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立春与雨水     
晓颂 《家庭教育》2002,(2):26-26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是一年中春季的开始。每年的2月4日或5日,即为立春。立春以后,东风解冻,气温逐渐回升,华东、华南地区开始春耕前的准备工作,北方的大部分地区仍银装素裹。立春这一天,民间有吃春饼、春卷的习俗,而立春一般都在春节前后,所以春饼和春卷是过年必备的  相似文献   

2.
博览篇     
中华大地何日春 从日历上看,每年都是二月三日或四日、五日立春,全国统一,没有区别。其实,辽阔的中华大地,气候万千,各地立春之日,大有差异。按气候学划定,任意连续五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在十摄氏度以上的始日,才算立春。 江南三月始立春:三月前后,春风又绿江南岸。南昌、长沙、武汉,三月八日至十二日先后入春,芳草嫩绿,柳枝青翠。四川盆地因为崇山峻岭围护,北方冷空气不易侵入,入春较早,二月下旬就春光明媚,遍野皆绿。上海一带受海洋气候影响,气温回升较慢,入春较迟,三月二十八日,春姑娘才来到繁华的大上海。  相似文献   

3.
《中学生电脑》2006,(11):28-28
现在,多雨的深秋早已来临,只要同学们早上出门,家长就一定会叮嘱要注意多加衣服,因为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喔。那为什么有这样的说法呢?这是因为一进入秋季,气候改变就很明显,这时天高云淡,风吹来觉得凉爽,不像夏天那样炎热。同时北方冷空气常常南下进入长江下游地区,与南方暖湿空气相遇就形成了雨。一次次冷空气的入侵,常造成一次次的降雨,使气温一次次的降低。另外,在太阳直射光线逐渐向南移时,地面吸收的热量一天天减少,这也有利于冷空气的增强和不断南下。所以最后我们可以肯定地得出答案,“一场秋雨一场寒”的说法是正确的,是符合气候客观规律的。  相似文献   

4.
春末夏初,太阳直射点移到北回归线附近,太阳高度角和每天的日照时数都很大,我国大陆气温普遍回升。按理仍应是南方气温高于北方,而从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四城市的气温、降水分布图上可明显看出,华北气温高于江南。 原因之一,春末夏初(一般从5月中、下旬至6月上、中旬),江南大部分地区正处于雨季。由于夏季风的暖湿气流与从北方南下冷气流在该地区相遇,势均力敌,锋面雨带停滞不前或南北摆动,形成长时期的阴雨天气。困云层对太  相似文献   

5.
正立春的由来"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当太阳到达黄经315°时即为立春,一般在公历的2月4日或5日。"春打五九尽,春打六九头"说的是立春这个节气不是在"五九"的最后一天,就是在"六九"的第一天。"吃了立春饭,一天暖一天",立春之后,气温逐渐上升,万物复苏,生机蓬勃。古籍《群芳谱》云:"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自立春开始,气温、日照、降雨均逐渐上升、增多,但对全国大多数地方来说仅仅是春天的前奏,天气仍较为寒冷。  相似文献   

6.
论明代北方五省的赋役负担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通过对明代北方五省的赋税、徭役、兵役的深入考察,指出该地区赋役总的负担量大大超过了江南地区。导致百姓大量逃亡,阶级矛盾激化,不断发生反赋税斗争与农民起义。这些反抗斗争又遭到明军的残酷镇压,使北方五省的农业遭受毁灭性的摧残,出现了北方社会经济大大落后于南方的局面。  相似文献   

7.
逃逸·变轨·黑匣子 飞船发射时为什么会掉碎片? 据航天发射专家介绍,进入10月份以后,我国北方的大部分地区开始频频受到冷空气的影响,气温明显下降.位于西北戈壁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早晚温差加大,夜间气温已达到零摄氏度以下."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的测试发射理论温度是零下20摄氏度,但是,低温可能导致某些产品出现低温效应,如密封件失效、电缆插头接触不良、输送管路堵塞等故障,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发射时的致命"杀手".  相似文献   

8.
马涛 《小读者》2011,(11):49-49
秋季.太阳的直射点移出北半球.大地获得的光热逐渐减少.太平洋上的冷空气势力开始逐渐增强.暖空气势力慢慢减弱。当冷空气南下与我国北方的暖空气相遇形成降水后.冷空气取代了暖空气的位置.气温开始逐渐下降.天气逐渐变得寒冷。  相似文献   

9.
二十世纪前期,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自耕农是农村社会的主体,农村普遍存在雇佣关系,在自耕农经济下的雇佣市场表现出南方租佃制经济无法比拟的活跃。农户拥有的劳动力不能满足其耕种需要;北方商品经济落后而缺少不在乡地主,从这两方面,可以看出北方农村雇佣关系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0.
刊中地理報     
国家气象局在2005年9月21日发布的一份监测报告称,目前,太平洋热带海洋大气进入"厄尔尼诺"状态,受其影响,今冬中国气候可能将呈现绝大部分地区气温偏高的特征。国家气候中心称,受"厄尔尼诺"影响,今年冬季,中国气候呈现的特征有:除了东北北部、青藏高原等地,其余包括北京在内的绝大部分地区气温可能比常年偏高;除江淮、黄淮和青藏高原之外,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少。气温偏高的预测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得到了验证。2006年11月7日,中央气象台预报再次称,未来10天,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偏高。  相似文献   

11.
港口动力煤价格近期出现止跌小涨,特别是低卡煤,涨幅相对明显,主要是南方水泥等工业企业补库需求增加所致;电厂长协煤供应充足,采购接货意愿依然不高,但随着电厂日耗的逐步上升,冬季需求逐步累加,动力煤价12月份将继续回暖。尽管北方大部分地区钢厂环保限产趋严,但南方地区钢企仍然正常生产,考虑后期可能出现的运输问题,南方部分钢企近期出现焦炭的补库需求。同时,焦企价格暴跌后,贸易商也出现补库需求,  相似文献   

12.
粽子源于先秦北方用芦叶包黍模仿牛角祭祀之俗。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向南方迁移,角黍传播到江南地区,与当地筒粽的制作元素融合,成为现在以包制糯米为主的端午节令食品。  相似文献   

13.
清朝末年,民教冲突是中西矛盾的一个突出焦点。江苏民教冲突的产生较其他省份稍早,但缓和的时间也比较早些。从发生的烈度来看,较北方临近省份稍轻,其中江北地区较江南地区稍重。其个中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间的矛盾,又有中西文化差异间的矛盾;既有当时全国普遍的社会原因,又有江苏地区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4.
"你在南方的艳阳里大雪纷飞,我在北方的寒夜里四季如春,因为我有暖气。"北方纬度高,自然冬季气温更低。然而,并非气温更低的地方就更冷。现在,我们要请出一位名人——伟大的牛顿先生。对,就是那个传说被苹果砸了头的牛顿。牛顿先生发现了一个物理定律,叫做"牛顿导热冷却定律",给我们解释了这个问题。我们都说,冬季时北方是干冷,南方是湿冷,但你也许不知道,湿冷并不是说空气中的水蒸气多,而是说空气中布满了直径只有几微米的  相似文献   

15.
    
讲《候鸟》一课时,谈到春来秋去的大雁,坐在后排的一位小男孩站起来问:“每年的春天,大雁为什么还要飞回北方去呢?它为什么不永久地住在四季如春的南方呢?”我不禁一怔,这是我未曾想到的一个问题。大雁的迁徙分为“秋去”与“春来”两个阶段。如果小男孩问的是“秋去”,那么我会不假思索地告诉他:秋天来时,北方的气温逐渐降低,草木凋零,食物短缺,大雁为了生存,不得不迁移到南方去越冬。但现在的问题是“春来”,在温暖的南方已生活了整整一个冬季的大雁,为什么还依然惦记着北方,还要飞回北方去呢?书上的答案很笼统,只以“迁徙”一词以蔽之。…  相似文献   

16.
一、教材简析《燕子专列》(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讲述的是有一年春天,欧洲国家瑞士的气温骤降,风雪不止。这时,从南方飞回北方的燕子经过瑞士,因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面临死亡的危险。瑞士政府得知这一情况后,呼吁人们寻找冻僵的燕子,将它们送到车站,并用带有空调的列车将这些燕子  相似文献   

17.
"江南"的范围到底有多大?岳麓版教材大约五处涉及或间接涉及,但说法不一:(1)"两宋之际让位于长江流域"。(2)"山东包括了今河南、山东、河北三省及晋南、苏北、皖北等部分地区"。"山西在战国属于秦地……后又扩展到河西和巴蜀等地"。(3)北方人口"大量涌人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4)"经济重心也逐渐由北方黄河流域移至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5)"江西、湖南开始成为全国著名的粮食基地"。"……扬州,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相似文献   

18.
机场的跑道     
在自然教材中,有一课是《飞机是怎样起飞的》。同学们都知道,除直升飞机外,其他飞机起飞都要先在机场跑道上滑行,达到起飞速度后,方能离地升空。但是,你知道吗?我国南方和北方的机场跑道长度是不相同的。这是为什么呢?科学研究表明,飞机的滑行速度与空气的密度有很大关系。一般情况下,当气温较高时,地面空气较  相似文献   

19.
赋税总量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经济发展水平。唐后期“山东”地区受藩镇割据影响 ,赋税总量较前期有所下降 ,但幅度有限。全国的经济重心依然在北方 ,只是中央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南方而已。  相似文献   

20.
公元三至六世纪,孙吴、东晋、宋、齐、梁、陈先后在南方建立政权,史称六朝,六朝时期是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期及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转折期,研究这一时期钱币的铸造、流通及其特点,对于我们认识南方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