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如今智能手机发展之势正如火如荼,据国外媒体报道,市场研究公司IDC发布最新"全球手机追踪季报"称,2013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将首次超过功能手机。IDC预计,今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将达9.186亿部,占全球手机总出货量的50.1%。IDC称,这项预测部分基于智能手机在全球普及更广以及消费者对智能手机的兴趣更浓,也基于智能手机价格的下降。而这些智能机当  相似文献   

2.
张艳琼 《教育教学论坛》2013,(51):128-129,106
近来年,随着无线通讯计算与移动计算技术的发展,基于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3G手机快速发展起来成为一种新型的交互工具。当代社会是一个终身学习型、时时处处学习型的社会,由此利用智能手机进行移动学习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本文就主要从大学生利用智能手机进行移动学习的问卷调查中进行分析,分析智能手机对移动学习的积极影响。最后对使用智能手机进行移动学习的未来做出一个展望。  相似文献   

3.
中国市场已经迎来智能手机的普及时代,手机标准和手机通信标准将是未来手机商和运营商的主战场。一部智能手机将成为你未来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4.
外媒速览     
PC MAG 2012.3.15中国将超过美国领跑2012年智能手机市场根据IDC的最新数据,中国将在2012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智能手机第一大市场。3月15日,IDC发布预测数据显示,中国今年将占据世界智能手机市场份额的20.7%,而美国以20.6%的份额紧随其后。在2011年下半年,中国的智能手机出货量连续两个月超过美国,IDC认为该趋势将延续。IDC亚太市场分析师表示,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将在今年略超美国,随后美中的差距将拉大;到2016年,中国将占据世界智能手机市场20.2%的份额,而美国的份额将  相似文献   

5.
投资要点: 1、5G带动下,智能手机将迎来新一轮发展黄金期. 2、5G手机要求天线必须进行技术大变革. 5G通信,手机先行.2014年中国4G网络正式开通,2015年全球4G手机销售9.67亿部,渗透率高达74.7%,中国预计在2020年正式开通5G网络,我们预计5G手机在2018年开始渗透,2020年达到35%,2022年达到75%.5G给手机射频器件带来了较好的发展机遇,频段的增加及载波聚合技术的应用,带动射频滤波器及功率放大器强劲增长,单机用量有望翻倍,手机天线发生重大革新,单机价值量有望大幅增加.  相似文献   

6.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人们对生活智能化要求的提高,人脸识别技术在手机上的应用越来越重要。本文基于人脸识别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阐述了目前人脸识别技术在手机上的应用,并进行了展望,对智能手机的设计者和人脸识别技术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前瞻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智能手机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拍照功能是其使用最频繁的功能之一。其中全景图像的拍摄是手机拍照功能的亮点。讨论了全景图像的拼接过程,对几种典型的图像配准算法进行了研究,并结合IOS系统中手机拍照的应用,分析了静态全景图像拼接技术与动态全景图像拼接技术在智能手机中的应用。最后对智能手机全景图像拼接算法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NEC 十戒     
2006年11月,NEC手机退出2G及2.5G手机市场. 由于目前中国尚未开展3G业务,因此,NEC不再继续推出2G以及2.5G手机新品的这一决定,也就意味着作为日系手机最后希望的NEC手机,也将退出中国手机市场.在去年12月份,松下手机宣布将全面退出包括中国市场在内的海外2G、2.5G手机市场;而在今年2月份,三菱在华的手机企业——三菱数源移动通信有限公司也宣布撤销在华手机部门,并且退出中国手机市场.可以说,在中国市场主流的GSM领域,日系手机可谓全军覆没.而在CDMA领域,东芝也早已退出在华手机市场,而仅存的京瓷占有的市场份额也少得可怜.  相似文献   

9.
当今社会智能手机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必备品,本文针对智能手机的功能应用进行初步探索研究,尝试通过手机辅助中药鉴定技术教学,使手机变成教学工具,合理利用智能手机,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0.
三星、苹果公司,作为手机业的巨头,在这几年的手机市场上,一时风头无两.然而,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后进手机企业,也正在以十分迅猛的势头进军智能手机市场.近来,华为(终端)公司的董事长就高调宣布华为将在五年内赶超苹果或者三星,至少成为业界第二.通过对华为、三星、苹果公司的营销渠道策略及其效果的分析,发现华为在分销渠道方面与苹果、三星公司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但在国际市场进入方面,则各有所长,可以算是并驾齐驱了.所谓渠道策略,是指企业为了使其产品进入目标市场而采取的一系列策略.以下从分销网络设计与国际市场拓展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手机病毒的危害及其防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3G网络及更多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手机病毒离我们已不再遥远。本文介绍了手机病毒的概念及发展历史,然后列举了手机病毒的危害并介绍如何对手机病毒进行防范。  相似文献   

12.
随着3G时代的到来,智能手机由于其高端的性能和强大的计算处理能力,将渐渐成为市场的主流.而人们对于智能手机的"体验"需求,使得手机的用户界面设计(UI)成为当今手机开发和研制过程中越来越重要的环节.本文就UI设计中用户体验的相关内容作简单分析,以说明UI设计要和用户体验研究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13.
一、问题的提出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手机上网人数已大幅增加,截至2011年6月底,我国手机网民已达3.18亿,高中以上学历群体使用手机上网率为56.1%。智能手机的占有量也在逐年增加。与此同时,随着移动学习相关理论和手机网站制作技术的日趋成熟,很多网络课程和精品课程也开发了相关的移动学习模块,知识的  相似文献   

14.
王文茹 《亚太教育》2019,(9):158-158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现在的中职学生已经普遍使用智能手机。手机作为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方便学生的知识获取,另一方面过度使用手机进行低级网页浏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将手机引入课堂教学时,如何让学生正确使用手机以更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将围绕中职英语“手机进课堂”的教学模式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力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产业工人作为我国劳动力的主体之一,也需要不断培训和学习以提升自身市场竞争力。智能手机作为近年出现的新鲜事物,具有操作简单,价格低廉,信息传输效率高、速度快等优点,非常适合作为远程培训平台,进行产业工人技能培训。在使用智能手机进行产业工人技能培训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手机待机时间短、手机中毒和程序不兼容等问题,影响培训的正常进行。然而,使用者可通过更换大容量电池、安装和更新杀毒软件、避免安装过多程序等方法解决。使用移动通讯工具进行远程教育,已在国内外广泛开展。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应用智能手机进行产业工人技能培训,必将得到更大程度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正>一、教育背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智能手机已逐渐成为中学生的新宠。利用智能手机上网聊天、打游戏、看电影、刷微信微博成了学生每天必须完成的"任务"。本班共有30人,其中26人拥有智能手机。据统计,大部分拥有智能手机的学生经常是"机"不离手,他们白天上课时偷偷玩手机,课后埋头玩手机,晚上彻夜玩手机……整个人完全被手机束缚住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班主任此时非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与睡眠、抑郁的关系,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327名大学生开展自填式问卷调查,根据手机成瘾量表评分情况将研究对象分为高分组和低分组,分析手机成瘾与睡眠障碍及抑郁的关系,采用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探讨手机成瘾的预测变量.结果:高分组抑郁及睡眠不足导致的白天功能障碍评分高于低分组,抑郁、睡眠障碍得分与手机成瘾量表评分有一定相关性,年龄、性别、抑郁、睡眠状况是智能手机成瘾的预测变量.结论: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与抑郁、睡眠状况存在一定联系,三者之间可能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教育部门应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措施,以引导有抑郁或睡眠障碍的大学生科学合理的使用智能手机.  相似文献   

18.
面对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市场的迅速崛起,Intel怎能坐视香甜的市场蛋糕被ARM、NVIDIA等厂商分享。对手机市场虎视已久的Intel终在CES2012上放出了其Medfield平台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详细指标,半导体巨人能否凭借Medfleld实现自己的手机梦呢?  相似文献   

19.
随着智能手机的日渐普及以及手机功能的日臻完善,手机的使用已悄然渗入到中职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手机这一“小屏幕”在给学生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中职生对手机过于依赖、手机辐射影响身体和心理健康等诸多不良问题.基于此,本文从“小屏幕”时代中职生合理使用角度来对当前中职生手机健康使用引导展开分析和讨论,进而为中职生的手机合理使用提供辅助.  相似文献   

20.
手机读物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具体表现在:手机上网比率增速超过PC上网比率,3G技术为手机移动阅读提供了技术支持,低端3G智能手机市场的扩大增多了手机阅读人数。但是当前蓬勃发展的手机阅读面临着内容水平整体偏低、对读者的趋炎附势、侵权问题严重这些缺陷,针对以上这三个问题,必须要打开深阅读市场、将内容作为手机阅读的核心竞争力、处理好版权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