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解答信息提取题,要注意三点.首先,要研读题目内容,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这是答好此类试题的前提条件.其次,信息提取题的目的是筛选出主要信息,答题时要根据题目要求,认真研读试题内容,梳理出主要信息.再次,要准确简明表达,在筛选出材料的主要信息后,要整理合并要点,用简洁的语言把信息表述出来.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在各省市的化学中考试题中,图表类试题已成为一类热门题型,被广泛采用.图表类试题的特点是以图像、表格等为载体,全面考查学生提炼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此类题目由于内容包含的信息量大,综合性往往较强,因此对于学生来说,解答起来难度较大.解决此类题的关键首先是要认真审题,全面了解题干所给信息.再从问题出发,结合题目中的图像或表格中的内容从中提取出对解决问题有关的信息,  相似文献   

3.
在近几年的高考生物试题中,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信息加工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提高学生的这些能力,在各类题型中往往会出一些具有“隐含条件”的试题。所谓“隐含条件”是指题目中若明若暗,含而不露的已知条件,常常巧妙地隐蔽在题目的背后,即使在题干中有所体现,也极易被忽视,从而造成解题出错或解答冗繁。那么如何挖掘这些“隐含条件”是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今年的理综(生物)考纲部分把信息提取的考查作为重点内容之一。笔者就2008年高考生物学试题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4.
依据新物理课程标准,近年来各地的中考试题中出现了许多新题型.诸如阅读理解题、开放创新题、实验设计探究题、图表型计算题等.下面先以近年来各地部分中考题中的阅读理解题为例进行评析,供同学们参考.阅读理解题是借助文字或背景信息向同学们呈现要探究的问题或创设问题的情景.这类问题,涉及的内容比较丰富,主要考查同学们的阅读理解、捕捉信息、分析推理、归纳概括和探究等多种能力.解答这类问题,首先应仔细研读所提供的背景材料或图形,把握题目的核心内容和考查细节,对题目中的关键字词、语句应反复推敲,对题中的示意图、表格数据和公式,…  相似文献   

5.
在近几年的各省市中考和竞赛试题中 ,频繁出现信息给予题。这类题的主要特点是 :在题目中给出新的化学信息 ,要求考生利用已掌握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经过现场阅读和一系列思维活动 ,解决题目中的问题。此类题突出了对考生能力的考查 ,要顺利解答 ,必须具备下列几种能力。一、阅读理解能力解答信息给予题的关键是阅读题目 ,获取信息。这就要求考生必须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阅读 ,快速、准确地从所给信息中提取出可用信息。例 1 阅读下面短文 ,然后根据要求填空。酸类中有一种叫醋酸 (CH3 COOH )的物质 ,其化学名称叫乙…  相似文献   

6.
余俊 《辅导员》2009,(22):23-24
【考点透视】信息筛选是近年来中考试题的一个常设考点,主要考查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信息筛选题主要以短新闻为素材,从语段压缩的角度命题,要求从中筛选相关信息,对新闻内容进行高度压缩。统观2009年中考试题,信息筛选题可分三类:①给材料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②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③提取材料的关键词。  相似文献   

7.
一般来说,政治学科客观性试题的考核目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求考生能够对题支本身所涉及的知识的正确性作出辨识:二是要求考生能够借助题目信息和逻辑思维,正确理解题支与题干之间的对应关系,即明确题支是否切题。根据客观性试题的特点及考核要求,考生要想高效、正确  相似文献   

8.
解答历史学科的主观性试题,审题是第一步,这是有的放矢解答主观性试题的前提。任何试题的设计,总有某种意图是通过文字及图像或统计数据合乎逻辑地显现出来的。考生要透过题面,理解题意,了解题目问什么,要求回答什么。解题思路要能符合命题意图,攻克“制高点”就不难了。高考试题一题一貌,怎样才能审明题意,理解试题的内容要求?比较有效的方法是,通过分析试题设问的结构成分,明确题目的要求。一般来说,高考历史的问答题或材料题的设问,都有4项基本构题成分:限定项———规定了题目的时间、空间,或事件、观点等,限定解题的范围;求答项———…  相似文献   

9.
创新题管窥     
创新问题是新课标要求下中考命题的一种发展趋势.中考中的创新题实际上是考查同学们对数学题的创新思维.培养同学们的创造能力的一种试题,在中考中,常见的创新题常常出现在以下题型中:开放性试题、定义新运算试题、学科交叉型试题、动手操作型试题、探究性试题、动态类试题.创新题主要体现在“新”上面.同学们在做题的时候一定要静下心来认真读题,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进行解答.  相似文献   

10.
题眼,就是题目命制时的着眼点,常常能反映出命题者在设置该道试题时的测试目的,以及构思该道试题时的兴奋点。有时,试题表面就能一目了然地反映出题眼来,但更多的时候题服并不那么直接显露。下面就介绍一下由表及里寻找题眼、由此及彼寻找题眼、概括聚焦提炼题眼、由点及面涵盖题眼等几种方法。由表及里寻找题限要寻求试题命制者命题时的真意,常常需要拨开雾障由表及里去找出题面所掩盖着的题服。由表及里的过程,就是要根据题面不断地反躬自问,到底要考我们的什么内容、什么能力。一旦有了题眼的意识,又应该将其放回题目之中去验证…  相似文献   

11.
2005年高考历史(含文综卷)共10套试题,可谓百花齐放,丰富多彩,其中上海卷“百花丛中最鲜艳”,内容美与形式美体现得最好,散发着与时俱进的时代气息,值得认真欣赏、研究并借鉴。高考历史试题对形式美的基本要求是对称、整齐、平衡、比例恰当、多样统一、结构和谐、图文并茂等。从题型看,其他9套试题分Ⅰ、Ⅱ两卷,有选择、材料和问答三种题型,主观题和客观题、小型题目和大型题目界限清楚,结构严整,编排有序,显得大器。而上海试题则由选择、简释、问答和材料分析论证四种题型构成,四种题型又可分为小型题、中型题、大型题三类,作为中型题的简释题数量可观,这就增加了题目编排的灵  相似文献   

12.
<正>在长期的复习应考中,通过对《中考说明》的研读和中考试题的研究,根据不同题型要求,我总结出应考18字秘诀:读材料,抓关键,审题意,用所学,扣题意,规范答。一、仔细读材料,读题干题肢读是审题、做题的第一步,包括读文字材料、图片、数据、漫画、图表等。逐字、逐句、逐段阅读题干或材料,了解题目信息。二、抓材料、题干题肢中的关键字词句"抓"这一步很重要,往往材料、题干、题肢中的关键字、词、句  相似文献   

13.
所谓路径式书面表达就是指根据所给情景和路径信息进行写作的一种书面表达形式。同学们做这类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正确理解图示内容,尽可能走捷径。做题时,同学们应认真理解写作说明和图示内容,尽可能走捷径;如果试题要求一定要走捷径,同学们就一定要按题目要求走最近的路线,以免因离题而扣分。  相似文献   

14.
方法讲解 仿句,即仿例造句,就是根据题目要求,依照已有句子的形式,运用相应的修辞手法和句式来表达创造出包涵新内容的句子来。它是一种既有限制又留有很大创造空间的语言运用题。完成这类试题要注意,答案要形似,更要神似。  相似文献   

15.
梅其蕉 《考试》2010,(7):98-100
客观性试题 (1)细审题干,明确题干的规定性。一要。读懂题干的基本意思,准确把握题干的中心思想。二要确定题目的规定性,明确题目要求和答题方向。特别要注意题干中的一些关键词语或关键语句,确定题目的规定性,明确题目要求和答题方向。  相似文献   

16.
开放性阅读试题在检测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如何解答这样的试题,发挥出最好的水平呢?一、在"读"上下功夫对于课外阅读题,要相信自己的能力,这是制胜的法宝。答题之前,要认真研读语段,把握文章的体裁,理解文章的主要内  相似文献   

17.
一、研读考纲,理清考点高考考试大纲是高考复习备考的纲领性文件,它明确了高考的能力层次和内容要求,是高考复习教学和考试命题的行动指南。因此,设计原创试题必须要研读考纲,理清考点,以保证试题的针对性和方向性。作为教师,首先要认真研究考纲,解读考纲所要考查的地理学科能力;其次要理清考点涉及的主干知识;三是要分析主干知识与地理学科能力的关联程度,不同类型的主干知识其能力侧重点是不同的。总之,高考模拟试题应以  相似文献   

18.
纵观10年高考题目的特点,不难发现有些试题在选择题中往往以信息给予题的形式出现,如现代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新发明等,这类题型起点高,落脚点低,考查内容不多,只要能建立正确的解题思路,试题就会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19.
正新课程改革的一个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探究性试题已成为各地中考亮点。探究性试题从结构上看,一般由情境创设、探究过程、问题解决三部分组成。从探究内容上看,试题主要取材于教材实验、日常生活和社会热点问题等。解答探究题要注意以下几点:(1)实验目的要明确、思维要严密、猜想和假设要有据,依据题给信息进行分析推理和验证,并能根据自己所学知识对问题做出准确的猜想,再进行实验探究;(2)回答问题要直接,不要转弯抹角;(3)语言表述要有逻辑性,要体现出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20.
孔敏 《学语文》2013,(5):42-43
诗歌鉴赏是阅读能力中要求最高的题目。也是考生失分较多的试题。那么怎样才能迅速准确地把握诗歌的主题。从而顺利地完成鉴赏呢?以下几种做法值得一试。一、关注诗题、诗眼、诗注在诗歌阅读中。我们触目所及的首先是诗题,题目是诗歌的眼睛,它会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揭示诗歌的内容。读懂题目有助于了解诗歌的内容体式,有助于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