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讳辩》是唐代诗文大家韩愈所写,开头几句是这样的:“愈与李贺书,功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白话译注古文观止 下册》(清吴楚材 吴调侯选 刘世南 唐满先译注 江西人民出版社 一九八一 南昌)是这样译的:“我给李贺一封信,劝他去考进士。李赁参加进士考试很有名望……”读到这里,我对“李贺参加进士考试很有名望”产生了疑问,此时李贺名从何来?  相似文献   

2.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倡之,同然一辞。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律曰:“二  相似文献   

3.
原文愈与李贺书①,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同然一辞。皇甫湜曰②:“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律曰:“二名不偏讳。”释之者曰:“谓若言‘徵’不称‘在’,言‘在’不称‘徵’是也。”律曰:“不讳嫌名。”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丘’与‘蓲’之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③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  相似文献   

4.
《叔向贺贫》一文里有这样一句:“……,其宫不备其宗嚣。”《古文观止》里的《叔向贺贫》这句为:“……其官不备其宗器。”1986年5月北京第三次印刷的中国农书机械出版社出版的刘允声等人合编的《古文译注》里的《叔向贺贫》也是:“……其官不备其宗器”,请问这里究竟是“宫”还是“官”?!  相似文献   

5.
初级中学语文课本第五册《捕蛇者说》一文中有这样一句:“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课本对这句的解释为: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啊! 显然,注者是把“苛政”解释为“苛酷的统治”,就连现行的一些文言注本,如《中学语文文言文译注》、《文言文译释》、《文言文释译》、《初中古文译注》等,也都将“苛政”解释为“苛酷的统治”“残酷苛刻的政治统治”或“残酷的统治”,这些注释,既没有弄清“苛政”的具体意义,也不符合文章的主旨,看似通顺,实质上并不准确。  相似文献   

6.
"其"字是汉语语法中使用较为广泛的一个虚词,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中,"其"字的统计次数与实际次数之间稍有出入,用法上也存在词性模糊、释义不当的问题。杨先生的译文具有注解深入浅出、语言生动自然的译注特点,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可以使我们对"其"字和《论语译注》有个更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文言文译注的原则是信、达、雅。笔者在执教、教研时发现,现行人教版高语第三册文言文的某些译注有悖以上原则,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信而不达"、"达而未雅"、"雅而未信"等问题。现不揣浅陋,择几例试析之。1.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姚鼐《登泰山记》)"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课本译注:"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负,背。烛,照。"此译注中将"明"处理为"光",不对。查《古汉语词  相似文献   

8.
“劝”、“勉”意思非常相近,都是鼓励、勉励的意思。其差别是:“劝”的反义词是“惩”、“沮”、“戒”,作及物动词时,表示积极鼓励别人做好事。如《左传成公三年》:“所以惩不敬而劝有功也。”“劝有功”就是鼓励有功者更加努力。《鞌之战》:“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劝事君者”就是激励事奉君主的人更加尽心尽力。又如《礼记·中庸》:“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既称事,所以劝百  相似文献   

9.
《史记》注译著作甚多,然于词语注释亦颇多歧义。今择取《史记》中"几千里"、"慎"、"空人之国"、"为家"、"庸"等5个词语的古今译注进行考辨,以纠正古今译注中的错误和偏颇。  相似文献   

10.
袁愈萎、唐莫尧译注的《诗经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是建国以来出版的第一部《诗经》全译本。《全译》的出版,适应了读者的需要,受到了读者的欢迎。笔者从本书中获得了不少知识,受益匪浅。但研读之余,也有一些不成熟的管见,谨向译注者和读者请教。一、关于题解关于诗篇的题意,译注者参考了从汉至今已有的解说,博观约取,择善而从,不少诗篇的说明做到了言之有据,不背诗意。但是可以商榷的地方还很不少,这里不能备论,略举数例如次。《唐风·葛生》题解:“这是一篇悼念丈夫从军丧亡的诗。含有反战思想。”题解  相似文献   

11.
《滨州学院学报》2018,(3):27-35
陈任旸译注的《孙子十三篇直讲》是清代孙子学文献中较有特色的兵学读本,其译注具有提要以将领用兵之法为旨归;内容不乏具有时代特色的创见;译注与原文联成一贯,拆解原句并重新标点后成一新句;以直译为主,辅之以意译;多次使用口头语体译注《孙子兵法》;偏好运用设问的方式译注《孙子兵法》等特点。《孙子十三篇直讲》对民国时期的孙子学研究产生一定影响,在近代孙子学史上也具有承前启后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孟子·离娄章句下》有这么一句话:“孟子曰‘仲尼不为已甚者.’”杨伯峻《孟子译注》译为:“孟子说:‘孔子是做什么事都不过火的人。”杨把“不为已甚者”理解为“不为已甚之事者”,即“不干过火事情的人”,是“者”字结构作判断句的谓语。此说可商。一、犯了增字解经的忌讳。二、对原文句法结构的理解,与实际不符。原文是一个表否定的叙述句。  相似文献   

13.
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刘斯奋《辛弃疾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马群《辛弃疾词选注》、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刘耕路《韩愈及其作品》和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宗传璧《韩愈诗选注》,是近几年出版的几个古典文学译注本。从这几个译注本中,可以看出这几位译注者在辛弃疾、韩愈研究领域中辛勤耕耘的丰硕收获,都有不少真知灼见的地方,并且各有长处。刘注简明,翻译通俗易懂;马注精确、深入浅出;刘耕路的韩愈作品解释部分比较简括,重难点基本上都注出来了;宗注详略适度。并引用了某些古人评语。这些都为读者阅读提供了不少方便。但无庸讳言,几个译注本也程度不等地都有某些不够妥当之处,或论据不足,缺乏说服力。因此特将个人读后的一点不同看法提出来商榷,敬请几位译注者和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14.
《论语译注》、《孟子译注》注音正误张洁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①、《孟子译注》②二书都是古籍译注方面的精品,在海内外有广泛影响。它深入浅出,不仅帮助一般读者比较容易而正确地读懂这两部十分重要的古籍,而且给有志深入研究的人提供了线索,可以说是通俗性与学...  相似文献   

15.
《墨池记》是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六册新选的一篇文言文。大约是新选入的缘故吧,教材译注颇有值得商榷之处,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也偏偏在教师最需要参考译文的时候断了档。如此一来,教者先就昏昏,遑论学者。本文就部分译注与编者进行商榷,并提供一篇译文,以飨同行。  相似文献   

16.
《劝学》劝学《左传·闵公二年》:“敬教劝学”。孔颖达疏:“劝学,劝民学问也。”意思就是劝勉人们学习问难。《说文》:“劝,勉也。”“勉,强也。”“劝”和“勉”都从“力”,所以段玉裁注“凡言勉者,皆相迫之意”,可见劝还带有一定的强迫性。不过,段又引《广韵》:“奖,勉也”并在注中按:“勉之而悦从亦曰‘劝’。”既有劝,又有勉,这该是“劝”的本义,对此教材宜作题注以使学生全面理解。“劝学”作为篇名影响深广。白居易、王安石均作过《劝学文》、司马光还写过《劝学  相似文献   

17.
《为郑冲劝晋王笺》作年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阮籍的全部诗文中,《为郑冲劝晋王笺》是政治意味最浓厚最明朗的一篇,历来认为作于他去世的那一年即景元四年(263).今人为阮集作注,亦无异辞,如陈伯君《阮籍集校注》(中华书局1987年版)、郭光《阮籍集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韩格平《竹林七贤诗文全集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皆然,关于阮籍的年谱、评传之类,亦多持此说.  相似文献   

18.
<正> 《左传·僖五年》:“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这句晋杜预注:“辅,颊辅;车,牙车。”清余诚批:“颊辅、牙车,乃就口齿说”,“辅车唇齿本自一类”。(《重订古文释义新编》,一九八六年武汉古籍书店影印本)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辅,面颊。车,牙床骨。”一九八五年山东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辅,面颊骨;车,牙床骨。”同年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王守谦《左传选译注》:“辅,面颊,即腮帮;车,牙床骨。”一九八六年岳麓书社出版的《古文观止》译注本(阙勋吾等同志译注):“辅:颊骨。车:牙床。”等等。  相似文献   

19.
在《文心雕龙》研究中,与校勘领域百家争鸣的情形相比,译注的各家更多是自说自话,较少关注同行的意见,缺乏对话与辩驳。作为全书理论体系的重要一环,《文心雕龙·知音》篇中的若干关键语句与概念在各家的译注中尚未得到有效的处理。事实上,结合篇目与文本语境对各家观点进行疏解与辨析之后,"圆照之象"中"照"宜解释为"理解","象"宜解释为"形象";同样,"知实难逢"与"知多偏好"等句中的"知"宜解释为"理解",而"琴表其情"的"情"宜解释为"情况","理将焉匿"与"心之照理"等句中的"理"宜解释为"思路"。  相似文献   

20.
<正>训练一孙叔敖为楚令尹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完成1—4题。孙叔敖为楚令尹(1),一国(2)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44白冠,后来吊(3)。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4"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4)。"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4已高而意益下(5),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4三者,足以治楚矣!"(选自《说苑·敬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