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一、书、信和函书信书信在现代一般叫信或信件,但古时更多的称“书”.古代的“信”指信徒,即送信的人,书才是信件.因此用“书”字组成的书信的别称要比信字多得多.如:书翰,翰是羽毛。古代人用羽毛当笔,所以泛称笔写的书面文字为书翰,后来主要用来指书信.又如书问.“问”字有音信、问候、告诉等含义,所以书问也指书信.如鲁迅《致许寿裳》信写:“在京各公,弟虽多旧识,但久不通书问,殊无可托也。”其它还有书邮,如宋  相似文献   

2.
名不副实的“短书”书信在古代有很多称谓,如“书”“简”“札”“帛书”“尺素”“尺牍”“尺翰”“尺简”“尺牒”“笺”等,而通常不称“信”。“信”与“迅”通,指的是送信的使者,和“书信”是两码事。文字的发明是书信产生的首要  相似文献   

3.
林清峰 《学语文》2003,(3):45-45,44
我国古代诗文中,书信有诸多别称,若不明其意,读古典诗文,会引起困惑。书:在古代,书指信函,信指送信使者。《左传·昭公六年》:“叔向使诒子产书”,“书”即是信。杜甫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代作品中,有许多生动形象的书信代称词,现集举常用者如下。鲤鱼古乐府《引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鲤鱼,这里指用两块刻着鱼形的木板做成的放信的函,用以代称书、信。鱼书古时朝廷任命州郡长官时所颁的鱼符和敕书,亦代称书信。如唐韦皋《忆玉箫》:“长江不见鱼书致,为遣相思梦入秦。”鳞鸿鱼和鸿,代称书信。如宋徐铉《王十七自京垂访作此送之》:“只就鳞鸿求远信,敢言车马访贫家。”鲤素鱼和素绸,代称书信。如宋刘才邵《清夜曲》:“门前溪水空粼粼,鲤素不传娇翠颦”。鱼雁《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几曾  相似文献   

5.
简:中国古代用作书写材料的竹片称为简,用竹片写的信称为书简,亦径称为简。牍:古时书写用的薄而小的木片称为牍。写书信用的木片不超过一尺,故名尺牍。柬:与简通用。是书信、名片、贴子之类的统称,如请柬、贺柬、书柬等。素:写在白绢(或绸)上的书信称尺素。以后代称书信。  相似文献   

6.
鱼雁和书     
文学作品中常以“鱼雁”代表书信。将书信称为鱼素、双鱼、鸿音、雁札、鸿雁。书信与鱼和雁有什么关系呢?先说书信与鱼的关系。古诗《饮马长城窟行》里写道:“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这诗句要从书信的演变说起才能明白。东汉以前没有纸。古代用来写信的长条木板叫木简,又叫木札,信件就叫书简、书札。这种写信的木简制法是:先把树木锯成段,再把每段锯解成薄木板,再将这薄片木版刮削刨得平坦光滑。这种薄木板一般长 20厘米左右,宽 3厘米左右,厚 0.3厘米。写信人把要说的话用毛笔写在上面。信写成后,在写有信的木板…  相似文献   

7.
怎样写信     
书信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经常被使用的,但是对于书信作为一种应用文体,它的基本常识可能还有些人不够了解,这里我想就此作些简单的介绍和概述。“书信”一词作为一个独立的意思来使用,是从南北朝开始,到了唐代广泛被使用。在这以前“书”和“信”是有区别的,“书”是指信件;“信”是指传达信件的人,即使  相似文献   

8.
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出版的《汉语大字典》“信”字条义项“书简信件”后,所举的三个例证,全是错误的。这种情况对于《汉语大字典》来说虽属罕见,却实在是不该出现的,今辨析如下: 例证一 晋·王羲三《杂帖》:“朱处仁今何在?往得其书信,遂不取答。” 津琥按:《汉语大字典》所引此条不惟与义项不合,且标点亦误。四库本《东观余论》卷上《法贴刊误下》:“朱处仁帖在十七帖间。其中有云:‘往得其书,信遂不取答。’谓昔尝得其书,而信人竟不取报书耳。而世俗遂误读为‘往得其信’,殊不知‘信’者,乃使人也,自连下语,非今所谓书信也。”其说极是。大抵六朝文献中,收到书简一般说“得书”,而不说“得信”,更不会说“得书信”。这一点,张示言先生在《两晋南  相似文献   

9.
“书”和“信”,古今含义有别.古代的“书”不等同于现代人的“书籍”,古代的“信”并不全指现代人的“信件”。  相似文献   

10.
漫话书信诗     
有人说南朝宋人鲍照和鲍令晖这对兄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对写“书信诗”的人,到唐代白居易更是写下长篇巨制《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我国古代这种以诗代信的“书信诗”多平淡无奇,相反那些抓住写信或读信这人人所遇的生活小事,抒写出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真情实感的“书信诗”却脍炙人口。  相似文献   

11.
一、释课题,明了书信功用 师: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短小精美的文言文《与朱元思书》.“书”是什么意思? 生:信. 师:对.汉语中有一些固定的词语,如“鸿雁传书”“柳毅传书”“飞鸽传书”中的“书”,都作“信”来理解.我们学过的一些诗句如“乡书何处达”“家书抵万金”中的“书”也作“信”解. 题目《与朱元思书》就是—— 生: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信.  相似文献   

12.
信的别称     
在古代汉语里,信有很多别称:鸿雁:旧说鸿雁可以传书,《汉书·苏武传》中有“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 武等在某泽中”。此后,便常以“鸿雁”来代指书信。尺素:素,白绢,古代通常用长一尺的绢帛写字,后来就将尺素引申为书信,如:“驿寄 梅花,鱼传尺素”(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鱼书: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曾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因此后来称书信 为“鱼书”,亦以鱼代指信使。如:“渐行渐远渐无穷,水洞鱼沉何处问”(欧阳修《木兰 花》)。锦书:书信的美称,如:“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晏…  相似文献   

13.
古代没有纸,在小而薄的木片上写字。这木片就叫“札”,也叫“牍”。引申为书信,所以信叫“信札”、“书札”。亲笔写的信,叫“手札”。尊称他人的来信,叫“大札”或“玉札”。“牍”,“书牍”,都是指信。牍,长约一尺,故叫“尺牍”,也是指信。  相似文献   

14.
“书店”过去也叫“书局”,古时则叫“书肆”。书肆产生并见诸文献,是在西汉时期。书肆又叫“书林”、“书铺”、“书棚”、“书堂”、“书屋”等,既刻书,又卖书。古代也有直称字号的,有“富文堂”、“养正斋”、“鸿运楼”、“崇文  相似文献   

15.
书信的别称     
在词汇丰富的汉语中,书信有不少别称。简:书信亦称书简、小简。因战国至魏晋时曾用一种狭长的,称为“简”的竹片作书写材料。札:古时书信亦作书札,因战国时亦曾用狭长的木片作为书写材料,称之为“札”。  相似文献   

16.
书信的别称     
我国最早的书信通称为“书”。先秦时代,纸还没有发明,书信一般写在竹木片和丝帛上。细分开来,写在竹片上的称为“简”,写在木片上的称“牍”,写在薄小木片上的称“札”,写在丝帛  相似文献   

17.
在日本有一位老小池邦夫,曾经参悟出“信正和温泉一样,穿着衣服是进不去的”道理,认为“加以装饰,穿着衣服”的信没有意思,所以尝试写“裸体的信”,于是“造”出了随心所欲、“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心情”的“画信”。说白了,“画信”就是有字有画的书信。其实这样的东西,在古代或在现代、在中国还是外国都曾经有过,如人的“随意画”,民间百姓的以画代言的涂鸦,只是人们并未有意识地去做而已。  相似文献   

18.
古时语是古俗语的一个组成部分。一般认为古时语包括在广义的古谚语之内,但与狭义的古谚语又有明显的区别。古谚语以表达哲理、传授知识为主要内容,而古时语则是历史上民众对当时的时政、人物用俗语的形式进行褒贬的真实纪录。 保留在我国古代典籍中的大量的古时语,在被引用时,在它们的前面都有明显的语言标志,很易识别。如: 太祖辟颙为冀州从事,时人称之曰:“德行堂堂邢子昂。”(《三国志·魏 书·邢颙传》)  相似文献   

19.
望文生义     
古时,某人读一部小说,读到“待字闺中”这句话,不解其义,便去问旁人。有人回答:这是小姐在闺房中等待公子来信。可是等到全书读完,这个情节也没有出现,于是喟然叹曰:“待字闺中谁来信?书中漏笔无人补。”这个笑话对那些望文生义的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因为这里的“字”,并非指信。《礼记·曲礼上》载:“女子许嫁,笄而字”。古代女子十五岁即算成人,可以出嫁了,在出嫁前,只有名。而到了出嫁年  相似文献   

20.
书牍文完全脱离公牍的性质,而成为个人交流思想感情、互相交往的工具,当始于汉代。"书"是古代书信的总名,因书写的材料和规制的不同称谓种种,书牍很早就成为我国古代文章中的重要文体。历代作家文士都很重视书信的写作。书信与一般文章比较起来,更加具有私人色彩。从我国传统的杂文学观念来度量,书信兼有叙事、议论、抒情、体物等特点,既是实用文牍,却常有审美鉴赏功能,可谓之为"应用文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