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胯是人体下肢三大关节之一,是下肢三节之根,胯关节是腰与腿连接的重要枢纽。拳论曰:“有不得机不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腰与腿的灵活性关键在于练好胯关节,其可以调解上下肢的灵活性,是行气主要关卡,是产生爆发力的源泉,又是技击进攻的武器。 相似文献
2.
3.
4.
在太极拳界,素有"教拳不传胯,传胯师父差"之说,由此即可显见胯在太极拳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拳论说:"有不得机不得势处,其病必于腰腿求之。"而胯是腰腿转换之机枢,胯关节不灵活,不松沉,腰腿就很难顺遂。《十三式歌诀》第一句就是"十三总式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只有腰胯松沉了,才有利于气沉丹田和劲达四梢;只有腰活胯开了,才能使下盘稳固,动作协调,周身灵活。一、腰胯在太极拳中的重要作用"心为令,气为旌,腰为虫,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致于缜密矣"。这就是说,要以腰胯为主宰,由意识来指导太极拳的运动。打太极拳,难就难在如何正确运用腰胯。因为在练太极拳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6.
7.
8.
9.
据有关资料报道,40岁以上的人,60%有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又称老年性关节炎。60岁以上的人几乎100%有骨质增生现象。但骨刺的症状则是因人而异的,有症状者大约只有20%左右。那么,有 相似文献
10.
杨式太极拳115式大架的肩、腰、胯练习要点,总体来说,就是将站桩功、松腰功、松胯功、太极步及虚领顶劲、开胯圆裆、松腰塌胯、扣胯、垂臀、尾闾下坠、落胯(沉胯)、坐胯、转胯、含胸拔背、松肩坠肘、气沉丹田等练法融入拳架之中,以腰胯带动四肢,上下相随,内外相合,达到式式身正安舒,动作虚实分明,势势松活沉稳。太极拳手上的动作相对来说容易看清楚,容易看明白。太极功夫不在手上,而在丹田和腰腿。习练太极拳,其肩、腰、胯的运动既难以看出来,又不好练, 相似文献
11.
(接上期)第三段四十四、左野马分鬃(第62式):承上式,左脚为实,扣左胯,用腰胯带动右脚跟、脚掌提起离地。然后垂左臀、松右肩、松腰、尾闾下坠,提起右脚往右前方上一大步,脚跟着地,开胯圆裆,于右脚塌胯的同时放松右脚踝关节,脚跟、脚掌、脚趾贴地,左脚蹬地,右脚弓出内收,胯根下沉。四十五、右野马分鬃(第63式):承上式,右脚为实,扣右胯,用腰胯带动左脚跟、脚掌提起离地。 相似文献
12.
(接上期)第二段十六、抱虎归山(第18式):承上式,由平行步变成左脚为虚,右脚为实。腰胯右转,带动左脚内扣(大约60度)。紧接着,左脚逐渐变实的同时,右脚逐渐变虚,松腰塌胯,尾闾下坠,沉到左脚底,右虚脚往右后走弧线上前半步,脚跟着地,松胯圆裆,松腰塌胯,放松右脚踝关节的同时放松左脚踝关节,脚跟、脚掌、脚趾贴地。然后左脚蹬地,右腿内收,胯根下沉,成为右正弓步型。这是一个下沉中带转动的整体落胯塌胯动作。 相似文献
13.
杨澄甫先生给世人留下了许多的太极拳经典成语,"练太极拳者不动手,动手便非太极拳"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句。郑曼青先生于1947年出版的《郑子太极拳十三篇》一书中公开了杨澄甫先生的这一句话,使得这一句具有毋庸置疑 相似文献
14.
本人生于1933年,今年虚岁77。63岁以前,我从未住过医院,但到了1997年初,身体渐感不适,出现了一些异常征兆。一检查,当即确诊为结肠癌。这一突如其来的打击,使我不得不认真地反思工作、生活与健康的诸多问题。经过手术与化疗后,为了恢复体质,提高免疫力,防止癌症的复发与转移,经人介绍,我最后选择并学习了太极拳。 相似文献
15.
习太极拳之道,一定要按太极拳的拳理拳法及阴阳学说规范动作进行,不得有随意性。因为修炼太极拳不是操练招法,而是动静相兼,身心双修之内功。周身内功相合、上下相随,而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身形不可出现凸凹、断续、缺陷之忌,手上顶、偏、丢、抗则心里明白但又难以克服的毛病。提倡修炼者行功练拳要循规蹈矩,遵道而修。更为重要的是自然,自自然然,轻轻松松。 相似文献
16.
太极拳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无数爱好者为之不断探索。现在,我们不必去看它外在的复杂轨迹,而是直接进入它的核心——腰隙命门处。腰胯相连处,是人体重心所在,是人体平衡的关键之处。人体重心在运动中 相似文献
17.
编前语:“小题大作”这是何等眼略,“太极浦”果然了得!编者认为,果欲揣摩太极拳起势之三昧者,此文不可草草读过。 相似文献
18.
《十三势歌诀》起首即云“命意源头在腰隙”,其重要可想而知。然而,许多人并不明白腰隙指的是什么。有以为是命门的,有以为是双肾的。笔者以为,隙,孔穴也;腰隙即俗称的所谓腰眼。又,隙,际也。腰隙即腰际。后一种解释则泛指腰附近范 相似文献
19.
清末武术家、和式太极拳创始人和兆元先生(1810—1890年)在其《耍拳论》中讲道:“太极拳用功之为‘耍拳’,此是吾和式太极拳独特之处。它取法老子自然之道,以柔克刚之论。”“耍拳”理论,是和式太极拳有别于六大太极拳流派之处的一种拳术方法理论,体现出和兆元祖师匠心独到之处。一个“耍”字,将孩童玩耍时自然之态展现眼前,为太极拳修炼者指出了一条由“招熟”到“懂劲”进而“阶及神明”状态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学太极拳好比读书上学,要有小学、中学、大学之分,各阶段学习内容不同,重点也不一样,教学方法必须有所创新,理论实践并重才好。才学拳,就相当于初进小学读书,特别要抓好基础课的学练,基础课就是基本功,这样才能目标清楚,重点突出,容易学好。根据我个人30余年的教学经验体会,初学太极应抓好三个重点,三个基本功,即“活臂”、“动腰”、“坐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