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学校德育的对象是学生,全面正确地了解学生的主体性人格,紧扣德育原则,植根现代学生的特点寻求现代学校德育的切入点,互补传统和现代德育的方法,才能发挥现代学校德育的功能。本针对现代学校学生的特点,从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人格着手,论述了如何实现技工学校德育的完整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如何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是新时期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学校德育工作要贯彻落实德育工作方针,就要从学校工作和学生实际出发,努力提高教育实效。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思想,构建分层次教育的德育模式的工作思路及措施,力求改变重于灌输、僵化、低效的传统模式,寻求有利于学生自我教育,增强素质的工作方法,是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3.
学校德育是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素质教育的核心:学校德育是将社会道德要求转化为学生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引导学生自律自强、自主管理、自主教育,形成内在的道德认知和自觉的道德行为的育人过程。学校德育的出发点是以人为本,创造条件发展人。在广泛的德育实践活动中,树立学生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明形象。学校德育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构筑精神支柱,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面对信息与技术全球化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学校德育的困境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文晓 《教育探索》2003,42(6):96-98
我国学校德育因忽视学生主体性而呈现灌输式、规范式德育模式,灌输式、规范式德育模式导致学校德育步入困境。强调学生道德学习活动,赋予德育活动以高尚品位,建立“爱”的德育模式、将帮助学校德育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5.
社会转型期职校德育内容的提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育的实质是培养人的品德的活动,我国社会正从计划经济逐步过渡到市场经济,进入一个新的转型期。处于这一转型期的职业学校,应该根据新的社会发展模式赋予德育新的意义。明确学校德育功能,探索新的内容,应用有效措施,以达到学校德育的提升。一、明确功能,增强德育的紧迫性社会转型期的职业学校德育功能,应该从政治、文化和社会性层面得到体现。首先,学校德育的政治功能要加强和提升,学校德育的政治功能是指导学生政治行为的最基本功能。学校德育规定了学生的政治倾向和政治理念,成为一种内化了的政治行为规范,影响着学生对政治…  相似文献   

6.
石远习 《教育导刊》2005,(11):35-37
学生是学校德育的主体,学校德育的效能必须通过学生的理性选择、情感体验和躬身履行才能实现。因此。学校德育必须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自主发展的生命实体来看待,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参与欲望,充分发挥学生自我完善的主体能动性,使之在德育过程中学会自主进行道德判断、道德体验和道德实践,养成践行道德准则的坚强毅力和自我调节控制能力。基于以上认识,  相似文献   

7.
人类进入2l世纪,学校德育面临新的挑战和使命。章针对我国现阶段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从学校德育工作目标创新、学校德育内容的变革与创新、学校德育工作方法的变革与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培育学生新型人格精神和道德理念的方法问题。  相似文献   

8.
学校德育工作是关系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希望工程”。当前,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学校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学校学生思想活跃、百态纷呈,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面对挑战,如何搞好学校德育创新工作,切实增强学校德育的吸引力和实际效果,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9.
学生发展学校德育,是社会秩序、进步、文明的基石。而对学校德育评估的淡化,必然导致学校德育的虚化,学校德育工作空、泛、乏力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如何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天津市杨村一中在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进程中,提出了“大德育”的学校德育新思路。“大德育”工作思路是凡学生能够涉足的环境都应该成为德育环境,而在德育环境中,每一个个体的人都被看做德育的传媒,所有的人都应该成为德育工作者。这个思路强化了德育环境的整合,强调了德育工作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杨村一中的德育工作已有机地把学校、家庭和社…  相似文献   

10.
杨明华 《上海教育》2005,(7A):30-30
上海市学校德育工作会议要求上海各级各类学校确立“学生为本”“全面发展”“实践体验”“全员育人”“全面渗透”理念,遵循德育教学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树理想信念之魂,立民族精神之根,努力开创上海学校德育工作新局面。各级各类学校要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积极探索和解决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创造性地开展学校德育工作,这一切都建立在校长们学校德育工作思维和方法的更新上。  相似文献   

11.
本文围绕学校内部与德育实效性相关的学生、教师、内容、方法、途径五大因素,对北京市七个城近郊区县的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和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统计对比分析,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教师、学生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总体满意度,学生对德育内容的需求及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并提出新时期德育工作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2.
常丽  孔亚峰 《中国德育》2007,2(4):67-67
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模式的构建,首先应追求学校德育质量的提升。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学校德育模式关键不在于是否采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而在于构建的模式是否营造了一种新的学校德育文化生活和精神追求,是否按照道德审美的规律,使学生在所构建的德育模式中不断自主地组织、重组自己的认知结构,实现学生道德人格的不断完善、提升。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传统道德建设中,很多学校德育工作只重视个别榜样的作用,忽视制度建设,即使有德育制度也大都忽视学生在德育制度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导致德育工作不能深入人心,难以见成效。要改变学校德育工作被动的局面,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应该在德育制度建设上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一学生参与的原则即通过团委、学生会、班委会等民主管理形式,组织学生广泛参与学校德育制度的选择或制定。学校德育管理部门通过组织学生问卷调查、“金点子”有奖活动、德育热点讨论、各种科学理论宣传等等德育活动,充分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和…  相似文献   

14.
荣敏 《考试周刊》2010,(47):212-213
文章阐述了学校德育在定位、实践、过程方面存在的问题,旨在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分析中外德育理论发展趋向的基础上,结合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对学校德育提出的新要求,提出了在德育过程中应倡导学生的心理自由的观点。作者对心理自由的涵义、它在德育中的作用和表现形式进行了分析,并且根据目前学校德育的现状,建议通过重新认识学生主体地位、重视学生亚文化建设、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加强成长指导等措施保证德育过程中学生的心理自由,从而使学校德育真正能收到实效。  相似文献   

16.
审视当前学校德育,真给人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感觉。学校德育理想与现实的实然性悖论,让人不断责难、诘问学校德育。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学校德育并未教给学生暴力、犯罪,然而现实生活中诸多的青少年追求享受,缺乏同情心,漠视生命情感,道德感与道德行为缺席,如此等等。由此表明,十几年的学校德育“涵化”不仅收效甚微,而且在一定意义上不得不说,当前学校德育正在或已经陷入恶性发展的困境。所以,对其本真的价值不免使人产生怀疑,对其的批评、责难也此起彼伏。  相似文献   

17.
木永顺 《云南教育》2005,(17):27-28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思想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的教育。学校德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关系到我国未来的社会风气、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小学的学校德育,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来实施的,但其他学科也有责无旁贷的责任。地理学科是一门关于自然、社会和环境的综合学科,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课程资源,可以配合思想政治课,为学校德育工作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8.
学校德育有效性的现实考察及其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学校德育要实现的目的、学校德育活动过程、学校德育活动的结果三个维度考察了现行学校德育的有效性 ,并从学生道德发展的阶段及现行学校德育在促进学生品德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了该如何评价现行学校德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学生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近年来,学校的德育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但由于种种原因,学校德育与当前教育发展的形势和所处的地位相比,依然存在着地位较“低”、内容较“空”、途径较“窄”、效果较“虚”等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盲目性,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二是德育的理想性与现实生活中的不道德行为形成巨大反差。三是一些学校、教师中有悖师德的行为降低了学校德育的成效。四是学校德育指标不硬、方法不多、内容不实,加之学生、家长不重视,甚至学校和教师也不重视等等。学生思想道德…  相似文献   

20.
石艳君 《辽宁教育》2009,(5):26-26,19
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是目前学校德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影响德育成效的因素很多,但在讲究策略,减少不利因素,增加有利因素以求得德育实效的过程中,学校德育至关重要的一条策略是:潜移默化。所谓潜移默化,就是使学生的思想品性或习惯受到影响、感染而无形中发生变化,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德育的要求,实现学校德育的终极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