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们一直认为学校进行课题研究首先需要从教师的需求出发,特别是网络研究,最重要的是如何将大家“搅进来”——我们提出了“我们一起做研究”的理念,“我们”代表平等,“一起”表示合作,“做”意味着行动;“研究”是一种工作与生活状态。  相似文献   

2.
我们不是想为“研究”下一个完美的定义,查查工具书完全可以知其详,只想就我们经常说的“研究”谈点想法,也算是对“研究”进行点研究。关于“XX研究”,前边可冠以很多的学科性词语,如“教育研究”、“教学研究”等。但我们常常感到这样的定位不属于我们中小学教师,三人成虎,在一些研讨会上常听专家们这么说,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将法国学派视为“影响研究”学派,将“传播研究”与“影响研究”等同起来。现在看来,“法国学派”的方法是“传播研究”而不是“影响研究”,我们有必要将“传播研究”从“影响研究”中剥离出来,将这两种不同形态的比较学研究加以明确的界定和区分。这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传播研究”的独特的方法论特征、它的意义和价值,使“传播研究”与“影响研究”互有分工而又相互补充,使我们对比较学的研究范围和方法的划分更为科学化,在研究实践上也更具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4.
一、理论研究误区 1.“借鉴”多于“创造” 由于以往我们软硬件的极度匮乏,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两个方面,英、美等发达国家确实走在了我们的前面。对于它们的成熟理论,我们也的确没有简单地“照搬”,而是“借鉴”。“借鉴”本身是无可厚非的,在我们相关的理论研究还是“一穷二白”的时候,这是不可避免的,“借鉴”也的确成为我们相关理论形成、发展的一条“捷径”。但是,过多的“借鉴”却又制约了我们的“创造”。[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能力提高”、“素养养成”、“个性发展”、“以人为本”,这些新理念随同新课标走入我们的话语世界思维空间,但这些如何化作行动走入我们的课堂?这就需要进行深入教育教学研究了。缺乏研究,我们容易变成“教书匠”,使那些探索的苗头、创新的火花一闪即逝。  相似文献   

6.
“文化大革命”这一特殊的历史事件,对中国社会各方面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家庭的角度来研究“文革,”有助于我们认识“文革”和理解那个特定的时代。文中重点探讨了目前研究“文革”时期家庭问题的重要成果;研究“文革”时期家庭问题的主要内容以及研究“文革”时期家庭问题的基本思路,进而为我们真实、准确地研究“文革”时期的家庭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全面推进和教师专业化的深入开展,我们对“新世纪中小学校本培训新型模式构建”的研究也从“观念研究”、“转型研究”、“内涵研究”进入到了“策略研究”。2002年8月我们课题组在广西柳州市选择了两所小学作为实验学校,依据学习型组织理论指导他们开展了以建构教师“学习型小组”为目标的“校本学习”的行动研究,取得了理想的效果,提炼出了三项可行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陈少华 《教育艺术》2003,(5):12-12,53
对课题的研究,无非都是解决一个“教”与“学”的问题。过去我们重“教”,研究教法,让学生在各种不同教法上获取知识。也就是说假若孩子不吃饭,我们要想方设法。即使坐着吃,站着吃,睡着吃,玩着吃,只要孩子张口“吃”进肚里了,我们也就完成了“教”的任务。这种“吃”法还不闹出“胃病”?不仅闹出“症状”,还养成不良的习惯。因而,我们不能不引起警觉。如今,我们重“学”。如何“学”,那就是让学生跳出思维常规  相似文献   

9.
“九五”期间 ,我们紧紧地围绕“科教兴国”、“科研兴教”的大目标 ,以全面落实素质教育为重点 ,对市级教育科研管理工作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我们认为 ,加强市级教育科研管理工作是保证国家、省、市级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工作落实 ,以及市一级教育科研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市级教育科研管理必须坚持以“教师为主体、研训为主线”、“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并重”、“研究过程与研究成果并重”的“双为主、双并重”原则。为此 ,我们做了四个方面的探索。  一、突出教师在教育科研中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我市的教育科研工作从“七五”规划起 ,…  相似文献   

10.
教育科学研究作为一种过程,一般包括“确定课题”“制订计划”“实施研究”和“总结整理”四个阶段。当研究者根据研究的计划,对被研究的对象进行调查、实验等工作,收集了大量的原始资料后,一般说“实施研究”的任务告一段落。在此基础上,研究应进入“总结整理”的阶段。在“总结整理”阶段,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对资料进行数据的统计,在通过对数据的处理获得研究的结果后,我们才可能撰写研究报告。对研究获得的数量资料的处理,一般需要做“数据的登录”“数据的统计”和“统计结果的表述”三件事。如果我们只能用计算器进行数据处理的…  相似文献   

11.
生活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作为人,我们怎么活”的问题。为研究这一问题,既需要澄清“作为”、“人”、“怎么”、“活”的含义,也需要了解“我们”的含义。  相似文献   

12.
邱瑜 《教学月刊》2003,(7):48-51
中小学教师不一定具有“高深”的理论水平 ,却有着鲜活的教学经历。近来 ,不少人主张 ,一线教师做研究要关注自己和他人教育生活中的“故事” ,并通过对这些“故事”的叙述或倾听去反思自己的教学 ,从而改进和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 ,而不是去写那些有时连自己也不理解的观念性论文。基于这样的认识 ,“讲自己的故事”(或称之为“教育叙事”“叙事研究”)成为教师研究和培训的一种新形式。我们开设“教育叙事”这个栏目 ,介绍这一思想并提供一些“故事”。我们的“故事”不一定十分精彩 ,但我们倡导这样一种理念。如果这是我们抛出的一块“砖” ,我们希望籍此能引来一串“玉”。  相似文献   

13.
2007年,当“有效教学”的概念越炒越热时,我们的着眼点即已转为它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了。2008年,北京市西城区在教育研修学院齐渝华院长的领导下,展开了多学科、多方位且细致入微的“课例研究”。我们又适时地搭车,将历史学科的“实录分析”纳入其中。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常常就一些问题交换意见,以明确研究方向,提高研究效益。现将我们的交流的重点问题陈述如下,望同仁们赐教。  相似文献   

14.
主编通讯     
在全国人民共同抗击“非典”并取得了阶段性胜利的时候 ,《中国特殊教育》杂志新的一期又与读者们见面了。对于在非常时期一如既往地支持和关心我们杂志的作者、读者、审稿专家以及广大教师们 ,我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并祝大家健康、平安。本期杂志我们为大家设置的栏目是丰富的 ,包括“智力障碍研究”、“视力障碍研究”、“听力障碍研究”、“学习障碍研究”、“孤独症研究”、“超常教育研究”。其中的文章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当前特殊教育研究与教学的最新成果。特殊教育学校的课程改革是目前特殊教育研究和实践的热点 ,本期刊出的吴军的“盲…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背景下,有必要对“教研员”的概念进行重新审视,我们不能总是固执地把教研员解释为教学研究人员,我们必须赋予教研员新的内涵。顾名思义,“教”即教学,“研”即研究,“员”即人员,所以新形势下可以而且应该把“教研员”的内涵解释为“把教学和研究融为一体的人员”。能够真正把教学和研究融为一体的人员是淮?当然只有教师。也就是说,只有教师才是本质意义上的教研员,才配称作教研员。  相似文献   

16.
学校管理工作可以分为“管”与“理”两个方面。在当前的研究中,由于人本主义等思潮的影响,“管”的作用受到忽视甚至否定;而“理”的作用得到关注与肯定。通过对人性等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没有万能的管理法则。我们不仅要研究管理的理论,还要研究我们的实际。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任何极端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  相似文献   

17.
物理新教材中增加了“课题研究”内容,按新大纲规定,我们进行一次“课题研究”课,意在探索“课题研究”的教学方法。 1 开展活动的情况我们教研组在2001年的新高一年级的3个  相似文献   

18.
“邂逅”,是指“偶然遇见”。因此,并不在我们预期设想之中,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意外事件”。而这些所谓的“意外事件”,可能是异想天开的古怪答案,嘀嘀咕咕的跑题讨论……当我们在课堂中发生众多我们难以预料的事情时,就是与“意外”发生了一场“邂逅”。可以说在课堂中“意外无处不在”,对于教师来说“挑战也无处不在”。新课程背景下当我们用发展与研究的眼光去看待所谓的“意外”时。会欣喜地发现,精彩等待着我们,因为,它是我们语文教学中动态生成的一种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19.
【案例】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春风”这一部分。这一部分中,老师觉得有一个词值得好好研究研究,你们觉得哪个词值得研究?生1:抚摸。生2:酝酿。生3:卖弄。……师:的确有很多词值得研究。老师和这位同学有同感,觉得“酝酿”这个词似乎不该用在这儿,我们先来研究一下这个词,有兴趣吗?同桌合作进行研究。(2分钟后进行汇报)生1:我们查了词典,研究了“酝酿”的意思。“酝酿”的意思是造酒的发酵过程,比喻做准备工作。生2:我们发现,“酝”和“酿”都是左右结构,部首是“酉”部,“酝”共11画,“酿”有14画,这两个字在古代写作“酉温酉嚷”。师:非…  相似文献   

20.
梁哲  刘洪泉 《文教资料》2006,(13):193-195
本文探讨的是人称代词中第一人称“我”“我们”的用法。进而从形式、构成和功能角度考察了“我”“我国”“我们党”等这一类词中的“我”和“我们”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和不同的角色关系转换中的作用。从词汇上和修辞上,提出了“我”和“我们”指代不同的对象时,有着不同的涵义,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我们需要分析说话者当时所处的环境,分析人称代词调节人际关系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