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魏于何年立三长制呢?《魏书·高祖纪》载: (太和九年)冬十月丁未,诏曰:“……今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劝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太和十年)二月甲戌,初立党、里、邻三长,定民户籍。据此,乃是太和九年先行均田制,然后太和十年立  相似文献   

2.
夏业文 《高中生》2008,(16):55-55
1.古代思想家孟子认为:使百姓有“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最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对孟子的上述言论理解正确的是①这是对孔子的思想体系核心部分的继承和发展②他的这一主张有利于当时社会  相似文献   

3.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之初,社会经济一片凋敝,黄河以北,千里无人烟,全国人口锐减。为缓和阶级矛盾,恢复封建经济,稳固统治秩序,;624年唐高祖李渊下令继续实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规定:每个十八岁以上的成年男子授田百亩,其中二十亩为永业田,八十亩为口分田。老男残废授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授口分田三十亩。道士、和尚给田三十亩,尼姑女冠给田二十亩。受田人死后,永业田可以传子孙,口分田归还政府另行分配。此外,有封爵的贵族和五品以上的官员授永业田五百亩至一万亩。立有战功而受勋的,可以按勋级高低授永业田六十亩  相似文献   

4.
《孟子》中的起承组合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一书,在行文的组织结构方面有一个显著特点:善于运用起承组合的表达方式展开议论,即先列举几项有某种区别(或联系)的事物或道理——起句,再对起句所列举的内容以评论或解说——承句;通过这种前后呼应的配合,来阐明观点并加强表达效果。如: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梁惠王下)  相似文献   

5.
论孟子的民本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子是战国时代杰出的民本主义者。他总结了历史斗争和现实斗争的经验,提出“民为贵”,“与民同乐”,“得乎丘民为天子”,体现了从西周到春秋以来民本思想的重大发展。孟子本来要恢复西周奴隶制。齐宣王问如何行王政,他说要像文王一样,“耕者九一,仕者世禄”(《梁惠王》下);并多次劝齐宣王“制民之产”,以便“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梁惠王》上)。很明显,“五亩之  相似文献   

6.
正(二)海水的画法天下之水,莫大于海。《庄子·秋水》里有一则望洋兴叹的故事,读来就很有趣: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这则寓言为我们提供了一对可资对比的形  相似文献   

7.
<正> 贾谊《论积贮疏》一文中有如下一段话: 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高中语文第四册给“请卖爵子”作注云:“(朝廷)卖爵位(来增加收入),(百姓)卖子女(来度过日子)。卖爵,汉朝有公家出卖爵位以收取钱财的制度。”我们认为,此处是“民”卖爵,而非朝廷卖爵,理由如次。  相似文献   

8.
阅读材料近代言乐,卫道弼为·最,天下莫能以声欺·者。曹绍夔(KUí)与道弼皆为·太乐令①,享②北郊③,监享御史有怒于夔,欲以乐不和为·之罪,杂扣·钟磬,使夔暗名·之,无误者,由是反叹服。洛阳有僧,房中磬子夜辄自鸣,僧以为怪,惧而成疾。求术士百方禁之,终不能已。曹绍夔素与僧  相似文献   

9.
<正> 在古代和中世纪,无论东方和西方,都是一种农本经济。这种农本经济是谋生经济,足衣足食是它的根本目标。所谓谋生,包括谋衣,谋食两个方面,亦即耕织两者的紧密结合。这种保守、封闭型的生产结构在中国持续了几千年,表现也十分充分和典型。《孟子·尽心篇》中就说过:“百亩之田,匹夫耕之”,“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汉初文景之世,贾谊晁错等所献经世治国之策亦不外:“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织或受之寒。”(《汉书·食货志》上)这种以家庭为本位的男耕女织的自给  相似文献   

10.
波士顿之現在职業指導組織,為一九一六年所制定,美國職業指導事務中最稱整齊者之一,據調查所得,其粗織綿密,最為特色.全部設專任九名,委員百數十名.其人員如下: (甲)课長,一人. (乙)职業教授者,二人. (丙)職業教授者補助,六人. (丁)職業相谈者,各小中学一人. (戊)商工業及補習學校之職業指導者補助其事業如左: 指導 司健康,教育及職業機會之指導,地方產業狀態之說明,備有二千以上之学校,工塲,公司,商店等之概  相似文献   

11.
高中语文教材中出现了用“七庙”和“九庙”来代指“国家”的提法《过秦论》:“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注:“七庙,天子的宗庙。《礼记·王制》:‘天子七庙’。”《〈指南录〉后序》:“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课文节选,没有这几句)有注释为:“九庙”代指国家。  相似文献   

12.
在古汉语中。“三”与“九”不仅可实指,还可以泛指。这样的例子在高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①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司马迁《鸿门宴》)②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韩愈《师说》)③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意焉。(司马迁《屈原列传》)④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卫风·氓》)⑤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司马迁《报任安书》)⑥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司马迁《报任安书》)⑦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李白《蜀道难》)⑧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⑨中间驰至九…  相似文献   

13.
高中三册语文课本和《教学参考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二室编,下称“教参”)。对课文《五蠢》的几处注释或译文,均觉有欠妥之处,特提出自己的粗浅看法。一、关于“故人重之”课文第三段有个复句:“夫古之让天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教参”把“故人重之”译为“同时相识者也都很敬重他们”。此译欠当。复句第一个层次,根据古之天子养薄而劳  相似文献   

14.
彭更①问曰:"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②呼诸侯,不以泰③乎?" 孟子曰:"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子以为泰乎?" 曰:"否.士无事而食,不可也." 曰:"子不通功易事④,以羡⑤补不足,则农有余粟,女有余布.子如通之,则梓匠轮舆⑥皆得食于子.于此有人焉,入则孝,出则悌,守先王之道,以待⑦后之学者,而不得食于子.子何尊梓匠轮舆而轻为仁义者哉?"  相似文献   

15.
1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然则昔之有天下者,虽钱(指铜钱)与谷帛杂用,犹不欲使其重在钱也。……唐时民间用布帛处多,用钱处少。…贞元(唐德宗年号)二十年,命市井交易,以绫罗绢布杂货与钱兼用。———《明夷待访录·财计一》材料二 川界用铁钱,小钱十贯重六十五斤,折大钱一贯重十二斤。街市买卖……难以携持,自采交子之法久为民便。———《宋朝事实》卷15材料三 (元)至正十年,有大臣上书说:“比年以来,失祖宗行钞法本意。……故民间流转者少,致伪钞滋多。”至正十一年置宝泉提举司,掌鼓铸至正通宝钱、印造交钞,令民间通用。行之未久,物价…  相似文献   

16.
“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巳矣!”引自高中课本《中国古代史》(选修)第二十九章,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上引文字,原出自清人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其大意是说,普天之下没有一块能使百姓安居乐业的地方,是皇帝造成的.在他没有得到天下的时候,就残害天下的百姓,使他们妻离子散,以此来  相似文献   

17.
汉屯田劳动者所受剥削之性质与数额上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个人认为:任何屯田上剥削的形式和性质,不可能是单一的;整个屯田的历史段落(不管是五十年或者一万年)不可能是不发展的、不分段落的。陈直先生对汉屯田上剥削的形式和性质,只有如下的一段话: “屯田收获,入租每亩四斗。卒田每人种田平均约二十亩左近。”这未免单一化了一点。很可能平均种田二十亩是一种形式,一种性质;亩租四斗,又是另外的一种形式和性质。张维华先生,倒是向多样性方面考虑的,在五十年代时他曾说,“秦汉时代,在国有土地上,有‘军屯’之制,有‘民屯’之制,有‘假田’之制”。但张氏语  相似文献   

18.
贾谊《过秦论》一文中提到:秦始皇“将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这十二个金人,随着朝代的兴替,时移世易,后来到哪儿去了呢?这个问题,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曾参考古籍,作出过比较详尽的回答。郦道元在《水经注·河水》篇中说:秦朝十二金人,“董卓毁其九为钱,其在者三。魏明帝(曹  相似文献   

19.
汉代的屯田     
(一)汉武帝时候,汉跟匈奴展开了三次大战,打败了匈奴,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西汉帝国的势力一直达到西域。为了巩固边防和有效地控制这些地区,西汉帝国必须派出大量的军队去戍守边疆。要把大量的军需给养输送列遥远辽阔的边疆去,是人民一项非常沉重的徭役,也是国家一项非常巨大的负担。汉政府就命令戍兵就地选择水草丰美的地方,“通沟渠,种五谷”,自己来解决军粮的给养。后来,赵充国上了一个“屯田十二便”的奏章,以后,就把戍兵垦殖叫作:“屯田”。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初置张掖、酒泉(按系敦煌之误)郡。而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原注:开田,始开屯田也。)”(汉书卷24下食货志)这是西北边疆屯田的开始。汉跟西域的交通畅通以后,“西域……多遣使来贡献,汉使西域者益得职。于是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原注:收其所种五谷以  相似文献   

20.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安化,这一以盛产茶叶而闻名的地方的茶农,倍受商业资本家的茶号(或茶庄、或茶叶公司)的盘剥,盘剥手段之毒辣,骇人听闻: ①茶号收茶,有明七六暗九扣之陋规。明七六者,即毛茶一百斤折算七十六斤兑钱。其理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