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楼下的农家,大约在白山黑水间生活久了的缘故,他家饲养的家禽,非黑即白。看门的狗呢。也是一黑一白。白的是大狗,黑的是小狗。女主人60多岁了,虽然她多子多女,但因为孩子们大都下岗,无力奉荞她,她便一早一晚地,蒸了馒头,拿到小市场卖。她出门的时候,由白狗率领着,那条威猛的白狗看上去就像翻卷在她前面的一团云。  相似文献   

2.
唐朝书生张打油,曾《咏雪》一首:“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诗句俚俗,浅白,无律,有趣,打油诗从此名扬于世。  相似文献   

3.
闲话打油诗     
我们常常将通俗诙谐、不拘形式的诗叫做打油诗,可是你知道打油诗的来历吗?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当时不仅文人墨客会写诗,就连田夫野老、歌女乐工、僧道之人和市井之徒也能写诗。其中有个姓张的打油郎(卖油的人)就写了一首描写雪景的诗:天地一笼统,井上黑窟隆。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试想天地一片白茫茫的,那井口不就成了个黑窟窿?黄狗身上沾满雪,变成了白狗;白狗沾上雪变得臃肿了。诗句虽然浅俗可笑,却也通达诙谐,所以《全唐诗》也把它选上了。由于这种诗是张打油首创的,后来人们就称这一类诗为“打油诗”。打油诗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很…  相似文献   

4.
打油诗是因唐人张打油的《雪诗》而得名的。其诗曰: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全诗都用俚语(极通俗的民间口语)写成,可圈可点处有:1.景色含蓄美。  相似文献   

5.
人们一般把俚俗的诗称为打油诗,这个由来有个典故。唐朝有个人叫张打油,写了一首咏雪的诗: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全诗用语俚俗,浅白显露,张打油名声就此传开。后来人们把用语俚俗  相似文献   

6.
雪诗     
35胙long sh6ng yi江 上一jing shang h6i井 上 黑16ng t6ng笼统,kO long窟窿。huong g6u sh~n shong b6i黄狗身上白,boi g6u sh邑n shong zh6ng白狗身 上 肿。雪诗@张打油  相似文献   

7.
打油诗趣话     
一般人把俚俗的诗称为“打油诗”,这里有个典故。唐朝有个人叫张打油,写了一首咏雪的诗: 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全诗用语俚俗,浅白显露,张打油名声就此传开。后来人们把用语俚俗的诗均称为打油诗。  相似文献   

8.
闲话打油诗     
<正>一般人把俚俗的诗称为"打油诗",何以称为"打油诗"呢?原来唐朝有个人叫张打油,喜欢写浅俗的诗,曾有《咏雪》诗云: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笼统"是当时俗语,状"模糊"之貌。首句写大雪覆盖下一  相似文献   

9.
打油诗拾趣     
打油诗是一种直白如话的通俗诗体。据传,唐代有一个叫张打油的善于写诗,他写了一首咏雪的诗:"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这首诗形象而夸张地描写了雪景的特色,用语通俗诙谐,比喻形象贴切,诗风别具一格,很受群众喜爱。后来人们便把这类通俗易懂、幽默诙谐、生动活泼  相似文献   

10.
打油诗撷趣     
唐朝南阳读书人张大油,常与民间歌手交往,也爱用民间俚语写诗。一日大雪纷飞,他诗兴大发,遂吟《雪诗》:“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这首诗通篇无一雪字,却句句与雪有关。《辞海》评析张大油《雪诗》:“所用的都是俚语,且故作  相似文献   

11.
唐代南阳有个穷秀才叫张打油,喜欢写诗作文,特别喜欢把民间的一些俗谚俚语、诙谐之句写入诗中。有一年冬天,张打油起早到井上打水,见雪花纷纷下个不停,天地一片洁白。他触景生情,诗兴大发,随口吟出一首《雪》诗:"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正因为雪大,  相似文献   

12.
据说打油诗最早起源于唐朝,是由一个叫张打油的书生开创的一种诗体,他的《雪诗》应为打油诗的滥觞,全诗如下:“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全诗抓住雪景特点来进行描写,读者仿佛置身于漫天飞舞的雪花之中。前两句由远及近,远处的江面被纷飞的大雪笼罩着,近处只剩下一口水井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四周白茫茫一片,大有“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之意境。后两句具体描写近前之物———狗:黄狗已分辨不出原来的颜色,白狗身上的积雪使它臃肿了许多。此诗一出,语惊世人,人们纷纷仿效此诗的创作方法、艺术风格,给诗坛增添了一道…  相似文献   

13.
深受老百姓喜爱的打油诗,据说是唐代一位名叫张打油的人创造的。话说这一年冬天下了场大雪,四周一片白茫茫,张打油触景生情,随口咏出了"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的诗句。此诗描写雪景,由全貌而及特写,由颜色而及神态,虽然用的是文人不屑使用的通俗易懂的俗语,但独辟蹊径。尤其一个"肿"字,虽俗却极为传神,很得诗家练字之功效。通  相似文献   

14.
打油诗是我国诗苑中的一朵奇葩,历久弥新,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打油诗是一种富于趣味性的俚俗诗体,相传为唐代张打油所创。在以诗赋取士的唐朝,张打油的诗独树一帜,引入注目。他曾写过一首“咏雪”诗:“江山一笼统.井口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此诗“咏雪”.通篇无一个“雪”字,通俗易懂,生动形象。有一年冬天,一位大官去祭奠宗祠,见大殿墙壁上写了这样一首诗:  相似文献   

15.
妈妈不见了     
梁凌 《课外阅读》2013,(11):6-7
母亲在试一条丝巾,一条价格不菲的桑蚕丝巾。她在犹豫,舍不得花我的钱。"这条粉色丝巾让你显得年轻多了!"卖者说。"是呀,"旁边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太太也附和,"如果你穿黑毛衣,白毛衣,配起来就更好看了!"我注意到,在我们来之前,老太太就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的幼儿教育中,“骗”是一种十分普遍而且短时性收效较高的手段。这种手段本身不带有任何邪恶的思想,而且顺理成章,没带道德谴责,似乎还很高明。在超市里看到一个刚会走路的孩子从柜架上拿了包白色巧克力,孩子的母亲自认为白色巧克力不及黑的好吃,就趁孩子不备将它换了。孩子转眼看见自己心仪的白巧克力变成黑的,吵吵嚷攘要换回来,任凭她母亲怎么解释黑巧克力的美味也不能打动她的决心。最后,母亲只得使出杀手锏:“咱不吃白的,白的里面有小虫,黑的里面没有。”孩子半信半疑地看着她母亲,然后紧紧地拿着黑巧克力走了,而母亲,以一个胜利…  相似文献   

17.
妈妈增肥记     
老梅,你怎么这么瘦?你看你女儿,多壮!妈妈的老友不无关心地问道。我一听,立马倚在老妈一边,与她异口同声地说:一黑一白,一胖一瘦,‘绝代双娇',yeah!话音未落,老妈的老友早已笑弯了腰。老妈  相似文献   

18.
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初冬的早晨,她推门进来,脸冻得红扑扑的,发丝上笼一层白,淡淡如烟——呵,是下雪了。他刚刚心中一动,那层雪转眼间已经融得无影无踪,而她濡湿晶莹的发,更是黑得不能再黑。这瞬间的变化给他巨大的震撼,他脱口而出:“原来,雪是黑的。”多么不通。而她听懂了,笑了,笑得很美。  相似文献   

19.
家有升学女     
做父亲,真正是一门“做到老学到老”的学问。最惨的是像我这样,年近“知天命”了,女儿才刚要考高中,对如何做父亲忽然没有把握了。当她到夜里12点多还不休息的时候,我一方面感到欣慰:她自己知道用功,我就可以省点心了。同时又感到心疼:小小年纪没黑没白,没有周末也没有节假日,一熬多半年,怎么受得了!  相似文献   

20.
家有升学女     
做父亲,真正是一门“做到老学到老”的学问。最惨的是像我这样,年近“知天命”了,女儿才刚要考高中,对如何做父亲忽然没有把握了。当她到夜里12点多还不休息的时候,我一方面感到欣慰:她自己知道用功,我就可以省点心了。同时又感到心疼:小小年纪没黑没白,没有周末也没有节假日,一熬多半年,怎么受得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