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汪霞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2(1):32-36
在考察现代、后现代课程研究内涵的基础上,就现代、后现代课程研究的关系,后现代课程研究的意义,后现代课程研究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分析,试图围绕并通过这些方面的探讨,勾勒课程研究的发展思迹,揭示课程研究的范式转变,最张普我国当前的课程理论研究提供借鉴或启示。 相似文献
3.
QIAN Jia-qing 《课程.教材.教法》2007,27(7)
语文独立设科至今,语文课程范式经历了从知识—传授到能力—训练再到素养—养成的转型。语文课程范式转型不是一种线性的跃进更替,而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扬弃拓展。教学中出现的认识和实践偏差与人们理解课程范式转型的线形思路有直接联系。目前的语文教学应着力解决三方面的问题:目标落实要突出根本性;内容取材要突出典范性;方法选用要突出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主义是二十世纪后半叶在西方流行的一种社会文化思潮,到七八十年代,这一思潮占据了西方理论界主要话题的地位,在哲学、美学、社会学、文学等各领域都掀起了"后现代主义的论争"。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也影响到教育的发展,形成了后现代主义课程范式,以多尔为代表的后现代课程观认为教育就是教师与学生通过不断对话与反思而探究未知领域的过程;教师与学生是一种绝对平等的关系;课程即为探究过程。这些理论对我国正在进行的语文课程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黄书进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5)
后现代哲学起初是以彻底否定现代哲学的面目出现的,所以人们普遍认为后现代哲学与现代哲学是一种完全的断裂关系。事实上,现代哲学是后现代哲学的理论来源,但后现代哲学与现代哲学的关系却是一种在外部解码基础上形成的否定性继承关系———其结果是在不同方向、不同基础上产生出一种全新的理论形态,而这与传统理论间发生的肯定性的批判继承关系是不同的———这种批判继承的结果是在同一方向、相同基础上更加强化和发展了传统理论 相似文献
6.
儿童教育观从现代到后现代的演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儿童观从成人刻意将儿童置于中心向成人和儿童同为社会建构者转变.(2)儿童教育由规训教化向意义生成转变.(3)教师由传统的园丁向与儿童平等、共生的社会建构者转变. 相似文献
7.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版)》2017,(9)
反思学校的‘树魂’课程基地建设模式的不足,明确提出任务驱动下的读写课程理念,确定其一体两翼的结构,找到基地建设与常规教学的内发性学科结合点,使基地建设与常规课堂教学能够更紧密地联系起来。具体做法是:用活动化、实体化的项目学习方式做抓手;重视课程的成长性和多样性,克服困难,找到适应学生需要的多样课程;探索开发多元化的评价形式;注重高中年段课程的整体设计和安排。 相似文献
8.
教学研究范式的后现代转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现代教学研究范式的基础主义和一元性等弊端日益凸现,强调多元理解并致力于实践问题的解决,是后现代主义的追求。教学研究范式的后现代转换,推动着从教学研究一元到多元的转换,这一转换使研究由外在走向内在,由裁定走向参与,由宣示走向对话,行动研究成为普遍采用的方式。 相似文献
9.
以泰勒原理为代表的现代课程范式和以多尔课程观为代表的后现代课程范式各有优点的同时,也各有其局限性,两者之间的关系不是取代与被取代的关系,而是相互联系的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10.
11.
以后现代哲学为基础的后现代课程观,主要有后结构主义课程观、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生态性后现代主义课程观三种观点.这三种观点在课程理念、课程体系、课程实施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共性,而这些共性对我国高校课程改革的理念、实施模式、评价模式等均有一定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课程目标:向后现代教育过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现代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论 ,具有“全民教育”、“终身教育”、“主体教育”、“通识教育”等本质特征。 2 1世纪基础教育的课程目标建设在共识的课程观的基础上 ,应该更加强调教育的全面性和基础性、终身学习 ;更加强调个性、创造精神、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更加强调人文精神、课程的开展性目标及表现性目标、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探讨 2 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目标时必须处理好后现代教育与素质教育、主体教育的关系 ,弄清我国现行课程目标与理想课程目标的差距 相似文献
13.
建构21世纪的课程研究:超越现代与后现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迄今为止,课程研究概而言之有两大范式:现代课程研究和后现代课程研究。现代、后现代课程研究范式各有长短,建构21世纪的课程研究需要取长补短,既以现代范式的长项为基础,又汲取后现代范式中的建设性的观点,超越现代与后现代,从而走出课程研究的困境。 相似文献
14.
15.
应用型本科院校因其与研究型大学拥有的资源条件不同,定位不同,应根据自身人才培养目标,整体而系统地针对不同专业设计现代汉语系列课程,以语言素质能力的层级性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分解组合,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自身知识建构的新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6.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后现代教育思潮的不断冲击,我国在建构课程理论时吸取了很多国外课程理论精华,其中新型课程观的形成受到了西方后现代课程观的影响。而幼儿园课程作为整个课程的组成部分之一,其课程观、知识观、课程基本要素的价值取向也受到了后现代课程观的影响。同时,后现代课程观在影响之余,给我国的幼儿园课程带来了挑战:课程多元化带来挑战,课程价值取向的转变对教师教学及师幼关系形成挑战。 相似文献
17.
概念重建课程研究的后现代本质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概念重建是课程研究领域的一种研究范式的转变,概念重建活动开拓了课程研究的新疆界,激发了课程学者的想象力.本文首先探讨概念重建课程研究的基本特点,其次从思 想渊源、理论观点等方面揭示概念重建课程研究的后现代本质,在此基础上对概念重建课程研究的利弊得失予以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8.
应该说有多少后现代课程研究学者就有多少后现代课程研究领域和范式,因此对后现代课程研究难以做出“完整概括”.所以文章就对后现代课程研究领域颇有建树的五位代表学者,即Cherryholmes,Doll,Giroux,Lather,Slattery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范式进行具体分析,概略地透析了后现代课程研究的范式和形态. 相似文献
19.
现代课程研究是在现代社会或者说现代时期,以一种现代的价值取向、文化态度、社会精神、思堆方式对课程现象和课程问题所进行的专门化和系统性的探讨。现代课程研究形成于1918年,在研究中坚持自然科学的方法和程序,客观性和价值中立性是它的核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