学,在大、中学的周围, “陪读”已经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牵 动着一个家庭内每个人的心。本文通过笔者的调查了解和切身感受,探析中学生“陪读”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负面影响。 一、“陪读”现象产生的原因 1. 担心孩子的自理能力 陶行知说:“中国社会对于小孩的教育普遍只有两个阶段:一是全然依赖,二是忽然自立。”中小学时代,所有的人都要求你听话、不惹事、什么事也不要管,只读“圣贤书”就行了。导致孩子进入高一级寄宿制学校就读时,又担心孩子很难适应这种完全靠自己打理的生活,干脆就来“陪读”,继续做好“…  相似文献   

7.
教育是为了“让人成为人”,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能够适应社会、有社会责任感和一定的生存能力,珍爱生命、懂得生活的人。“培养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的人”是教育的基本任务。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在“双减”背景下,思政课要“提质增效”,回归生活,引导学生积极关注生活、面对生活、走近生活、感受生活,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将“三生教育”融入医学基础课教学,加深学生对生命、生存、生活的理解.方法:将“三生教育”渗透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日常教学.结果:学生在认识生命的独特性、尊重生命、善待实验动物等方面有所提高.结论:当今的高等教育应将“三生教育”有机整合至日常教育中,更有利于学生理解生命、生存和生活.  相似文献   

9.
“因教致贫”是近几年为社会各界广为关注的问题,它已经与“因病致贫”和“因愚致贫”并称为社会顽症。因教致贫就是说一旦家庭中有孩子接受教育,家庭便开始贫困,贫困的原因就是现在的教育成本越来越高,教育的预期收益率却越来越低,教育投入成了“亏本买卖”。这种现实已经导致许多家庭形成了“一方面希望孩子上学,  相似文献   

10.
“生本教育”理念,其核心内容是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依靠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简而言之,就是“以生为本”。“生本教育”的理想追求就是“教育走向生命”与“教育激扬生命”。“教育走向生命”是从教育的导向性来说的,教育的旨归在于提高生活的品位,提升生命的质量,“教育激扬生命”则是针对教育的僵死与呆滞性而言的,  相似文献   

11.
人大代表苏文金说必须尽快给孩子补上“生命教育”这一课,引导孩子们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在我国大中小学中开展生命教育,十分重要、万分紧迫。学校要通过对学生进行生命的孕育、生命发展知识的教授。树立他们对自己和对他人的生命抱珍惜和尊重的态度,正确地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和危机。提升应急避险和逃生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可将生命教育与加强、改进道德教育相结合,加入与生命、生活休戚相关的内容,道德教育就会更容易为孩子们接受;在组织实施方面,由于生命教育实践性强,要根据不同年龄段设置不同内容的教育课程。  相似文献   

12.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品德课堂作为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渠道,要尊重学生道德成长的规律,营造一个充满乐趣和绽放生命之花的场所,让每一个学生彰显生命的活力,体验教育的幸福。因此,品德教师要讲求教学策略,提升学生在品德课堂上的“幸福指数”。一、创设品德课堂“幸福活动”主题情境,让儿童在课堂体验中获得幸福,焕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活动是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3.
生命贯穿人生,以生存为根本,以生活为载体。所以,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是人的终身教育,是蔓延于生活的全方位的教育,“三生教育”的实施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多种教育力量共同参与。学校推行“三生教育”必须从课程、教学方式、教师素养、学生文化等方式进行着力探讨。  相似文献   

14.
“教育回归生活”是课程改革提出的基本理念。“生活即教育”(陶行知语)、“教育是为了完满的生活”(斯宾塞语),可见,教育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教育只有满足了生活的需要,才有意义。课堂教学过程也是师生的互动生活过程.课堂教学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只有真正走入学生的生活世界,从现实生活中的学生出发,才会真正具有生命的活力和生活的价值。在这个信息技术空前发达的现代社会,网络生活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学生几乎每时每刻都能通过网络更多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之中。青少年在接触繁多芜杂的信息之时。知识渠道更多元,  相似文献   

15.
教育必须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在创建“绿色”社会、和谐社会的今天,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确回答的问题。那种以牺牲学生个性为代价的教育已经逐渐被时代所抛弃。学生需要的是一种充满人文关怀和自主发展的教育,是一种珍视“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教育,这样的教育回归自然、回归生活,能焕发出生命的热情与活力。  相似文献   

16.
聆听孩子的教育需求,关注孩子的课堂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已成为当今课堂教学改革的焦点。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应积极投身于新课程的实施,变“课堂教学”为“课堂生活”,变“教育规则”为“教育对话”,以生活为背景、以生命的全程发展为背景,以个体的完整生命状态为背景重建数学课堂生活,让数学课堂生活成为学生自我提高、自我发展、自我超越的平台。  相似文献   

17.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从广义上说是指包括学校、家庭、社会公众、政府部门等在内的各方面对受教育者有意识、有目的地施加的影响。狭义的教育则是专指教育者通过专门的教育组织机构所进行的教育即学校教育(但也不只限于学校教育)。陶行知曾提出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由此可见,单靠学校不足以教育学生,家庭教育也相当重要。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相似文献   

18.
因父母外出打工或离异等原因,山区小学半数以上孩子存在着完全隔代教育现象。完全隔代教育是指父母与孩子分离,孩子的生活和教育都由祖辈承担。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根深蒂固及文化水平的限制,在这些完全隔代教育的家庭中,祖辈对“双减”政策存在错误认知,认为其在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同时也减轻了家庭教育的责任,部分家长对孩子放任自流任其发展。如果利用祖辈自身的优势和山区特有的地理优势等对学生实施道德品质、身体素质、文化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培育,可以改善当前完全隔代教育的教养方式,优化家庭教育,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相似文献   

19.
柏拉图认为,教育就是使人成为人。在基础教育改革浪潮中,临沂二十二中以促进人的生命完整成长为根本价值追求,坚持“人人成长,个个成功”的办学方向,以“生命·实践”教育特色促进学生的主动健康成长。他们立足课堂,关注生活,从不怀疑每个孩子身上潜藏的能力,想方设法让每个孩子成长得最好;他们不断优化教育要素和师生成长方式,创造了“六段式”互动教师发展新模式和“三化五学”教学模式,实现了“让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让教师和学校共同发展”的目标,校园里每一个人都体验着生命成长的幸福与快乐。二十二中人用智慧和行动,谱写了一曲“和合共生,守正出新”的华美乐章。  相似文献   

20.
帮助残疾学生正确看待“三生”(生命、生存和生活)是特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三生教育”是关照主体人生的教育,旨在帮助残疾学生认知生命,提高生存发展能力,从而获得幸福快乐的生活。“三生教育”,在教育目的上关注残疾学生的生命意识;在教育方法上,强调残疾学生的主体性参与;在教育智慧上,用爱触摸残疾学生的心灵深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