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4 毫秒
1.
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教育现代化作支撑,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管理现代化的深化,教育管理现代化的深化离不开教育管理学的学科支持。但是,中国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发展现状明显不能满足教育现代化的步伐,学科发展还不成熟,体现在教育管理学科归属摇摆不定、教育管理学科理论与实践背离、教育管理学科研究团队合力不足等方面。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应坚持“中国风格”的教育管理学科地位,构建“中国特色”的教育管理学理论体系,组建“中国气派”的教育管理学学术共同体。  相似文献   

2.
试论中国教育的早期现代化黄小燕自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以来,教育现代化问题便成为教育理论界的研究热点之一,从以往成果来看,绝大多数的研究注重对教育现代化的现象和趋势的描述及理论探讨,而对我国教育演进过程本身,尤其对我国现代教育启动时期各种状...  相似文献   

3.
十九、二十世纪之交随着中国新史学的出现,中国的史学研究开始立足于现世,史学研究开始“现代化”的研究尝试。但早期的现代化研究明显受到清末“中体西用”思想的影响,这种影响也使得在研究过程中对“西化”和“近代化”、“现代化”这些概念的模糊和混淆,甚至是不同概念的误用。随着学者们对现代化研究的日益深入,在概念上的问题有所减少,但仍然存在不足。  相似文献   

4.
严复是近代中国教育的先驱,在早期现代化过程中,他从救国强国出发,提出教育救国方案,初步认识到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他的西学救国、三民说、家庭教育、实业教育、女子教育等思想对中国近代教育都产生了深刻影响,推进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近十几年来学术界关于中国早期现代化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其中包括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概念、内涵,早期现代化的启动、阶段、特点以及早期现代化进程延误的原因等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本文试对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的情况作一评述。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大陆教育史学界,以田正平教授为首的浙江大学教育史研究团队,是以中国教育现代化史研究而著称的.<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问题研究-以清末民初乡村教育冲突考察为中心>,作为该团队持续不断之学术努力新成果,在视野下移中拓展了中国教育现代化史的研究领域,以"乡村教育冲突"为核心透视了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深层历史问题,修复了从清末兴学到二三十年代乡村教育运动研究的缺损环节,是一部"费了功夫"也"费了脑筋"的学术力作.若能走出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视野重叠,在全球化视野中界定中国问题,在多层次不同教育主体的博弈中审视国家的现代化规划,或将开创出中国教育现代化史研究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7.
中国教育现代化是一个持续的进程,历经清末民初时期、国民政府主政时期和新中国时期三个历史阶段,当今教育现代化实际上是晚清以来教育现代化的延续.中国教育现代化乃受外国教育的传入而兴起,外国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往往影响着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和路向.从早期的德国、日本到中期的美国和后期的苏联,外国模式都对中国教育现代化有重要影响.这些影响并非简单的先后交替关系,而是在相当长时期内共存和交相辉映.  相似文献   

8.
教育现代化与中国早期教育现代化的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传统教育的超越。中国教育的早期现代化具有被动性、非计划性、局部性和教育思想的二重性和速度上的由慢变快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代实验学校的独立创设 ,是对当时喷薄而出的教育实验运动的积极响应 ,它顺应了教育实验运动兴起的历史需要。中国近代实验学校从自发走向规范 ,凸显出教育实验在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同时也预示着教育实验将以更自觉的方式影响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教育现代化是中国现阶段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追求的目标。为此,研究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SSCI)中与教育现代化有关的598篇文献为样本,以Cite Space软件为分析工具,发现研究热点与趋势在内容上主要集中在"教育信息化""指标体系""教育公平""高等教育现代化"上;在时间上主要被划分为泛化的概念与理念研究,开始转向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和不同层面的现代化研究,以及正在进行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和具体观测点研究三个阶段。现有教育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偏离与影响在于:概念泛化,缺乏足够的实践指导价值;内生性不足,深陷借鉴与"指标式"泥淖;教育现代化观念转型缓慢,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具有挑战,人的现代化落实困难;政府干预过多,无法激发百花齐放的多元探索积极性。未来教育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改进与价值维度矫正包括:聚焦《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核心指标,克服研究概念泛化问题;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强化落实教育现代化内涵式发展的实践研究;回归人本观念,实现人、制度和办学条件三方面现代化的协调发展研究;鼓励上下互动的教育现代化探索,总结百花齐放的理论与实践成果。  相似文献   

11.
在全球化背景下,关于当代文学及文学理论批评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是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关注和讨论的前沿性问题之一。本文对这一讨论的缘起、理论界关于西方现代性问题的理解,以及对我国文学理论现代性的内涵、中国文学现代性的生成等问题的探讨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并对当今文学理论批评应当坚守的现代性立场阐发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性”在1990年代作为一种新的理论、方法进入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之后,打破了上述局限,对推进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深化有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然而,在论及现代性时,必须注意几个问题。如对“现代性”概念的把握、在文学与史料建设的互动关系中体现现代性、注重文学本身的审美性等等。在明确以上问题的基础上使用这一理论,才能更好的促进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科发展。  相似文献   

13.
现代性:语文教育的百年价值诉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百年语文教育变革中,现代性的核心价值从不同向度建构了语文教育现代性的历史谱系。一方面,现代性的核心价值并非均衡地参与,因而造成语文教育现代性的生成及变革呈现出不平衡及单一性等特点;另一方面,在不同历史阶段,现代性的核心价值又被反复确认,并被不断重写。在现代性的核心价值之间,又存在着既矛盾、冲突又暧昧的关系。在时代的精神状况之下,重建语文教育既要重估经典教育的价值,又不能拒绝生活关怀;既要深刻反思科学在语文教育中的价值与作用,又要从语文学科人文性及汉语语言本身的特性出发。  相似文献   

14.
审美现代性问题已成为当代西方文艺学研究的重要理论背景之一。从现代性概念的发生来看,审美现代性始终都是现代性观念的内核。因此,清理出包裹在现代启蒙进步主义之下的审美现代性概念,并把握其内在矛盾,可以为中国现代性的理论积累提供重要的价值参照。另一方面,从中国美学研究的发展现状来看,挖掘中国传统美学中的现代性理论资源,深刻理解审美现代性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所扮演的复杂角色,对更好地把握审美现代性这一现代性话语的本质具有尤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性的发生过程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立场的分歧性思路,保守主义和激进主义。本试从中国“现代性”发生的特殊性出发,以戏剧理论界为例,阐述二在中国现代艺理论发展史上论争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16.
审美现代性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实践在面对现代性话语冲击时都带着自身的文化身影。中国审美现代性的历史限定性决定着其不同于欧美审美现代性的实质,“四川画派”在20世纪80年代的出现当为典型,它凸现出中国当代艺术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特殊性。“四川画派”在理念和形式上所体现出的特色,也正是中国艺术现代化的独特性所在。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南京8所高校的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既有进步的一面也有不足之处。基于对现代性理念的极端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困境以及社会不良环境的负向导引等因素的考察,为了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需要在反思和批判现代性理念的基础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并营造出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8.
近几十年来,西方的现代设计理论逐渐传入中国,设计事业也日益受到人们越来越强烈的关注.但是,如何处理好"传统"和"现代"的关系依然是现代设计中遇到的普遍的、却是很重要的问题.设计工作者要从中国传统的文化中吸取营养,古为今用,达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开拓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设计新天地.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以来,初中语文教科书文选的价值取向随着中学语文教育改革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新生时期,选文内容新鲜、侧重思想与政治教育.探索时期,坚持革命标准、政治第一.发展时期,强调文质兼美、体现改革开放的时代性、现实性.当前及未来,人文的回归,民族与现代整合.  相似文献   

20.
当代文学史的书写问题及其策略是当代文学史的两个大问题。文章以《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三十年(1978—2008)》为中心,对"重写文学史"之后当代文学史中文学传统、文学精神等问题作出批评与考察,解读了当代人对于"当代文学史"的视域以及"当代文学史"的书写与"当代性"是何关系这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