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儒林外史》的结构历来是学界研究的热点。从小说主要内容来看,《儒林外史》是一个圆形的小说结构,从"独善其身"却不得自由的王冕,到"济天下"的真儒贤士,最后又回到"独善其身"且身心自由的"四奇人"身上,这样的情节安排展现了吴敬梓对文人理想出路探寻的过程,积极救世在当时的社会是行不通的,只有像"四奇人"那样隐于市集,以自己的手艺谋生才是最好的出路。  相似文献   

2.
程晋芳既是吴敬梓晚年最亲近的朋友之一,又是第一位全面评价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的学。他对吴敬梓生平事迹的记载,对吴敬梓为人、思想的分析,对《儒林外史》思想主题的论述,都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但是,他对吴敬梓及《儒林外史》的评价,也有一些偏颇,体现了时代和个人认识的局限。  相似文献   

3.
《儒林外史》中一百多例被动句,其结构类型有八种:1、给+主动者+动词。2、主语+为(被)+施事+动词。3、主语+被+动词。4、被+施事+动词。5、被+施事+动词+补语。6、被+施事+动词+宾语。7、被+施事+动词+“把”/“将”字。8、被+施事+复杂谓语式;表义类型有四种:1,表示不幸或不如意的意味。2,表示中性的意味。3,表示高兴的意味。4,表示原因。  相似文献   

4.
《儒林外史》的伟大是深刻的伟大,其深刻处之一便是作品所展现出的悲剧性。文章以此悲剧性为核心视角,从接受者角度对《儒林外史》的研究历史进行梳理,初步描绘出作品悲剧性研究的脉络。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清人对《儒林外史》悲剧性的评点研究;民国时期以胡适、鲁迅为代表的学者对《儒林外史》悲剧性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以陈美林、李汉秋为代表的学者对《儒林外史》悲剧性的研究;90年代末至今学术界对《儒林外史》悲剧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历来学者很少注意到《儒林外史》中的对联,小说中狭义范畴的对联共有五幅。在逐一分析《儒林外史》对联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这些对联在小说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吴敬梓《儒林外史》人物原型、故事本事、创作时间等都有考证的余地。如有关严贡生、严监生、成老爹、“添四客”等人物之若干重要情节各有所本,而由吴敬梓曾一度为塾师等可推论《外史》成书当在乾隆七年至十四年(1742-1749)之间,首尾8年。虽杂凑成文,但放眼广阔的文化背景深研一书,便可以从小处见大,有所收获。  相似文献   

7.
<正> 从《金瓶梅》问世(1610年或1611年)到《儒林外史》成书(约1750年)之间的百余年里,中国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小说.但是,不管这些小说自身优点如何,却没有一部在文体改革及技巧出新方面,或在对中国小说的发展所起巨大影响方面堪与《儒林外史》匹敌.《好逑传》、《内蒲团》、《西游补》、《醒世姻缘)、均系虚构,其作者囿于成规,都落入了说书人浮丽文体的窠臼.《儒淋外史》却很少拘泥于那些俗套,歌赋与诗词体的描写明显地消失了,在一部十分重要的国语小说中,开创了他用通俗的散文的先例,从而使描写性段落与叙述性内容熔为一体.作者在写作时不用现成的诗歌语汇,而是依赖自己对人物和环境的切身观察.书中还很少出现方言俚语,而文言只见于儒生的言谈.由于《儒林外史》所表现的这些优点,我们赞同钱玄同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儒林外史》是一部抨击清代现实的不朽巨,是中国古代小说中唯一的以知识分子群体为舞台中心人物的长篇经典。它是反思学,自身的反思,时代的反思,历史的反思,而聚光于化的反思,从儒林中人的颓败和城乡社会的荒诞中揭示了中国传统明的危机。自唐人小说以来,“为人生”、“为改良人生”的自我意识清醒度,未有达及吴敬梓。吴敬梓是真切洞察明危机的先驱,五四新学运动的先声。  相似文献   

9.
关于《儒林外史》的原貌问题.主要有“原书五十六回”和“原书五十回”二说。本文对“五十回”说的有关论述。做了修正和补充。认为,今见五十六回本的前三十七回基本上保持了原稿面貌;在后十九回中.有六回补作窜入(具体回次与以往说法有异);余下的十三回。在辨明后人篡改段落及具体文旬后,始能看出原稿面貌。以上是在旧说基础上提出的新说。  相似文献   

10.
回顾二十世纪的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史,我们会发现,中国古代小说研究有相当一部分是在西方小说文体观念和理论的视角下展开的,西方小说文体视角渗透于古代小说研究之研究思路、理论框架、分析模式、评价标  相似文献   

11.
90年代的《儒林外史》研究是继 80年代全面繁荣以后又一高峰。经过老中青三代研究者的努力 ,过去传统论题的研究得到深化 ,新的研究方法的运用又使其领域得到拓展。对 90年代这些研究成果加以总结和评论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90年代的《儒林外史》讲究是继80年代全面繁荣以后又一高峰。经过老中青三代研究的努力,过去传统论题的研究得到深化。新的研究方法的运用又使其领域得到拓展。对90年代这些研究成果加以总结和评论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儒林外史》作为一部近代讽刺小说在语言上有其自身的特色。本文从《儒》中两种类型的反复问句的使用入手,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进行分析,加以论述,得出结论:《儒》中反复问句的使用体现了江淮方言的特色,但与今天的江淮方言存在一定的差异,两种类型的反复问句既有相似之处,也有细微差别。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很多研究的热点,在三个平面语法研究、汉语语法本位研究、汉语配价语法研究、汉语时体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可喜成果。  相似文献   

15.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社会语言学蓬勃发展,语言与性别差异的相互关系问题就成为许多语言学家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旨在对近10年外语类核心期刊中语言性别差异的相关研究作一简要回顾与评述,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后续研究可采用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6.
近十年国内语言性别差异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社会语言学蓬勃发展,语言与性别差异的相互关系问题就成为许多语言学家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旨在对近10年外语类核心期刊中语言性别差异的相关研究作一简要回顾与评述,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后续研究可采用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7.
近十年中国集市贸易史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集市贸易史的研究,是近10年经济史研究领域的一个新天地。本文概述了近10年来,学术界对集市贸易起源、集市贸易发展史、集市贸易与市镇发展三方面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8.
清高宗乾隆四年(1739),吴敬梓已经39岁了。他看到了许多不学无术的人仗着家有财势,买通试官,居然个个高中;而他有“文润学海”的才华,年近四旬,却仍然是一个穷秀才,因此对于科举制度能否真正甄别、选拔人才,发生了怀疑。特别是6年前从安徽全椒县老家移居南京白板桥的秦淮水亭以后。贪官恶绅的狼狈为奸、横行霸道,儒林群丑的趋炎附势、尔虞我诈。更使他看透了科举制度的丑恶和现实社会的黑暗,他决定写一部长篇小说来讽刺科举制度,揭露黑暗社会,鞭挞儒林群丑。  相似文献   

19.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一字文木,安徽全椒县人。吴敬梓生活在清政权已趋稳固的时代,随着王朝在军事、政治上的步步取得成功,它的文化统制的毒害也愈来愈深。文士们醉心举业,八股文以外,百不经意。吴敬梓十分憎恶当时士子的热中科名,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社会风气,怀着这种愤世嫉俗的心情,他写出了这部卓绝的讽刺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为了拓开《儒林外史》结构解释的平台,把着重点放在作者的现实批判精神上,进而解释了作品结构的意义。通过这种解释,本文表现出《儒林外史》结构的“脱中心”意义和其近代性意味,而且表明了《儒林外史》的独特结构是非常合乎于反映作者的现实认识,而且是成功地体现作者思想的创造性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